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目”部的三个汉字:“眊、矘、睒。”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均非常用字和通用字,但因为《孟子》中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的名句,其中有“眊”字,因此,我们可以把“眊”字作为今天的重点汉字。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眊。读音有两个:

(一)mà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眊,目少精也。从目,毛声。《虞书》耄字从此。”形声字。本义是眼睛混浊,看不清楚。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1)

这里的《虞书》,雷浚引经例辩:“此引以证假借字也。‘虞’当作‘周’。”即《周书·吕刑》。《玉篇·目部》:“眊,不明貌。”

《孟子·离娄一》:“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哉?”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观察他的眼睛。一个人的眼睛是不能掩盖他内心的丑恶的。心中正派,眼睛就会明亮;心中不正,眼睛就昏暗无神。听一个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内心怎么能隐藏呢?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2)

(孟子像)

眊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昏愦;惑乱。《续汉书·五行志》:“(人君)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失在眊悖,故其咎眊也。”颜师古注:“眊,不明也。”

(2)用同“旄”。古代槊杆或旗杆顶上的毛饰。

(3)用同“耄”。原指满八十的老人,后泛指年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眊,假借为耄。”《汉书·武帝纪》:“衰夫老眊,孤寡鲧独。”颜师古注:“眊,古耄字,八十曰耄,耄,老称也。”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3)

(抽烟袋的耄耋老人)

(二)mèi。读音出自《集韵》。美好。《广雅·释诂一》:“眊,好也。”

眊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4)

(眊的小篆写法)

2、矘。读tǎ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矘,目无精直视也。从目,黨声。”形声字。本义是眼睛无神,茫然直视貌。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5)

(眼睛无神,茫然直视的士兵)

《后汉书·梁统传附梁冀》:“(梁冀)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梁冀)两肩耸起来像老鹰的翅膀,眼睛跟豺狼一样倒竖着,直勾勾地看着人,毫无神采。

本义之外,矘还指失志貌。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矘,失志貌也。”

矘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6)

(矘的小篆写法)

3、睒。读音有两个:

(一)shǎ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睒,暂视貌。从目。炎声。读若白蓋谓之苫相似。”形声字。本义是暂视。就是突然张开眼睛看看的样子。读音与“白蓋谓之苫”的“苫(shān)”相似。

《龙龛手鉴·目部》:“睒,暂见也。”《类篇·目部》:“睒,视速貌。”柳宗元《又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睒眒欺苟,脞贱暗曶。”睒眒,就是疾视、惊视。

本义之外,睒还有其他用法:

(1)窥视。康有为《京师强学会序》:“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给大家再上一份高清的《时局图》: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7)

(时局图)

(2)闪烁。北周卫元嵩《元包经·仲阳》:“电炟炟,其光睒也。”又指电光或闪电。《字汇补·目部》:“睒,今谓电也。”清代范寅《越谚》卷上:“南睒火门开,北睒雨淋来。”

(3)晶荧貌。《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睒,晶荧貌。”韩愈《东方半明》:“残月晖晖,太白睒睒。”

(二)tàn。读音出自《广韵》。候视,即等着看。《集韵·阚韵》:“睒,候视也。”

睒的小篆写法如图:

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说文解字第641课胸中不正)(8)

(睒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4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