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

涌泉街

很多人都喜欢涌泉街的名字,仿佛这三个字很甜,只要轻声念出,便感觉唇齿留香,就连周围的空气也变得清新澄净。

五湖四海的游客到了西昌,听到这个街名,便不由地心生倾慕。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2)

涌泉街历史旧照

涌泉街,长500米,宽5米,东西走向。东起府街,南接南街,北侧与吉羊巷、玉璧巷连通,一道缓坡呈弧形。因街中段有一涌泉,四季有泉水涌出,故名涌泉街。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3)

涌泉街近年新建的培因毓秀牌坊。冷文浩 摄

明朝,涌泉街上建有涌泉寺;清朝,设左营守备署。街旁的豆芽井建造于明朝,水质的甘冽清澈,远近闻名。

在建昌古城东南边,这条让人浮想联翩的街道晕染出了一道文艺而风雅的弧线。百年历史的沧桑与威严,市井生活的慵懒与闲适,古老建筑的精致与考究,汩汩清泉的灵秀与韵味,在此交织糅合成一瓮好酒,越陈越香。

01.记忆

豆芽井 掩映的时光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4)

涌泉街豆芽井。 冷文浩 摄于2014年

穿过大通门,右拐进入涌泉街,步行不远便能望见街边的黄家大院,门牌上写着“涌泉街106号”。大院门边的墙上还挂着“出售纯手工豆腐、豆花、豆浆”的斑驳字样。

在这里做了60余年豆腐的谢启美婆婆如今已放下了这份营生。曾经,她的豆腐做得好,不仅干净卫生,而且鲜嫩清甜,街知巷闻。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5)

谢启美婆婆和儿子展示装豆腐的木框。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曾写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古老岁月里,醇厚美好的味道,也离不开上好的井水。据《西昌史话》记载,顺建昌古城南面城墙而建的涌泉街,毗邻东河,地下水源十分丰富,随地掘井,盈丈即成。

涌泉街的井水清澈甘洌,为水中上品。其中一井名曰“豆芽井”,街内居民多喜用井中之水生发豆芽,故名。

用豆芽井中之水生发的豆芽,特别白、胖、脆、嫩,广受城内民众喜欢。官府为满足当时城中居民日益增多的用水需求,在街外城墙处辟渠,引东河水入城。随渠中之流水滔滔,街中诸井井水也随流涌动,恍如泉涌,街名因之被称为“涌泉街”。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6)

1956年,也就是谢启美18岁那年,嫁给了黄家大院的继承者之一——黄震镛,从那以后,涌泉街边的豆芽井便成了她的“芳邻”。在她印象中,天干时,豆芽井有水;夏季涨水时,井水也清亮。住在涌泉街的人,大都依赖这口水井生活。

结婚不久,黄震镛便被招到盐源县当村教师,数月难得回一趟家,寄回家的工资寥寥无几。为了生活,谢启美在当时的砖建公司工地上挑过混凝土,在土产果品公司缝过麻袋、分装过土产,在家对门的煤厂打过煤。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才到当时的西昌市场管理委员会办了营业执照,轻车熟路地做回了儿时便从姥姥姥爷那里学会的豆腐加工。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7)

用手举着木框快速翻个个儿,取下木框,把豆腐搬到大院门口,掀开纱布,白白的豆腐在底板上冒着热气,很是诱人。从清晨到中午12点左右便卖光了,每个月能挣几十元钱,加上丈夫寄回的工资,供3个孩子吃穿念书,勉强能维持生活。

做完家务,吃过下午饭,她又开始忙活,先挑水回家把水缸装满备用,之后,端着一个大簸箕来到豆芽井边,簸箕里面是一堆黄豆。夕阳西下,一颗颗黄豆被映得金灿灿的,她弯着腰挑出黄豆中的石头、沙子等杂质,把有霉的豆子也拣出来丢掉,再打一桶井水淘洗,把浮上水面的豆壳撇出,直到黄豆干干净净,淘过的水也清清亮亮,才端着簸箕回家。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8)

冷文浩 摄于2016年

从井边路过的人看到她专注的模样,时常会赞道:“喔唷,你看,这家人的东西干净”,又问,“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淘洗,你身体吃得消不?”“吃不吃得消都不能做坏德事。豆子不淘干净,做出来的豆腐人家拿去吃了不好。”谢启美的回答就如她做的豆腐一样,明明白白。

几十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儿女成才,成家立业,四世同堂,子孙孝顺,而她还是闲不住。力所能及地做些豆腐来卖,已经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她的一种生活习惯。直到前两年,她身体不适,时常头晕,才彻底放下了这项营生。

黄家大院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9)

如今,依然有人穿过弯弯拐拐的小巷到黄家大院,问,“老嬢嬢,你还做豆腐不?”听到否定的回答后,怀抱一丝遗憾和惆怅离开。

曾经,涌泉街上,豆芽井边,许多居民都有着与谢启美相似的人生,发豆芽、磨豆腐、做凉粉,聊以生计,以大半生的时光成就了一抹抹清香绵长之味。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0)

四季轮回,

涌泉街的水映照着人生岁月,

成就了无可替代的市井之味,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也滋养了深深浅浅的乡愁。

02.历史

马家大院的花样年华

沿着涌泉街宽宽窄窄的青石板路前行,天光透过繁花树影洒落一地。保留了清朝时期格局的院落矗立于街道一旁,撑起了一片片历史的天空,锁住了老街数百年的时光。

历经风雨侵蚀,位于涌泉街北侧的马家大院外墙已显得古旧斑驳。

跨过青石凿筑的门槛,可见院内建筑为穿斗式土木结构,坐北向南,宅顶为青瓦封盖。侧门内有一口古井,主屋居中,两间厢房对称,正堂中有天井,天井对面一堵照壁生动自然、线条流畅,照壁前的花坛里,一棵古柏挺拔俊逸、蓊蓊郁郁,整座老宅恬然静谧,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怕惊扰了一屋清幽。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1)

马家大院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2)

涌泉街口 冷文浩摄

曾经在西昌市第五小学教书的回族老人马承祖今年91岁了,他出生于马家大院,是马家大院的第三代主人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搬出大院,迁居至西昌市教师新区宿舍。

马承祖的儿子马剑麒曾听父亲对他讲起老街和老宅的历史——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西昌县城发生了7.5级大地震,那情景,如当时的西昌县知县鸣谦所描述的一般:“八月初七日夜亥刻,县城忽然地震,簸摇动荡,屋宇倒坍。阖城号呼鼎沸,因黑夜霖雨,无从往救。及至天明,遍城木石倒塞,不辨街巷,庙宇、城楼、文武衙署及监狱、仓库尽行倒坍……军民被压身死者不计其数。”马家大院便是在那次地震后兴建起来的。

马剑麒于1973年出生,曾在马家大院里度过了自己全部的青春时光。

“每天,太阳升起照在屋前的照壁上,父亲早早出门上班,奶奶、嬢嬢用屋内的井水推成豆腐出门售卖,我和兄弟姊妹就在照壁下玩闹嬉戏、捉迷藏。冬天的时候,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得很。”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3)

涌泉街记忆

马剑麒回忆,他五六岁时,还曾捡到过一只小乌龟,养在院内的井中,井水不深,随时能看到小乌龟在井中自由徜徉,每逢热天,太阳当顶的时候,乌龟就会浮出水面,到井沿上优哉优哉地“散步”。直到10多岁,他许久没再见到小乌龟,下井寻而不得,方才猜测小乌龟或许是刨土打洞,顺着井水游到外面的沟渠中去了。

马家大院主屋背后,有一个大约二三十平方米的小花园,那里全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回忆。马剑麒记得,从前,园中种有梨树、竹子、金银花和中药紫蔻等。每逢春夏时节,金银花迎风绽放,团团簇簇,芳香浓郁,一大家子围坐在绿荫下乘凉,一面摘下梨子,用清凉的井水洗净,吃得满口生香,一面闲话家常、谈天说地。时光很慢,日子很长,而流年却纯粹欢愉,从不慌张。

如今,马剑麒已至中年,闲暇时,他常爱回故居逛逛。老街已变了模样,涌泉街南侧靠城墙一边的房屋已经全部拆除,绝大部分居民已搬迁,而马家大院门前父亲亲手种下的柏树依旧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在深入土层的根脉与圈圈年轮背后涌动着的,除了泉水,也是百转千回的乡愁。

商贾往来 物阜民丰

西昌人都熟悉涌泉街,但少有人知道

这里曾有一家名扬四海的商号

——“宝丰豫号”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4)

冷文浩 摄于2015年

明清时期,西昌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据史料记载,建昌古城中,“天增公”“复兴德”“永聚源”“恒泰盛”“宝丰豫号”等商号将西昌的羊皮、药材、生漆、蜡虫、板材等土特产品运往祖国大江南北,带动了红红火火的贸易热潮。

后来,建昌古城中的许多商号逐渐凋零,建筑惨遭破坏,而涌泉街的“宝丰豫号”至今还留着当年的院落。

走进“宝丰豫号”,可见院落坐北朝南,为清朝中期传统四合院格局。院内的楼阁里珍藏着旧式木质茶几、桌椅、梳妆台等。楼阁虽多次遭受地质灾害,却未损分毫。

“宝丰豫号”为建昌古城陈氏家族所创办,清朝时期,陈氏家族一直在茶马古道从事茶叶、烟叶、羊皮、药材等货物交易。清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商家陈积余从马得贵、马安贵手中购置了位于现今涌泉街的一个四合院,并将“宝丰豫号”搬迁扩大至此。

几百年来,“宝丰豫号”以它的兴隆侧写了清朝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昌盛,也成为了清乾隆商业贸易往来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5)

岁月荏苒,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推行“三大合作”运动(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1953年,西昌市供销合作社的前身“西康省供销合作社西昌专区办事处”在涌泉街成立,承担起了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下绝大部分的商品流通,织就了一张庞大的物流网。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毛巾、肥皂、脸盆,还是下地干活用的锄头、镰刀以及肥料、农药,都来自西康省供销合作社西昌专区办事处。

1955年,“老供销社人”刘光灿到西康省供销合作社西昌专区办事处物价股工作,1961年担任副股长,直到1977年退休。“供销社成立之初,县级以下的单位不能自行采购商品,一切所需商品都是由供销社统一采购,分发到西昌市下属的各个区,再由各个区的负责人分发到乡、村、组的老百姓手中。”采访中,刘光灿讲述道,“当时的物价股有3个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整理、核算、更新物价,每天都有100余个类别的价格需要核算和更新,新的价格表要交给政府通信员,由他们分发下去,严格执行。”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6)

熊家大院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商品货源不足,肥皂、火柴、胶鞋、缝纫机、手表、铝锅等实行凭票、凭证供应。“那时候的货物全是调拨,很多商品要想买到,得找关系!”刘光灿至今还记得当时的经营情况,尤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商品,要想买的话,得找好几层关系。

后来,西昌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土产果品公司开在了涌泉街的豆芽井对面,高高的柜台把营业员和顾客隔开,人们拥挤着走进店里抢购东西。“供销社会提前通知大家,红糖、布料等什么时候到,提醒大家去购买。”土产果品公司时常都要盘货、分装土产,街上的居民也可以经居委会介绍去帮忙,挣些报酬。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7)

2016年春节的涌泉街,张灯结彩。冷文浩 摄

如今,西昌市供销合作社已搬迁至高枧中所安置小区,而土产果品公司以前的办公楼及仓库仍留存在涌泉街边,2层砖混小楼上爬满了青绿的藤蔓,青砖砌筑的仓库、木质转折楼梯透露出旧时光的印痕。看到这些遗迹,老一辈的西昌人或许会想起涌泉街空气里曾经弥散的油盐酱醋、水果、糖果气味,以及土产果品公司柜台上摆满各种商品的场景,因为,那曾是物质世界中,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8)

冷文浩 摄于2015年

岁月不改 风雅涌泉

时空更迭,涌泉街上累叠了层层深厚的人文气质,历史文化遗迹如珠如玑,一个个意境深远的人文坐标,丰富了建昌古城的文明扉页。长在一所民居屋顶上的那棵霸王鞭,早已站成了一道仙气盈盈的风景。张家大院、何家大院、熊家大院等老宅院融汇了明朝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精华,成为承载涌泉街历史文化的载体。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19)

长在一所民居屋顶上的那棵霸王鞭。

从2018年起,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多次对涌泉街,乃至建昌古城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认定、评估。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马玉萍说,“如今,建昌古城内的大部分古建筑已纳入了西昌市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即西昌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在即将进行的建昌古城提升项目中,若能对这些古建筑加以修缮,其精巧的布局与精美的建筑形式将更加完整地重现,对于西昌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也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成都光影春水岸(一泓清泉润百年)(20)

何家大院外墙

他们大都熟知老街的历史、民俗、教育、农商百业等,因为有他们,那些古老的物事虽已消逝于时光深处,却还不至于无迹可寻,也正是因为有他们平实而充满人情味的讲述,老街的一草一木、一屋一井才拥有了长久的魅力,如一瓮陈年好酒,积厚流光,意蕴深长。

来源:凉山日报全媒体 王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