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农村,到今天依然称“立春”为“打春”。昨天婆婆还在说,今年一年要打两个春(俗称“两头春”),一个是正月初七,一个是腊月十九。

打春,仿佛自带了一种狠劲,有一种人勤春早的迫切感。这“打”,原来也是真打,而且仪式相当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县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员参与的庆祝,鞭春牛。《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

早春晚春有什么说法吗(老农民说初七打春)(1)

查看本地史志资料,对立春有很详细的记载。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厅为春场,由知县带领所有官吏士绅,穿新衣,簪春花,旗帜招展,锣鼓喧天,农人牵耕牛荷种田工具,去往东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铺也是张灯结彩,不亚于春节。

早春晚春有什么说法吗(老农民说初七打春)(2)

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观春。这一日如天气晴好,则大家相互庆祝,为丰年之兆。民谚云: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谚有“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之说。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庆祝的。知县与各官吏生员,回到县衙,簪花饮酒。名叫吃春宴。期间还会有其它卜卦,预测一年的风调雨顺情况。

早春晚春有什么说法吗(老农民说初七打春)(3)

第二天(立春)拂晓,再次由知县带领衙役等,手执棍仗,对着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后徒隶们一起拥上,合力将土牛打碎。此谓打春送寒气。然后鼓乐喧天,给缙绅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后改为春牛画)。

在民间,还流行一种仪式,就是“咬春”。过去没现在这么多反季节蔬菜,立春里能生咬着吃的,也就是萝卜、生姜、大葱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应该也源于此吧。

早春晚春有什么说法吗(老农民说初七打春)(4)

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传说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胶东农村仍然有初七吃面条的习俗,寓意是揽住孩子腿,也是祈愿孩子健康的意思。

农村古老的祈福仪式,现在已经少有人记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民谚民俗民风,终有一天会淡出中国人的生活,被遗忘了吧?

早春晚春有什么说法吗(老农民说初七打春)(5)

祈愿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让农民兄弟过个好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