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神功潜运,则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则义该亭毒有无斯绝,物我都忘,此其致也故《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又云:大道泛兮,玄德深远《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同也故言唯道与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远,至道玄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诸子精语译释名家卷?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诸子精语译释名家卷(七部英华卷一道德部)

诸子精语译释名家卷

总叙道德

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神功潜运,则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则义该亭毒。有无斯绝,物我都忘,此其致也。故《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又云:大道泛兮,玄德深远。《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同也。故言唯道与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远,至道玄寂。

宗玄先生曰:“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寞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古今不移。此之谓道也。

  德者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得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老君指归曰: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试而论之,道德即一,神明即二,太和即三也。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於神为无,於道为有,於神为大,於道为小。神明,莫测也。神明是无中之无,故能生三。太和者,冲气也。太和是有中之无,一变而成有,故云三生万物。于造化言之,道德无为而神明然矣,神明无为而太和自起,无为而万物自理。于身言之,我性之所禀而为我者,道德也。其所假而生者,神明也。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

道德正义

臧玄静曰:道以通物,以无为义。德者不失,以有为功。道无则能遣物有累,德有则能祛世空惑。经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东明法师李荣言:自寂之动,语其无也,俄然而有。摄迹归本,言其有也,忽尔而无。又言:道生之功,着道也。畜养之义,彰德也。

前辈云: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因无名焉。蓄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故可名之道,非常道也,可称之德,非常德也。今谨按经教,明宣正理,以供学者参之,但不可拘泥也。

道有五义,本,寂,理,通,导。所谓本者,万物之本,犹木之根株也。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政,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谓寂者,《定观经》云: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寂然无物。其能识者,可以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此三者观之,无心、无形、无物,并同虚空。然后既悟,唯见真空寂境。此寂非释家所言寂灭也。所谓理者,东明法师李荣言:道者,虚极之理也。夫论虚极之理,不可以有无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所谓通者,谓能通生万物,变通无碍。河上公云:道,四通也。所谓导者,导执令忘,引凡入圣。《自然经》云:导末归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也。

臧法师云:德三义者,得也,成也,不丧也。所谓理者,理实虚无,言一切皆无,故云道在一切有。解云理者,兼通善恶。善道亦名道,恶道亦名道,善恶性空,不乖此义。但恶道称道,其意不然,正以徒类称道,非关就理为释。若言随事近理,此说不妨。所谓通者,谓能通生万物,变通无壅。河上公云:道,四通也。所谓导者,导执令忘,引凡入圣。《自然经》云:导末归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也。德有三义,所谓德者得於道果。《太平经》云:德者,正相得也。所谓成者,成济众生,令成极道。此就果为名,亦资成空行就因者,经云熟成之。所谓不丧者,谓德不失也,故云不丧。《太平经》云常德不丧是也。此六义者,互可相通。《西升经》云道德混沌,玄妙同也。道中有德义者,《升玄经》云德等无等,等无等是道也,故云道有得义。道有成义者,河上公云:非但生之,乃复长之成之。道有不丧义者,既言常道,常即不丧也。德中又有理义者,《生神经》云感应理常通,应既是德,故得有理义也。德有通义者,河上公云:德,一也。一至布气而畜养之。德有导义者,谓有开导之德,《论语》云道之以德是也。此就通门,则如前解矣。但道之言通,通无所通而无所不通,德之言得,得无所得而无所不得。故能忘己忘功,生物成物。

道体德用

简寂先生云:夫道者,至理之目。德者,顺理而行。故言道为体,德为用。又云:虚寂为道体,虚无不通,寂无不应。

玄靖法师以智慧为道体,神通为道用。又言:道德深玄,不可说其有体有用,无体无用,盖是无体为体,体而无体,无用为用,用而无用,寻其体也,离空离有,非阴非阳,视听不得,搏触莫辩。寻其用也,能权能实,可左可右,以小容大,大能居小。体即无已,故不可以议;用又无穷,故随方示见。故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不得拘泥体用也。

常可二道

经云:道可道,非常道。非谓别有常道,正言所是说道,并非恒定,不宜执以为常,故系非常,以为消遣。

贾法师云:自应身已迁,三清等法,皆是可道,尽是无常也。

上下二德

上德是忘德,下德是执德,以是执德,今明物情常执。经言:若心鏡暗或,道性不明,彼我在懷,是非未息,煩惱妄想, 行住紛馳,雖立德積功,而真道猶隔。

欲明上德,先断法执。如渡海之舟,抵岸则弃之。经言:譬如穿井,井穿愈深,渐渐功多,运土难出,既至泉源,得止众渴,悉令饱足,无饥渴想。穿井功劳,随泉亦灭。修道积行,亦复如是。阴恩密惠,研尽穷源,了达性情,从容自在,功迹不见,得至大乘,功德具足。

总论道德

经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即道也,不仁即德也,刍狗即等观也。故圣人法天地,持无为之道,以正有为,息浇薄之风,反淳和之化也。故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