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1)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2)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3)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4)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5)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6)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7)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8)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9)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10)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11)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12)

服务企业前十排名(2022企业服务分类排行)(13)

转变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在创造物质财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仅凭企业自身想要得到管理、营销、销售等各个环节效率的提升,其能力却十分有限,因此,数字技术开始赋能企业,具备数字能力的企业会更加敏捷,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软件服务逐渐走入各类企业的内部,企业级服务全面崛起。

在这个科技致胜的时代,谁拥有更多技术、更高的效率或更强大的分析能力就更能抢占商业竞争的制高点,在企业每一个价值链和场景中,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转换数据或信息的能力都会带来额外的力量和竞争优势,在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

近年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比如有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SaaS服务市场规模为322.6亿元,同比增长37.3%。预计2023年我国SaaS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55.1亿元,同比增长 29.7%。并且Saas服务目前已覆盖了电商、医疗、地产、物流等细分行业;同时,在应用领域方面,SaaS与营销、供应链、CRM、HRM等业务模块进行结合,综合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现如今,传统行业或新兴企业上云、SaaS应用、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明显加快,零售业、制造业和能源采矿业的实体企业数字化渗透率都超过了10%,分别为31.6%、29%和10.3%,在各大行业中名列前茅。此外,交通运输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与房地产业还有餐饮业,数智升级覆盖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也带来了软件服务向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变。

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基本都诞生于社交、电商、衣食住行等与生活和消费相关的领域,互联网也被称作消费级互联网,即To C。而现在,C端市场的用户挖掘逐渐逼近极限,但商业软件的需求开始觉醒,面向B端实体经济企业的企业级服务成为新的发展重点。

目前各大巨头已经加紧布局,腾讯在去年年底发布全新的集团品牌片《助力实体经济》中就喊出“以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的口号。并且目前已经在交通、制造、零售等行业进行布局,加速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进程。比如,应用于广州地铁的腾讯“穗腾OS2.0”智能轨道交通操作系统是全球首创,帮助广州地铁实现了智慧运营,也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出行体验。

翻看各大服务商的商业版图可以发现,实体经济的占比的确越来越重了。从AI识别到智慧零售,再到智慧金融和智慧交通、娱乐等领域,以华为、腾讯、阿里等为首的头部服务商都有涉及。在这群科技巨头身体力行的推动下,“数实融合”已更多地变为现实,助力中国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在To B科技领域,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差距较大,例如海外国家已经拥有类似微软、IBM等诸多世界级的To B领域的科技巨头企业,而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级别的企业出现,但用户增长潜力巨大。让数字战斗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企业的主题,从这个角度讲,科技的使命还是要回归到赋能实体经济上,“数实结合”,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趋势。

延续

如何带来实质性的效果?何为正确?何为未来?是值得每个科技企业思考的问题。

首先,各行各业的数字化需求都不尽相同,企业自运营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互联网企业在To B服务的过程中更精准、快速地察觉到用户的需求,既要利用数字技术,让企业管理保持敏捷、高效,实现自涌现组织和透明管理,更要将数字化塑造从组织协同层面延伸至业务场景,帮企业增加收入。

另外,推动数字技术向实,推进数字化普惠,还得把握住企业的痛点、难点,做到“企有所需,平台有所应”。比如,近年低代码开发平台的蓬勃发展,就得益于对准了企业需求,强化了自运营配置能力,不是帮企业做外包式代运营,而是利用生态赋能能力帮助企业实现自运营;也不是教企业怎么自我管理,而是为其提供可自运营的基础设施。

更重要的是,Web3.0诞生的过程中也必将带来与之对应的新操作系统。这也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件开发、功能应用不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叠加,更要在技术成熟之时不仅仅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更要创造需求,比如微信的出现就创造了传输文件、语音、电话、消费为一体的需求,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更快的传输速度、高清又立体的画面甚至一些颠覆性的应用将打开更大的市场。

结语

回看历史,国际上To B领域的科技巨头都并非在创立之时就是面向To B,而大多数都是从To C的消费电子企业或To C的软件与互联网企业进化而来,最终在To B领域形成完全区别于早期业务模式的面貌。这也对中国To B领域的科技企业形成启示,未来科技巨头很可能也会从当前成功的To C企业中进化而来。

从服务模式来看,国内To B数字化的重要厂商,很多都带着C端消费互联网的技术与经验,能够通过连接C端需求与B端资源实现整体服务的一体化,相比于国外提供的分散服务更有机会做出创新。

科技要升维而不内卷,需要依托互联网企业的进阶:内卷是争夺有限的资源,但升维是以创新为杠杆,撬动增量价值,真正做大蛋糕。“凡事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产业各环节数字化,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也激活数字生产力,就离不开对To B业务的深耕。

(文/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