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爱情诗歌精选及赏析(米正英诗集我的忧郁显得不够蓝色)(1)

作者简介:张兴泰,字霜子,号鸿硕,1941年生,吉林省大安市人,高级政工师。1993年出版诗集《霜子吟》、《张兴泰诗歌精粹》,2011年出版《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2014年出版该书续集,2015年出版《鸿硕诗话》,2017年5月出版《情韵悠悠》(十情集)。获得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个别作品获得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现任《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执行主编,中华诗人,中国韵律诗歌网高级顾问,中国韵律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雅园学会理事,世纪百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翻阅着米正英诗友寄来的这本诗集兴奋不已,感慨万千,禁不住脱口而出:“好,真好!”

说好,有两层意思。

就作品来说,好就好在:

1、语言鲜活,推陈出新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

何谓俗?简言之,“俗”就是俗气,无诗味。

如果你在诗中说:“啊!这个女人真漂亮,真美!”我敢说这是废话。如果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诗经·硕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温庭筠)“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我说这才是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玉屑》一)“俗体”则形式上循规蹈矩;“俗意”则无诗意;“俗句”、“俗字”则缺乏炼句炼字功力,不凝练、不形象、不传神;“俗韵”则缺乏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

又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忌散漫,亦忌迫促。”(《玉屑》一)

何谓“熟”?

“熟”就是陈词滥调,跟别人脚后跟,作品雷同化,没有新意。

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鲁迅全集》三卷第168页)

一位诗友诗中写道:“炮声隆隆,硝烟滚滚,采煤工人开拓前进。”——要说这诗形象也有,问题是这些句子都被人用滥了,没新意,犯了“熟”忌。

记得四十年前,《长春》文学月刊主编、诗人芦萍跟我说:“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这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创新,就要立意新,构思巧,“唯陈言务去”,吃人家嚼过的馍不香。

米正英诗友深谙此道,诗中的内容暂且不说,仅就书名《我的忧郁显得不够蓝色》就给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诗味浓浓的感觉。朦胧而不晦涩。蓝色是冷色调,纯净、深沉。依据蓝色参照物,联想米正英网名兰莲花,这句诗就好理解了,把这句诗直白的翻译过来就是“我的忧郁显得不够纯净,不够深沉”,诚如诗中作者谦言:“也许我的忧郁显得不够蓝色/你看春天的脉管里依然流淌着紫色的血/仿佛那条带伤的月光/照过来/留下浅浅的痕迹/它的美虚幻空泛/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足以/丝丝切入/骨髓”(《我的忧郁显得不够蓝色》)

作者企盼:“要蓝就蓝得/辽阔而盛大”(《情人节写到蓝》)

语言建设是诗的建设的根本,它决定诗的品位。这句诗用的是通感,可触可感,可见可想,可品可嚐,可现可幻。细细品味,回味无穷。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张力,又显得含蓄蕴藉。如果写成“我的忧郁显得不够纯净,不够深沉”,那就冲淡了诗味,大煞风景,成为败笔。

作品中用了很多“蓝”字,诗集以蓝色为底色。书名《我的忧郁显得不够蓝色》给诗集定了调子,是作者对诗的内容的品评。

当然,“诗有百解”,“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这句诗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2、帜热情怀,点燃诗心

情是诗的第一生命。“情于中而形于言”,“情动而词发”,人心是肉长的,情是相通的,作者至情至爱,如火的激情不仅点燃了作者的诗心,也点燃了读者的诗心,让“情”紧紧抓住读者,形成诗情的涌动,从而用她的作品感染着读者,与之同怀,为之共鸣。、获得赞誉和好评。请看:

“天黑了/我等的人还没有来/只有细雨敲窗/眼看就要把窗户/击穿”(《等》)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以景写情,情真感人。

“你说,你那里下雪了/五十年一遇的大雪/覆盖了田野,村庄和道路/也覆盖了穿梭我们梦中的河流/你说时我的天空突然变暗/一场酝酿已久的大雪/飘然而降”(《雪))

——灵犀一点,无限怅惘。

“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所有的话语来不及诉说/命运的降落伞/急速而下/碎落一池残花 爱人啊,你可知道/那个美丽优雅的女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双膝跪地/将它一片片捡起/密封在记忆的陶罐里/窖藏/早秋的荷叶结了严冬的霜 从此不问/山有多高/水有多长”(《不诉离殇》)

——诗人不诉离殇,却诉离殇,委婉含蓄,对受伤的爱情眷恋依依,一往情深,情意绵绵。

“你打捞我/打捞一粒种子/装进你命运的谷仓/又将我小心翼翼种进泥土/给我施肥,浇水/我曾经贪婪地吸食你的/阳光,雨露,鲜花一样的乳汁/而你像熬尽油灯一样熬尽自己/如今只剩下干瘪的身躯/枯草一样的白发,风轻轻一吹/你就摇摇欲醉,母亲,/我多么想一直牵挂在/你的藤蔓上,不长大,也不成熟/我真害怕/瓜一熟/蒂就落了”(《母亲之诗》)

——这就是世间伟大的母爱,对儿女无私的奉献,引起强烈共鸣,令人反躬自省。读此,想起了我的母亲。我1962年当兵,1963年母亲病逝。是年,我母仅48岁,生育九子,受累一生。养育之恩未报,反使我母因想我常常忧伤哭泣而病逝(是时,东南沿海形势紧张,战事一触即发。)实乃不孝!羊能跪乳,乌知反哺,而我不能,枉为人子,抱愧终生,抱愧终生也!

“远离了那座山,远离了那河水/远离了父母的墓地/故乡,在我的心海开始飘摇/像只小船越飘越远/故乡,我真想喊住你,喊回我的童年/喊到五岁那年突发肺炎/高烧40度,昏迷不醒/附在父亲宽阔的脊背上夜行20里/住进医院/我真想一睁开眼,就看到父母双亲/守在身边/故乡,我真想再为你发一次高烧/躺在你温暖厚实的黄土地/长病不起”(《我想再为你发一次高烧》)

——高烧点燃诗心,发自肺腑,刻骨铭心。

此外,还有《你暖暖地近了又远了》、《绣球花》、《爱与孤独》、《经过》、《没有父亲的田野一片空旷》、《想你时》、《你以为我说服了自己》、《爱已冰封》、《我在海边给你写信》《忧伤》等也都是以情感人,感人至深的诗篇。

正如序言所言:“正英的诗是真挚的。无论写亲情、友情、家乡、自然,生活,还是写历史、文化等,都是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引人共鸣与深思,也是积极健康的。”

3、思想细腻,形象逼真

思想细腻是女诗人特有的气质,这本诗集表现得很充分、具体,使抽象事物活灵活现,形象生动逼真。请看:

“所有的事物早已洞穿/所有的结果并不圆满/你的故事/我的故事/被飞速的时光切割成/碎片/晓雾般/漂浮/一种虚幻/一种迷茫”(《世事洞穿》)

——过往的故事很抽象,写成“被飞速的时光切割成碎片”,象“晓雾漂浮”,“虚幻”,“迷茫”,给人以具象。

“ 今夜/我来到这里/而你不在/只有清清的西湖水/一圈一圈/荡起涟漪”(《西湖恋歌》)

——以景写情,西湖涟漪乃感情涟漪,形象具体。

“是法海水漫金山的雨水/流淌到了今天/六朝古都的烟水/轻雾弥漫,云朵低垂/雨打芭蕉的夜晚/思乡的梦/总是歪歪仄仄/瘦成扬州桥头的一弯冷月”(《水意江南》)

——此时此刻,把“雨水”说成“法海水漫金山的雨水”,“流淌到了今天”;把“烟水”说成“六朝古都的烟水”轻雾弥漫;今晚这个“夜”是“雨打芭蕉”的夜;而“思乡的梦”则“歪歪仄仄,瘦成扬州桥头的一弯冷月”。给“雨水”、“烟水”、“夜”、“梦”以具象,在这些具象中倾注作者凝重的情感,时空交错中驰骋读者丰富的想象,显得语言极富张力。

“我把忧伤写进诗行这个春天,诗歌是唯一和我一起承载破碎的容器”(《春天不回来》)

——把“忧伤”写成“破碎的忧伤”,把“诗歌”写成承载忧伤的容器”,触手可及。

不能一一列举,仅以几例,以窥其貌。

4、含蓄蕴藉,构思新颖

诗贵含蓄。 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 , 含蓄是使诗歌具有凝练而丰富的美的重要手段。因此 , 深广的内容寓于形象之中的含蓄是诗歌的 普遍法则。只有含蓄才能免俗。 著名 评论家李元洛先生 有 过 精辟的阐述,他在《论诗的含蓄》中说 :“ 含蓄的诗,是使人回味再三 的 ....... 只求大放大畅而不注意含蓄有致,就一定流于浅薄 、 平直。 ” 让我们从米正英诗中来印证:

“ 春天来了,被雨水唤醒/隐没在唐诗深处的青鸟/沾着墨香的羽翼/扑扇着在纸上堆切思念的字句/从你的手中一排排放飞”(《春天越走越近》)

——作者明明是在写情书,却用爱情信使——青鸟在纸上扑扇羽翼来表现,构思巧,新颖别致,显得诗味浓浓,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在夏日的午后,/我净手,焚香/打开一本书/一朵盛放的花/光芒深入内心/充实而丰盈/覆盖了世俗的/那些阴影”(《光芒》)

——用精辟、洗练的诗语写佛典的圣洁,内心的感悟,诗意盎然。如果把它写成:佛,伟大的佛,你是那样的神圣,你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拂去了我心中的阴影。那就冲淡了诗味,大煞风景。

“最深的思念是无声的/今夜你站在我梦中/和我说话/相隔千山万水/云遮雾障/你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的表情/看不见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嫩绿的草尖上/悄然落进泥土”(《孤独2》)

——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的眼泪写成对方“看不见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嫩绿的草尖上/悄然落进泥土 ”, 如果写成:你看不见我/滴落的眼泪就失去了诗味, 就不够含蓄蕴藉了。

这本诗集的风格是: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诗例不胜枚举,不必多举,仅举三例,三点成一面,以点带面足矣。

5、传承国粹,英华缤纷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承先就不能启后,不能继往就不能开来,所以,新诗无论怎样向西方学习,都必须植根民族土壤,传承国粹,弘扬传统。须知: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断然写不好新诗。从米正英的诗中让人欣喜的看到她正在自觉的践行。请看:

“每个寂寞的午夜/我都会点燃烛火/坐在沿街的窗前写诗/一缕酒香,仿佛/古老幽深的岁月走在我面前/黑色的天幕群星闪烁/使夜晚更加寂静/象美好的流水/一阵风吹来/我被细细瘦瘦的月亮/镌刻成一首忧伤的诗/而你未必能读懂/这样的夜晚无声无息/在月光下碎了/在流水中远了/烛火之下落英缤纷”(《烛火之下落英缤纷》)

——用中国传统惯用的“意象叠加”的手法,让“烛火”、“写诗”、“酒香”、“天幕”、“群星”、“流水”、“风吹”、“月亮”、“月光、”落英”这些意象纷至沓来,造成凄清的意境,表现作者冷寞、孤寂的内心。

“秋雨洗过树叶嘹亮/你此时正奔赴在来时的路上/哒哒的马蹄声穿越牛古柳和乌衣巷/路边的红枫也止不住踏脚眺望/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你正前往的远方/那些等待的黄手帕已经挂满了沿街的窗秋风吹过你来到我身边/园中开满鲜花/我们重新拥有了芬芳/还有了那么多快乐的写诗时光/这样的时刻/你的名字会在我梦中轻盈流淌/你说梦里可以允许爱情疯长/它在大地之上凌驾于一切过往/而在持续的年华中/有谁知一朵花的内部/那隐忍着泪水的波光/会让整个世界也充满悲伤日影飞逝,茶水冰凉/那匹白马把你送回了故乡/雨过天晴鸟鸣虫唱/你在归途中向我描绘江南风光/还有那暖意盈怀的太阳/可是亲爱的/我却止不住热泪盈眶/即使水漫金山/白蛇许仙依然会被世俗困在/古老民间的陌上/一如你暖暖地近了又远了。”(《你暖暖地近了又远了》)

——这是诗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用中国传统惯用的“时空交错,移步换形”的手法设想想念中的情人归途的情景和作者翘首以盼的心情。第一句“嘹亮”是通感。第二节写相遇和过往。用鲜花、芬芳反衬别后的悲伤。并没有写我好想你,好难过,好悲伤,而是写“有谁知一朵花的内部/那隐忍着泪水的波光/会让整个世界也充满悲伤”,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内心深深的凄冷,形成缠绵悱恻的意境。第三节写离去,写炎凉。用水墨“江南的风光”,“暖意盈怀的太阳”反衬“热泪盈眶”,“即使水漫金山/白蛇许仙依然会被世俗困在/古老民间的陌上”。“日影飞逝,茶水冰凉”既是时光的流逝,也是凄凉寂寞的心迹。

全诗骨架是归来——过往——离去。

从上述可以看出,不仅每节采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全诗构架也是采用“时空交错”的手法。

谁用画笔锁住鉴湖水/谁用市局拴住乌篷船/谁用歌声唱断梦中廊桥 水还是那湖水/桥还是那座桥/沈园边,兰亭外无风也无雨/只有低垂的云朵长久沉默 高耸的越王山下/形单影只的浣纱女子/素衣白面/望穿秋水(《又到绍兴》)

——诗中恰如其分地用了很多典故,扩大了诗的容量。 第一节移步换形,用了三个排比句式 声情急促,激情难抑,似有千言万语冲塞胸间。第二节、第三节以静写动,看似平静,内心深处却有潜流涌动。

“习惯一树繁花在暴雨后零落成泥”(《习惯》)“是先秦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是唐时的清溪浣纱,明月朗照/是宋时的眼波眉峰,绿肥红瘦”(《李塔水库》)“我踏破贺兰山阙寻找你”(《错觉》);“故乡,在我一步一回眸中”(《故乡,像一本忧伤的诗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天越走越近》)“既然暗香无法佐证痴心”(《隐于苍茫深处的荷》);“举杯只邀明月”,“却不见朱雀大街那一弯上翘的檐角”(《一千年后我依然与你檫肩而过》);“世人皆浊,唯你独清”(《在离骚江畔与你相遇》);“写下这一生日暮乡关,不知身在何处”(《这一年》).....

——看出作者古诗学修养很深,从诗集中这些诗句 都能看到中国古诗词的影子,作者信手拈来,融古于今,自铸新篇,化腐朽为神奇,英华缤纷,情采摇曳。

6、嫉恶扬善,正气凛凛

在思想内容上作者直面人生,正直、真诚。

记得在我的第一本诗集《霜子吟》后记中写道:“我想,诗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留下别的,只能留下正直、真诚——那是生命的印迹,诗人的本性。持真易多舛,大概也是惟其受苦的原因吧?

‘诗言志’,则言情,至情必归真。否则,何以为诗?又何以能感动人?”

追求真善美是诗人的共性,诗人的底线。这个世界不乏人性的光辉,对此,作者作了热

情洋溢的赞颂。另一面,当今这个世界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式微的时代,人性被扭曲、异化,有很多缺失,滚滚红尘中做为个体的人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颗粒,对此,作者表现出无奈、坚守和抗争。表现在:

(1)浊世喧嚣,洁身独省

她在诗中写道:“两千年后,我所身处的尘世是/整条江的白洗不净一个人的黑/一个人的黑却可污染这个国家的白我无法向你一语道尽/这尘世的清和浊,黑与白/所以,粽香扑面而来,菖蒲叶落满地/所以,我在你面前长跪不起”(《离骚江畔与你相遇》);“当时代时而黑白不辨/时而是非不明/有些人时而举起火把,点亮灯盏/时而又反穿马甲,制造黑暗/我锈蚀的喉管/断了/咸涩的言语/暗哑无声”(《失语》)(对世事无言的抗争);其实,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一个时代的失衡”(《洞悉诗人》);“在这个灰尘淤积的时代/奇迹越来越少,肉体越来越沉重枯萎/我要枯萎在温情中/让灵魂变得轻盈/靠近一首诗,一瞥注视/用一道光芒缝合内心的伤口/像一柄青铜剑/无论生死,都要和勇者/嵌合在一起”(《今夜,我靠近一首诗》)(生死执着);大地长满忧伤/无人收割(《梦》)(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当一只猫被无情地碾死,碾来碾去,碾成一层皮,很快在世间消失,作者对扭曲了的人性,麻木的神经,缺失了的善心,进行了出离愤怒的指控:“是人类根本无视你的存在/还是你厌倦了这尘世的荒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其实也没有发生什么/只不过是一只猫的死亡与消失/这与人类的死亡与消失又有何干/生活是乏味的,泛不起一丝涟漪”(《一只猫暴尸马路》)(嬉笑之怒,盛乎裂眥).....

(2)修身悟禅,心存清净

“其实,人生只不过/在尘世的苍茫之上/兜一个圈/画一个零”(《岁末感怀》);“水是安静的/它处于无形/夜是安静的/它处于无边/心是安静的/它处于无欲今夜,我坐在光线的另一面/孤独而自由/倾听时光沙沙流逝的声音/享用丰盛无边的安静”(《安静》)“外界的秩序无端的混淆视听/我们已没有理由彼此蹉跎、消耗直至陷落/只有臣服于内心,信念才会变得坚固永久/尘世浮华,我愿与你分享一片安静/在静默中抵达灵魂的深处”(《我愿与你分享一片安静》).....

(3)简化人生,返璞归真

“一任繁华络绎/我只想在红尘之外/在牧童的一指千年里/与你当垆涤器/清点落花”(《归隐》);“那么,让我们回到唐朝/在你功成名就之后/我们选择退耕陇亩/像王维,在终南山脚下/买几顷薄田,置一处庄园 我们在园前种上梅竹菊友/还要插满向日葵/和梵·高笔下的花朵一样开得灿烂/我们在后园种上庄稼/让稻谷飘香.....”(《回到唐朝》);”在长久的缺失与虚空里/我幽然独坐静观一处风景......而很多时候,我们活着/不如鸟儿简单快乐,我们常常/坐拥群山却想攀到更高的山头“(《感悟》)

综上所述,米正英诗友靠她天赋的灵感,聪慧的头脑,超群的才情把作品打造得很精致,展示了诗美特质和她的美学理想,受到诗友们的青睐。

说“好,真好”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那就是从米正英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个米正英在奋起,在战斗,在求索,他们正在披肝沥胆,埋头耕耘。“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高兴地预感到在不久的将来诗界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诗歌创作方面都会涌现一批新秀去实现我们的诗歌理想。祖国诗歌复兴曙光在望啊!

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在“科学与民主”旗帜下,在推动革命,推动新文化运动中起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百年来一些人不顾中国诗歌沿革的总趋势,不顾本民族语言的特点,主张“全盘西化,”本末倒置,致使假诗、伪诗肆无忌惮,充斥诗坛,一些索然无味的白开水“诗”晦涩“诗”大肆泛滥,无韵的“诗”四处倾泻,大倒民众胃口,民众看不懂,记不住。亵渎了诗的神圣和尊严,违背了“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而语言不能不是民族的这一基本客观事实,以致中国新诗长期以来失掉了它的本源,今日新诗坛一片撂荒,杂草丛生,民众为此生厌,出现了泱泱诗国还有几人看诗,民众对新诗不屑一顾的冷落现状。加上诗友们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尤其是一些(请注意:不是全部)有话语权的人推波助澜,歪风邪气甚嚣尘上,不是吗?请看: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 那些 / 在公共场所 / 的卫生间 / 大便后 / 不冲刷 / 便池 / 的人

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 / 一个是我侄子 / 七岁半 / 一个是我外甥 / 五岁 / 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巴松错

莜麦菜还小 / 就可以吃了 / 后来丝瓜结了 / 可以每天去摘

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

我说到做到 / 再不反悔

事实胜于雄辩

一辆车和另一辆车追尾/不是一条公狗在嗅一条母狗/ 反过来也不是

等等

这样的“诗”竟然在全国诗歌 鼎级刊物上发表,有话语权的人大加吹捧,使其成为先锋领军人物,岂不怪哉!

大家一定还记得鲁迅文学奖评奖闹剧,四名评委入选诗歌奖,看其诗也不过平平。评委入选这是古今中外没有的怪事,哪有裁判员又是参赛运动员的道理?引起诗界一片哗然,纷纷口诛笔伐。

从足球场丑闻,赵XX奇“诗”登上大雅之堂;《红楼梦》炒作、再拍;(耗民脂民膏亿万,有何新意?!包括以前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堪为精品,无须再拍)到鲁迅文学奖评奖闹剧……一桩桩、一件件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贪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简直疯啦!

更有甚者,几年来,我们的教科书中中国传统经典作品大量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思想,中华民族面临着改种、灭族的危险啊!

噫吁嚱,危乎哉!诗的殿堂大有轰塌之势,令人堪忧!

诗人的心是相通的,对此,米正英诗友在诗中写到:

“ 秋深渐冷,树叶变黄/世界喧嚣不止,人类望风而动/就连一些诗人也变得随波逐流/没有坚守,写下缺血的词汇/虚饰,空洞,诗到语言为止/只见诗歌的肉体,不见诗人的灵魂/剥去华丽外衣,就是空心的稻草人/没肝没肺地钻进诗人队伍/站进这个麻木冷漠的时代(《深秋,秋已冷》)”;“今夜,我洞悉了你,/洞悉你以诗人的名义/摆布那些苍白的语词/不遗余力,声嘶力竭/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词是妖,将你迷惑/去年降下的那场雪/也难逃被黑的命运/失去血色和温暖/让一个人的左眼角热泪盈眶/右眼角结成冰凌/其实,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一个时代的失衡 / 究竟什么,侵染你内心深处/仅存的一点点白/又是谁,让你的沉默/不再发出尖叫”(《洞悉诗人》)

当此大气候下,米正英的诗集却能独步诗坛,靠她的作品,靠她的影响,靠她的努力出版不到一个月时间500本书畅售一空,正在紧张再版。仿佛在茫茫四野中让人看到了诗林响箭,熹微曙光,这晨曦正在汇聚,蔓延......仿佛一曲爱的和旋在天地间回响。这是公木先生“以诗开慧,以爱塑魂”的生动体现。它至少告诉我们以下两点:

1、当下诗坛不景气,不是民众疏远了诗歌,而是诗歌远离了民众。诗国的子民饥渴着诗的芬芳,企盼着诗的涅槃。

2、诗国千千万万的诗人诗心未死,苦恋着诗神。他们像米正英一样顶着逆流,声声苦吟,躬身前行。不是吗?你看:在商品大潮中,物欲横流,人们把目光投向了金钱,还有几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诗的家园?关注诗人冷暖?诗人们出书不仅不给稿酬,还要自己掏钱;发表作品不仅不给稿费,还要打点,否则,再好的作品也难刊载。为了出书只好动用自己的血汗工资,甚至是退休养老金。为了省钱,只好用内部书号出版,出书后不能上架,只好邮寄给诗友和亲人,余下的放在垃圾箱里,也就泥牛入海了。这些书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说没有价值,只是宣传不够,人们还没有顾及和认识。浪费了才华,浪费了精力,呜呼,岂不痛哉!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这样做图的是什么?图的是人生的价值,诗的尊严;图的是中华民族诗歌的伟大复兴和辉煌;图的是给诗史留下一笔,是非曲直由历史来评说。他们“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们是从昏睡入死灭中的清醒者,诗国的脊梁,诗人的中坚。我相信有他们就有诗歌光辉灿烂的明天,他们留下的那一笔也许就是诗学的经典,诗家的绝唱。

下面谈一谈这本诗集音乐性问题。

诗集中不乏语言和谐,节奏鲜明的诗篇,读起来语言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诵。如:《雨落长安》、《笼罩》、《缝补爱情》、《虚构》、《我在海边给你写信》......

诗集中也不乏不失规矩,在规矩中求变化的诗篇,显得灵动、自然。如:《我就是那朵白莲》?、《你暖暖地近了又远了》、《秋叶飞飞》、《失眠》、《蝶》......

毋庸讳言,诗集中有些诗存在散文化倾向,有的诗将句子归拢起来就是抒情散文,不是诗。如:《沉》、《心魔》、《殇》、《早安》、《黄昏》、《秋深,秋已冷》、《停顿》......

有的诗韵距太远,有韵等于无韵。如:《秋天之蓝》、《太阳的痕迹》《春天越走越远》《回望故乡》《今夜,我靠近一首诗》、《失忆》、《写给父亲》《在离骚江畔与你相遇》......不妨拿出一首,归拢一起,以窥其貌,可见一斑。

在离骚江畔与你相遇

——致屈原

直到两千年后,我在从长江最下游,坐上慢悠悠的火车,朔流而上,在离骚江畔与你相遇。这就是你生长的流放地,用泪水反复丈量过的土地,你既爱又恨的故乡,中国诗歌的源头,蓝墨水的上游。

世人皆浊,唯你独清。你身患洁癖,身陷洁白,用一身傲骨将自己一洗再洗,从红中提取蓝,从水中提取火。你想用一个人的血洗净整条江河,你想用一个人的清洗净整个国家。可是,屈子啊,你怎么就不知道,自古以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有你心怀信仰的人,才会沾着你骨子里的蓝墨水,反复清洗自己的笔,保持蓝色,保存纯净。而更多的人依旧狗苟蝇营。屈子啊,请原谅,两千年后,你所身处的尘世是整条江的白洗不净一个人的黑,一个人的黑却可污染整个国家的白。

如今又是五月,我在离骚江畔与你相遇,我无法向你一语道尽这尘世的清与浊,黑与白。所以,粽香扑面而来,菖蒲叶落满地,所以,我在你面前长跪不起。

——好一篇抒情散文,喷洒着激情!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而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说得彻底一点,诗和散文的本质区别的显著标志就在于有韵与无韵,有韵则协,无韵则散。如果诗可以无韵,不如把诗废了,专做白话文的为是。这一点恐怕是大家所不能同意的。我说的“韵”是指韵律。

“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这是我提出的命题。围绕着这一命题,就诗歌声律问题我写了几十篇论文,其中主要有《中国诗歌形式沿革考略》、《中国新诗格律问题刍议》、《随想录:诗是什么?》《诗行建设之我见》、《中国新诗几种体式构想》、《救救缪斯》、《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诗话十五则》、《致斗xxx诗友四封公开信》、《构建现代汉语诗歌声律问题观点系列》、《鸿硕构建中国现代白话诗体式研究诗例》、《谈诗歌内韵问题》、《诗歌文学特有的本质属性及其特有的基本特征》、《高度重视现代汉语白话诗体语言建设》、《古今汉语格律方面的区别与联系》、《“随行体”文学之我见》......收在拙作《诗镜文心》(鸿硕诗文集)、《诗镜文心.续集》(鸿硕诗文集)书中,散见于“鸿硕新浪博客”、“中国诗歌网”、“中国韵律诗歌网”、“华西文学网”、“北大中文论坛”、“大中华文学网”、“原创力量,文学联盟”......

记得2011年5月,烽火诗歌先生借中国诗歌网这个平台再次点燃了新诗二次革命的火炬,一场辩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辩论的焦点集中到到底什么是诗?诗和散文本质区别在哪里?诗歌到底要不要继承传统,要不要格律这一实质问题。这些问题也是20世纪50年代论战中触及到的问题,这是20世纪50年代论战的继续。我参加了这场辩论,我的《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在这个网挂出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就有一万多人次浏览,可见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我的忧郁显得不够蓝色》依然不失为优秀的诗集。更何况这不是米正英一个人的问题。中国新诗要不要韵律,要不要传统,从中国新诗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是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大问题。在这大潮中,难免有水滴溅在她身上,湿了她的一些诗。再说,我的上述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需要诗界探讨、认同,实践检验,历史评说。我不会,也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任何人。

祝愿米正英再铸新篇,辉映诗坛,引领风骚!

祝愿新一代迅速成长!

祝愿诗界同仁携手并肩,高举“正本清源,纠偏救弊。恢复传统,重建诗格”的旗帜奋勇前行!

“何日烟霾散,兰台醉众芳”——老朽殷殷,翘首以盼!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青年!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曰于北京

编辑:诗羊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