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三国演义里,曹军南下,追刘备至当阳长坂,张飞据水断桥,身随二十骑兵,一声怒吼,吓死夏侯杰,逼得曹操退军,音容犹在。

历史上这事,是差不多的:

《三国志张飞传》┃曹操追杀刘备,一日一夜,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刘备听到曹操突然追来,就抛妻弃子而走,让张飞带着二十名骑兵断后。张飞据水断桥,怒睁虎眼,立马横矛喊道:我是张翼德,你们可放马过来,和我一决死战!曹军没一个敢上前的。张飞就这样,挡住了曹军,暂时解除了危机。

然而细细推敲,此事颇蹊跷。曹操当年追杀刘备,带了五千精锐骑兵。张飞连手下,也就二十一人。他是怎么抵挡住数倍于己的兵力的?因为万人敌?这么想的,是被三国演义误人子弟了。演义里,能大战几百回合之人不少,但小说只是看着痛快。历史上,两军对阵,武将单挑很少,更没有什么交战前,武将必须先单挑的规矩。

那是怎么回事?我们分两步来看。先依史料,合理还原当年曹操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时,到底是怎样的情境;接着,在这样的情境下,张飞所作所为,是不是能有更好的解释。

情境还原

《三国志先主传》┃刘备听闻曹操帅军南征,就赶紧率众南下,避开曹操锋芒。等刘备到当阳,有十余万人追随他,辎重数千辆,每天走十多里。曹操知道刘备南逃,就亲自带着五千精锐骑兵,一日一夜,赶了三百多里路,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抛妻弃子,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先走一步。

刘备携百姓南下

刘备和几位主要领导,例如张飞、诸葛亮等,一直是走在一起的,或者说,不会离得太远。他们可能时而在前面引路,时而跑到后面,看百姓行军情况。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1)

刘备、诸葛亮、赵云、张飞

十万人,数千辎重,不可能聚在一起走,必是一条很长的队伍。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而且一路上还要边走边休息,晚上还要过夜睡觉。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2)

曹军追杀百姓

曹操的,是在将要赶上刘备身后百姓时,被刘备布置在后面的军马探报,发现的,然后告知刘备。而且他们几位先走,也不是肩并肩地走,也有个先后。何以得知?上面史料说,刘备抛妻弃子,和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先走,然而又说,赵云保护了刘备的妻子和儿子幸免于难。这里就有了矛盾。刘备都把妻子孩子抛弃,和赵云一起走了,那赵云又是怎么保护刘备妻子孩子呢?而且,刘备当时只有一位妻,就是甘夫人,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刘禅。故,我以为比较靠谱的情境是:刘备诸葛亮等,走得最快,赵云虽也跟在刘备后面,然和刘备那也是隔着一点距离的。赵云身抱幼主,后面载着甘夫人,跟在刘备后面,跑着。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3)

赵云寻找甘夫人

说这些,诸位可能明白了:读史料,不能想当然。所谓正史,也不可不带着自己的思辨去读。如果推敲当年情境,许多事会有更好解释,比如本文张飞退曹军,就是如此。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4)

张飞阻断曹军

擒贼擒王,曹操的目的,是抓刘备和诸葛亮,其它事,对他不重要。刘备手下能独当一面之人,前期只有刘备、诸葛亮和关羽,关羽当时不在。所以,曹操这五千骑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刘备,除掉或生擒他。既如此,那面对浩浩荡荡十多万人,请问这五千骑兵,会怎么做?扎成一堆,一会跑这边看看有没有刘备,一会跑几公里外看看有没有刘备?

那必然是:最先还不知道刘备已经先走一步时,都是分头去找的;等得知刘备已经逃了,才集中人马,奋力前追的呀!刘备手下军队少,又分散,曹操五千人又是最精锐部队,曹军只要几百人,分为一个小队,四处撒网,刘备就无法抵挡了。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5)

曹操

张飞断桥的合理解释

那张飞断桥怎么说呢?张飞只有二十个人。二十人,再勇猛,二百人能对付了吧?弩矢齐射,乱箭齐发,包抄迂回,张飞万人敌,能抵挡多久呢?

什么?您说是张飞在身后做疑兵?这只怕这是比演义里还要瞎掰扯后人牵强附会了。合着张飞身前一条大河,身后一条峡谷,曹军要是想绕过去,要么就要跨省作战,再奔袭他几百里,要么就要插翅而飞么?曹操非得走张飞身后那条路么?

所以我认为,张飞据水断桥,如果确有其事,有两种可能。第一:张飞遇见了曹军一支小分队,可能百人都不到,这样一支小部队,因为张飞名气太大,武勇绝伦,不敢靠近,是可以说得过去的。曹操遇见张飞就跑?更荒唐了,曹操神文圣武,能赢下官渡之战的人,见张飞二十几人就被吓得退兵,还能统一北方么。

第二种可能:张飞断桥的那条河,曹军是没法过河的,所以曹操还和张飞废话什么,赶紧掉头就走,找路过河干正事啊!

而三国志里写的,是曹军不敢靠近张飞,于是撤军了。


这事还原完了。但从中,我们还能看出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三国志叙述的可靠性

现在许多作者,引用三国志,是不加批判的。把三国志里的一字一句,都当作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客观事实,直接引用,我以为很不妥。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280年开始写书的。他写书凭借的原始资料,魏国:是王沈的《魏书》,和私撰的鱼豢《魏略》;吴国:是韦昭的《吴书》;蜀国则没有史书,是陈寿自己撰写的。而曹操刘备当阳长坂一事,发生在208年,距陈寿写书,隔了72年。什么概念?好像信息发达的2019年的我们,要写1947年的历史一样,彭德怀哪个手下将领在哪个战场上的哪一天的哪件事,我们如何精确得知?

只能口耳相传了。何况2000年前呢?

所以,吕思勉说得好:三国志一类史书,当作那个年代的人,对那个年代事情的记忆、看法、观点等等,没有问题;然而要当作历史上,的的确确发生的事情,拿来用,有时候会不太恰当。

我以为在理。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6)

刘备

再看一例:曹操马超大战时:

《三国志许褚传》┃曹操和韩遂、马超单马会晤,左右人都不能跟从,曹操唯独带了许褚。马超自认为勇武,想趁机除掉曹操。但马超素闻曹操手下许褚勇猛,怀疑跟着曹操来的人,就是许褚。于是问曹操:曹公,您不是有一位虎侯(许褚)吗?在哪?曹操回过头,指着许褚。许褚怒睁圆眼,盯着马超。马超于是不敢动曹操,各自回营。

就这件事,大家想想,当年记载史书的史官,从哪里得到这么细节的信息?连马超心里怎么想,怎么怀疑曹操身边人是许褚,连许褚瞪着眼睛看马超,这样细节的事,都能知道?

答:只能口耳相传。

换句话说,当时确有其事,不假,曹操和马超会晤,不假,但中间这么多心思细节,就是很主观的事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怎么可能没有改变?

三国后期马超去了哪里(从张飞和马超的两件小事)(7)

马超

所以,大家以后切不可以三国志、史记等为正史,就不思索批判,全盘接受。那样得到的,恐怕有不少错误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