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推崇国学,贬低西学,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在我看来,如果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是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根本谈不上传承;如果弄不明白我们的国学是如何一路衰败的,这种盲目的推崇只会像当初推崇西学一样,导致文化的扭曲。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1)

国学自身在历史上,是一个逐渐衰败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内容越来越糟粕。

社会主流秉承的是这样的观念,叫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只要是好的,属于精华的就吸收,是糟粕的就遗弃。

但只要有点易经的思维,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地想问题。易经告诉我们:糟粕和精华其实是一体两面,一种文化运转得好,它体现出来的就是精华,相反如果运转不好,那表现出来的全部是糟粕。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肠胃不好,不管给他什么精华食品,都是变成恶臭难闻的大便,而不会变成他所需要的营养;而如果是肠胃运转正常,那差不多的食品就够了,肠胃自然会吸收精华,去其糟粕,让人保持健康身体。

同样,运转文化的机制如果坏了,无论你的文化再怎么精华,最后表现出来的也是恶臭难闻的大便。如果搞不清楚我们的文化运转机制坏在哪里,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只是荒唐的传说。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2)

我们的文化运转机制坏在哪里?两千多年前,老子已经说得很清楚: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废掉了道统的文化,光说什么仁义礼智信、强调忠孝其实是没有用的。事实是不是这样?看我们的历史就知道了。

两千年来最聪明的帝王将相,是最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的一群人,表面上是最有文化的一群人,但实质内容呢?他们是道德沦丧最彻底最普遍的一群人,是一群把骄奢淫侈、尔虞我诈、厚黑权术发挥到极致,把冷酷无情发挥到近乎变态的人,而且是一代比一代暴烈。

周灭殷商,还能给殷商的后人一片叫做宋国的封地。而一代明君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亲兄弟,而且连亲兄弟的后代全杀光。

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灭人不过三族,而后的明清,九族还嫌不够。秦汉的酷刑,无非是车裂、腰斩,虽然暴烈,但痛苦毕竟还算短暂,而到了明清,杀人竟然要割三千刀,今天割不完,第二天再割。

对于妇女的贞洁美德的文化,最后竟然演变成一种裹脚……

虽然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文化的表达越来越冠冕堂皇,但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却越来越糟粕,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更可怕的是,这种糟粕逐渐从朝廷走向民间,造成整个社会大面积的道德沦丧,以至于最后发展出吃人的礼教。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3)

尽管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也涌现出一批道德楷模、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过闪耀的文明光辉,但总体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

现在有人将国学的毁灭归结于“五四运动”,尽管“五四运动”对国学有误解,但真正摧毁国学的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我们的文化运转机制已经让国学一路衰败,“五四运动”所摧毁的只是一个面具而已。

“五四运动”迎来了西洋文化,给国人带来了新鲜感,迎来了新希望,但是如果不解决肠胃的问题,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最终都是垃圾食品。如果缺乏良好的文化运转机制,同样也只能产生糟粕的文化。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4)

第二、文化格局越来越低。

老子两千多年前已经发出警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不追究根本,不问道,只讲德、讲仁、讲义、讲礼,最终什么都失去,但我们的历史却在印证着老子的警告,文化的格局越来越低,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讲究实用性,讲究快乐快感。

历史到今天,中华文化连最基本的传统礼仪都快丢光了,只剩下从西方借来了爱情,现在爱情也快没了,只讲人性,只剩下无尽的欲望和快感刺激,双人运动还觉得不够刺激,还要搞多人运动……

有什么样的人文格局,才能撑起什么样的文化。这种追求自私自利、追求快感的人文格局,要撑起国学,想想还是算了吧!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5)

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能够体会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因为我们的教科书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如果从甲骨文考证,道的原意应该是看不见的路。老子将道引申为“天人合一之路”,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如何认识自然规律固然重要,但人类怎么应用自然规律才是关键问题,应用不当将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导致人类的毁灭,今天人类最大的麻烦就是在应用自然方面出现了巨大问题,这才是老子所追问的“道”。

知“道”之后,按照“道”去运行,这就是“德”;用“德”来指导人伦,就是“仁”,维护“仁”的行动则是“义”,维护“仁“的社会规范就是“礼”。

老子重点追问的道与德,而孔子重点讲仁,但孔子讲仁的时候,还有道的追问,而后来的文人特别是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家,失去了“道”的追问,只剩下概念,甚至连概念都模糊不清了,人文的格局由此越来越低。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6)

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的是“学而优则仕”,为了体现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我们创立了科举制度,本意是让“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得以落实,但科举制度最后却演变成了“考而优则士”。

翻开《大学》一书,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所提倡的学习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为天下的学习,是一种动态的修炼过程。而“考而优则仕”则是为了赢得高分的背书,格局跟“学而优则仕”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而且“学而优则仕”时代的老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比如孔子。但“考而优则仕”的老师目标只是为了升官升学率,老师的素养格局越来越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格局自然也就越来越低。

尽管科举制度的创立解决了读书人的公平问题,但没法体现公正,而且让大量的读书人变成了低格局的书呆子,而这玩意竟然玩了一千来年之久,今天还要再继续加强地沿着这条道上狂奔……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7)

我并不全盘否定今天的教育制度,但今天的教育制度更适合培养理工科人才,对于文科人才,说实在话不敢恭维。

道理很简单,理工科的知识概念的对应性是比较精确的,原理是明确的,研究对象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当前这种僵化的应试教育比较适合。但社会学的知识概念的对应性很不确定,原理也是乱七八糟,研究对象更是瞬息万变,用僵化的教育方式去教,一不小心就会培养一批不适应社会的书呆子。

因此,今天办企业的要招聘人才,如果是要理工科人才,那么优先选择名校的学生,但如果是要管理方面的人文领域人才,劝你还是别那么注重学校与学历。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8)

第三、越来越缺乏求道的灵魂。

我们都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立足点根本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古代经典,而是灵魂,是先哲们求道的精神、天下为己任的理念以及修身做人的品格。

这种精神不是今天才失去的,而是诸子百家之后就逐渐失去了,后世的读书人越来越注重名利的实用性功能,越来越缺乏先秦时期那种求道的精神,缺乏修身做人的理念。不可否认在两千多年里,也涌现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政治家,但不足以阻挡人文精神越来越堕落的事实。

因为失去了精神,易经变成了算卦先生招摇撞骗的工具,老子学说成了追求利益的小人权谋工具,孔子学说成了追求名利的道具……

现在我们一说学国学,就是寻经问典、背诵四书五经,或者是解读老子孔子如何说,要不然就是搞传统习俗的仪式。这种方式跟君主专制时代的读书人有什么区别?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9)

我们敬重先哲,不仅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文化的土壤,而且是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而且历史的发展也应验了他们的预判。但请记住这句话:我们继承的不是既有的答案,而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因此,不是说四书五经不重要,但这只是我们求道的载体,而不是让我们变成书虫。先哲们只是我们的老师,不是我们的上帝。我们要继承的是老师的求道精神,重塑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灵魂。

文化的真谛在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合理度,这个合理度就是道。合理度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但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最终却流变为人类实现欲望的工具,成为人类无休止欲望的装饰品,失去了文化的基本功能。

国学没用(看不到国学在历史上一路衰败的过程)(10)

今天世界的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其内在的糟粕越来越明显,我们今天无论是站在自身的角度或者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指责西方文化所存在的问题无可厚非,继承我们先哲的思想理念,为自身为人类寻找新的方向也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问题,只有看到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继承与发扬。

发现问题并不代表能够解决问题,但总比没有发现问题要好。最后还是那句话:我们继承的不是既有的答案,而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