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公元前386年,周天子又册命陈和为齐侯,姜齐变为田齐。这些事件,标志战国时代的开始。司马光评价说:“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还说:“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这标志着西周的宗法制度衰败至极了。

战国时期七国怎么来的(战国时代七国并列局面的形成及其特征)(1)

“战国”本是战国时期七个主要国家的称呼。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战国”一词才开始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名称。战国时代的特征,可以使用一个“战”字来概括。那个时代,以七雄为首的列国之间长期进行割据与兼并战争。战国时代的战争空前惨烈,其主要目标是兼并对方的土地,掠夺对方的财富。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据文献记载,春秋初期中原地区共有一百四十余国,经过三百余年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仅存二十余国。其中,以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力量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七国怎么来的(战国时代七国并列局面的形成及其特征)(2)

七国中,以楚国疆域为最大,齐、秦、燕、赵、魏疆域次于楚国,以韩国为最小。七国的位置,西方为秦,东方为齐,南方为楚,北方为燕,中韩、赵、魏三国,赵在北,韩在西,魏居中。七国各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图谋国富兵强,以进行相互间的攻伐或防御战争。胜则扩地,败则削地。

兼并战争所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影响。列国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纷纷进行革新变法,改革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君主集权的新兴官僚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总之,战国时代是中央集权国家形态形成,并相互兼并,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中集权国家的过程。

战国时期七国怎么来的(战国时代七国并列局面的形成及其特征)(3)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大发展。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推广,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数万、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得以稳固,土地私有得以确立,允许自由买卖。

战国时期,手工业获得大发展,适应农战的需要,冶钱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富豪,甚至富可敌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私人经济崛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富商大贾出现,金属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了自由交易的市场,兴起了一批和名的大商业城市。比如,临淄、邯郸、大梁、洛阳等。

战国时期七国怎么来的(战国时代七国并列局面的形成及其特征)(4)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儒、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诸家,思想各异,又自成体系,派别林立,学说丰富。文学、艺术、史学也空前繁荣。屈原、宋玉创作楚辞,小说家和历史小说已经产生,音乐、舞蹈有了显著进步,绘画与雕刻艺术也有长足发展,《左传》《国语》等史书得以编纂。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同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进步的时代。

战国时期七国怎么来的(战国时代七国并列局面的形成及其特征)(5)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