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在湖南这片红色土地上,一大批革命女英烈巾帼不让须眉,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为庆祝建党100周年,长沙广电推出大型融媒体视听节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热血湘女》,向英雄致敬。

长沙县是一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沃土,也是中国近代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百余年来,在时代风云的激荡下,一大批长沙县子弟积极投身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前仆后继,矢志不渝,他们当中,有一位叫杨开慧的巾帼英雄。

她是毛泽东同志亲密战友和伴侣,她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代表时代进步潮流的优秀女性,更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和忠于党和人民的一生。

写一封潇湘家书(热血湘女从一封家书)(1)

杨开慧

她的故事,要从一封家书说起。

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

——杨开慧

这是一封沉寂半个世纪的手稿,见证了杨开慧与毛泽东至死不渝的爱情。1901年11月的一天清晨,在长沙县清泰都下板仓杨家,一个女孩呱呱坠地。据说,这时板仓的天际涌起万朵红霞,女孩的父亲杨昌济非常高兴,给她取名开慧,号霞,字云锦。他期望女儿一生能够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如灿烂的红霞,火红美丽。

杨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字华生,后改名怀中,早年就读城南书院,潜心研读朱明理学,后又在日本、英国、德国留学及考察10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杨昌济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尽管每两年才从国外回来一次,但每次回来,总要把开慧叫到身边,念书给她听,还给她讲海外的各种见闻和救国救民的道理,她文化上、思想上的启蒙,实际上是在父亲身边开始的。

写一封潇湘家书(热血湘女从一封家书)(2)

杨开慧的父亲 杨昌济

杨家有女初长成。从1913年随父到长沙,到1918年随父离湘赴北京6年间,杨开慧已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知书达理的少女。这期间,她耳闻目睹了军阀混战、时局动乱对社会特别是对贫苦百姓的摧残,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最有幸的是,由于父亲的关系,她认识了一批踌躇满志、英姿勃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进步青年,尤其是对她一生影响至深,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毛泽东。

杨开慧可以说家境比较优越,能够安稳度过一生,但是杨开慧有革命气节,然后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一些人。包括毛泽东、蔡和森等等,受他们影响比较大。所以杨开慧舍弃自己优越的家庭的生活,毅然走向了革命道路。

——尹玲

杨开慧纪念馆群工部讲解组组长

在追求真理和信仰的道路上,杨开慧受到了毛泽东的引导,也收获了与毛泽东的爱情。1920年冬天,长沙一个红霞满天的晴天,杨开慧与毛泽东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礼选择在古老的船山学社举行,因为新娘和新郎都与他们敬爱的父亲杨昌济先生一样,十分景仰这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船山先生,他那博大精深的为学、处世、治军、施政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婚礼那天,至亲好友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这顿饭只花了6元钱。杨昌济教授女儿杨开慧做新媳妇,婚礼形式朴素简单,新娘不坐花轿不拜堂,不戴凤冠不披纱,在长沙城一时传为佳话。结婚前夕,毛泽东曾写过情浓词美的《虞美人》给杨开慧,表达对她的一片真挚爱心。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少有的一首婉约风味十足的诗词,也是所见到的他的第一首写爱情的诗词。杨开慧是全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当年中共湖南支部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她入团和入党的时间分别是1920年12月和1921年11月。

1922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同年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同年11月,次子毛岸青在板仓家中出生。1924年,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1925年2月,杨开慧带着两个孩子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同年12月,她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1926年,随毛泽东在广州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同年4月,三子毛岸龙在武昌出生。“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潜回湖南,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又在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毛泽东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杨开慧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泽东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杨开慧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毛泽东最好扮成郎中。这次话别,便是这对夫妇的永诀。

此后,杨开慧独自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是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合起来还睡不到一晚的时晨(辰),十多天了,半月了,一月了,总是不见来信,我简直要疯了。

——杨开慧

在写下这封信的几个月前,杨开慧在《国民日报》上得知朱德的妻子惨遭杀害后被挂头示众;得知好友向警予在赴刑场的路上还受着酷刑;闺蜜郑家奕在无法站立的情况下被敌人用箩筐抬到了刑场,一排枪口对着箩筐频频点射。分别两年后,极度的思念和白色恐怖笼罩着她,她总觉得死亡如影随形。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对于这一点,杨开慧是有思想准备的。

“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你的哟!不至于丢弃我吧?你不来信一定有你的道理。我要吻你一百遍,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脸颊,你的额,你的头,你是我的人,你是属于我的!天哪,我总不放心你,只要你好好的,属不属于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吧。

——杨开慧

从她的手稿里面可以体现一个关键词,叫忠贞。她的手稿主要表达对丈夫思念之情、关切之意,对三个孩子的不舍之情,还流露出对革命事业的坚贞,对最终革命胜利的展望。

——尹玲

杨开慧纪念馆群工部讲解组组长

一方面她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但同时她也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他们是因为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而走到一起,相知相爱。

——王文珍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院长

192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36岁生日,开慧下了面条,遥祝夫婿平安健康。待孩子睡下,她在桐油灯下铺上毛边纸,继续写她的散记。

写一封潇湘家书(热血湘女从一封家书)(3)

她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记你,妈妈也记得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子里又伤感了一回。

——尹玲

杨开慧纪念馆群工部讲解组组长

1982年3月,长沙县人民政府在修缮杨开慧烈士的故居——板仓杨家老屋时,在住房的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偶感》、《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及本人“自传”等7篇手稿。这些尘封已久才得已重见天日的杨开慧烈士手稿,是杨开慧在她人生的最后三年留给后人非常珍贵的文字。

写一封潇湘家书(热血湘女从一封家书)(4)

杨开慧的手稿

杨开慧用隽秀的字体,把对毛泽东的万千思念,凝聚到了发黄的纸页上,也为板仓深秋的夜空永远地留下了一笔挥之不去的凄伤与悲凉。这些文字让我们得以走进杨开慧烈士的内心世界,去追寻作为一名革命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妻子,作为一名母亲的心路历程,去感受她的忠诚、她的坚强、她的无私、她的伟大,也让我们见证了她与毛泽东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携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回到板仓居住,在此度过了3年艰难岁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没有屈服,死前留下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0月24日晚,杨开慧和长子毛岸英被敌人逮捕关进了监狱,这一天是毛岸英8岁生日。出身书香门弟、“举止温婉”的杨开慧几乎每天都被提去过堂,遭到皮鞭、木棍的毒打,还被压杠子,被打昏后又用凉水泼醒……她带着儿子岸英在狱中度过了一段极其黑暗的日子。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开慧没有屈服。

敌人见硬的不行,于是又改变策略,他们把杨开慧请到客厅坐下,对她说:“只要你在报上发一个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启事,就可以马上得到自由。”但敌人得到的只是她的冷笑和斩钉截铁的回答:“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是海枯石烂!”

她对前来探望的亲友留下一句话:“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多么坚强的革命意志,多么坚贞的生死爱情!革命和润之,都是她永远不变的追随,她早就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1930年11月14日下午,荷枪实弹的敌人将杨开慧五花大绑押送刑场。她向含泪站在栅栏内的难友们点头告别,在岸英和孙嫂的哭喊声中昂首挺胸,毅然走向刑场,在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慨然赴难,年仅29岁。

一个月后,毛泽东知道了杨开慧遇难的消息,他万分悲痛和内疚,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为了纪念爱妻杨开慧,毛泽东创作了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寄托无限深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写一封潇湘家书(热血湘女从一封家书)(5)

以杨开慧名字命名的“板仓小镇”开慧镇位于长沙县最北端,是现在长沙的北大门。葛家山村是开慧镇下辖村,2019年9月,“我的代号是‘杨柳’ 红色葛家山史迹陈列”在此揭幕。它是长沙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处实体体验地,共分为“坚定理想信念”“诠释绝对忠诚”“不忘初心使命”三个篇章,分别呈现了葛家山杨柳坡支部党员群众过去不同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一场场气壮山河伟大斗争,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杨柳坡支部的前身是中共清泰支部。1925年3月,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压迫的葛家山杨柳坡,秘密诞生了由当时的中共湘区委书记、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先驱李维汉创建的中共清泰支部,它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也是长沙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5年3月,在李维汉的指导下,余隽五任党支部书记,以“杨柳”作为党员活动的联络暗号。该支部先后在农民运动、北伐战争、秋收起义、红军攻打长沙等重大历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黄则民、彭岂池、杨开慧、郑家奕和张耕腴等曾先后担任过该支部书记,在白色恐怖时期共发展了包括刘英、郑兆炳、金鹤钦、刘瑞云、黄颐和黄时雨等在内的78名党员,23位烈士在从事当时的地下革命工作中牺牲。

杨开慧烈士是

我们第四任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30年10月24日被捕以后,才由我们的第五任书记郑家奕接任。

——汤长顺

原葛家山村第十三任总支书记

高举红旗跟党走,一届接着一届干,如今,支部已经换了14届书记。汤长顺是2016年5月葛家山村与原清泰桥村合并后,担任中共葛家山村第十三任总支书记的。汤长顺说,为了修建红色葛家山村史迹陈列,他准备了四年,房屋建设、投资规划、历史资料收集等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还原真实的历史。

作为杨开慧烈士和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的故乡,开慧镇人杰地灵、文化内涵深厚,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2020年7月15日,2020年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授牌仪式在长沙举行,长沙县开慧镇获评“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称号,为2020年全市唯一获评乡镇。近年来,开慧镇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率先振兴乡村”的总体要求,围绕传统爱国教育、低空飞行观光、精品水果采摘、慧润民宿体验等特色龙头,串起了“红色文化”“绿色旅游”“蓝色航空”“橙色教育”的四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板仓小镇”旅游品牌已经打响,2019年,接待游客超250万人次,“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支撑的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全镇主导产业。

始建于1912年的稻田中学,是杨开慧之前的母校,原名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因坐落在古稻田,习称“稻田师范”。首任校长朱剑凡,是著名的教育家。1928年2月,学校几经更替,改名省立第二中学,简称“省立二中”,习称“稻田中学”。“稻田”耕种百年,名师群英荟萃。徐特立、周谷城、周士钊、田汉等曾任校于此,缪伯英、杨开慧、李淑一、向警予、刘英等女中英才从这里走出。“稻田”在湖湘文化教育长廊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你是云锦飘在天上

你是彩霞映红湘江

长夜逝去黎明归

你仍是美丽端庄的霞姑娘

杨花似雪的季节里

骄杨挺立在绿野上

……

这首由毛岸青、邵华作词,王锡仁作曲,郭春梅演唱的《最美的霞光》,是一道感人至深的忠魂颂歌。那充满爱戴及追思情怀的优美词曲,唤起了我们对毛泽东珍爱的夫人杨开慧深深地怀念。杨开慧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熏染,有良好品德,是一个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忠厚传家的好女儿;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聪慧、刻苦、多思、朴素的好学生;她还是一位忠贞爱情的好妻子,是一个大爱无疆,忠义教子的好母亲!杨开慧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优秀党员之一,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在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还是在白色恐怖的岁月,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追随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写一封潇湘家书(热血湘女从一封家书)(6)

记者:林馥蕾 樊琳 编辑: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