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为高质量发展蓄)(1)

3月9日,厦门市2022春季毕业生招聘工作启动仪式在厦门理工学院举办,招聘会现场毕业生踊跃求职。

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为高质量发展蓄)(2)

2月12日,162名宁夏务工人员乘坐飞机抵达厦门,助力企业节后“开门红”。

2月4日起,局领导带队,与企业紧锣密鼓外出招工,“点对点”组织务工人员回厦门,为企业实现“开门红”提供“及时雨”;3月9日,启动2022春季毕业生招聘工作,全面拉开春季招贤纳才序章……

今年来,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厦门市人社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的部署和市委要求,着力在“快、优、实”上下功夫,提前谋划、早早行动,用心用情解决企业缺工、缺人才难题,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梧桐茂兮,凤凰来栖。近年来,厦门市人社局持续发力人力资源“大平台、大服务、大数据、大产业”建设,以更优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水平筑巢引凤,打造人力资源集聚“强磁场”,为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截至2021年,厦门市人才资源总量共有139万人,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做大做活“人力池”

让企业用时不缺人

在奥佳华集团集美工厂,来厦两个多月的宁夏籍“00后”员工刘辉已基本适应新岗位,“工作不会很辛苦,企业还包吃包住,每月能存下四五千元”。

2月12日,厦门将刘辉等162名宁夏务工人员“点对点”集中乘机输送来厦,缓解企业节后用工难。去年12月,厦门市人社局就早谋划、早部署,在做好惠企稳岗、用工监测、缺工趋势研判基础上,从2月4日开始组织缺工重点企业赴省内外招工,并联合其他部门推出10条乘机线路、多条列车汽车线路,帮助甘肃、宁夏、贵州等地1947名农民工来厦返厦务工。同时,精心组织“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活动,春节以来共举办省内外线上线下招聘会208场次,持续搭建平台为企业招工,共有5908家次企业提供招聘岗位399374个次,达成意向人数7153人。

厦门还利用在10省25地市所建的66家劳务基地常态化定点招工、储备人力资源,并推动开展用工调剂,最大程度保证人力资源不流出厦门,避免整体性“用工荒”。

招工的同时,积极引才。

“厦门是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欢迎全国高校毕业生来这里激扬青春、激荡情怀、激发才华、激放梦想。”4月15日晚,在厦门市人才中心“选择厦门,书写精彩人生”空中引才宣讲中,厦门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赖祖辉走进直播间亲任“主播”宣讲厦门引才政策,为厦门引才工作“代言”。

今年来,厦门人社部门将下好引才先手棋作为贯彻落实“三提三效”的具体举措,线上线下合力出招。

3月9日,厦门早早启动2022春季毕业生招聘暨首场校园专场招聘,126家优质单位入校招聘。线下招聘因疫情暂停后,厦门市人社局主动靠前,不断升级“云上引才”模式,创新推出空中引才宣讲、直播云课堂、直播推岗、直播带岗等新模式,以“云见面”形式招才引智。

3月30日,“人才登鹭·C位无限”海沧主导战略产业专场“直播带岗”活动;4月8日,2022春季厦门(翔安)新兴产业专场“直播带岗引才”活动……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引才“新势力”,“直播带岗”引才活动陆续推出,越来越多知名企业代表走进直播间,携带优质岗位与求职者“屏对屏”互动,把“高流量”转化为“高留量”。

依托“厦门人才网·校园云招聘平台”,厦门还推出“留厦来·更精彩”厦门高校专场网络招聘会、“厦门人才市场线上交流会”“八闽高校厦门重点企业专场网络招聘会”等活动,并面向全国高校举办109场“一校一招”线上专场招聘活动。同时,深化“一校一招”模式,推出“一区一招”“一园一招”“一行业一招”等主题招聘,努力搭建企业与人才对接新桥梁。

为来厦毕业生提供最高8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五年内五折租房;为青年人才搭建从“起跑”到“起飞”的政策通道,提供最高100万元工作补贴……凭借多维度、全方位的“一揽子”人才政策,厦门不断释放引才“磁力”,近3年接收毕业生人数保持10%以上增长,已成为最吸引“95后”人才的城市之一。

厦门也积极邀揽海外英才,留学人才已超3.4万人,成为“中国十大海归创业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潜力城市”。近日,厦门“i海归”平台发布2022年留学人才岗位需求,近400家企业近2000个岗位诚邀海外英才加盟。我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关注到后,7日特别在官网上转发,引起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6月将举行的2022“金砖 ”留学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也开始报名,届时将围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技术产业领域,邀请“金砖 ”国家留学人才、外籍人才和其他国家留学人才携项目来厦参会,深度考察厦门营商和创业环境,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深化厦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创新源泉。”赖祖辉说,全力招工引才,就是要做大盘活人力资源池,更长久地解决企业缺人问题,“厦门正在大力推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诚意满满,我们既重视高端领军人才,也注重优秀毕业生基础人才,同样欢迎熟练的产业工人”。

赖祖辉表示,厦门将持续多渠道发力招工揽才,通过实施“百城千校万人”招聘行动、拓展引才基地城市、创新“直播带岗”模式、打造“厦门C位无限量”引才品牌、实施“新厦门人”计划等,为厦门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用好评价“指挥棒”

促人尽其才释活力

引进“新人”,厦门市从“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外,更积极搭建技能提升平台,用市场价值这块“试金石”作为评价“指挥棒”,力促人尽其才,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前不久,宏发电声员工杨向波终于通过了机电元器件专业高级职称评定。学化学专业的他,在机电元器件领域有着16年工作经验,此前因缺乏对口申报专业,一直未评职称。

幸运,源自于厦门不断推进的职称评审改革。2020年4月,厦门创新新兴产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大数据和机电元器件两个新增专业的职称评审。在此之前,像杨向波这样的交叉学科技术人员,一般要按照传统学科专业申报才能取得相应职称资格,但传统专业缺乏规范的行业资格评定标准,部分在细分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难免被挡在门外。

改革后的职称评审,根据行业特点与企业特色设置职称专业,发挥企业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能力 业绩”导向,以实绩来评价人才。

鞋子好不好,只有脚知道。通过持续深化职称改革,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厦门逐步实现“谁使用谁考核谁评价”,使职称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产业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职业教育培训的提升。目前,厦门已在海沧生物医药、自贸区航空维修、物联网、智能输配电、龙头企业等方面实现职称按行业评价,并率先在全省工程系列职称评审中增设大数据、机电元器件、工业设计、轨道交通等4个更贴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全市共2834人通过职称评审申报。

与此同时,厦门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开展“一企一策”职工技能培训;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并开发技能工种、技能标准,开展行业、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人才评价,强化技能等级认定等,充分发挥政策待遇激励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各类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市人社局将持续创新职称认定机制,在厦门市范围内率先直接采认部分台湾人才职业资格,允许持有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的台湾技术人才比照大陆同等人员在厦从事相关工作,进一步打通人才引进通道,助力厦门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引人是基础,用人是关键。”赖祖辉说,功以才成,业由才兴,厦门始终把人才视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倾情倾力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他表示,厦门将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在更多新兴行业新增职称评审专业,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体系,鼓励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强化保障优服务

用政策福利留住人

得益于厦门人社部门持续探索驱动劳动关系治理智能化、数字化,无法到场的陈先生日前得以通过“湖里劳动关系调节数字云”系统,就提成报销等未支付款项金额和付款方式与原单位进行远程调解,“隔空”解决了劳动纠纷。

2017年,在人社部门的推动下,湖里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率先自主研发出“仲裁云”系统,探路“智慧仲裁”,并向和谐劳动关系源头治理延伸,深度升级研发出“劳动关系调节数字云”系统,实现劳动争议“观、管、防、化”一体融合、智慧监管,形成“服务全事项在线、监测全要素研判、数据全链条融合、调处全过程智能辅助”的数字化治理模式,持续为新时代调解仲裁工作赋能提效,为推进劳动争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的力量。2021年3月,“劳动关系调节数字云”被省人社厅作为模板改造升级,在全省部署运行。

以“数字 ”赋能劳动关系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探索,背后隐含着厦门人社部门长期以来用心用情强化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人本情怀。近年来,厦门人社部门通过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扎实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健全多元纠纷处理机制、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强化劳动关系风险防控、推出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名单等,以及积极防范化解受疫情影响企业规模性裁员等劳动用工风险,有效保障全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全力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好高质量发展良好用人环境。2022年1至3月,厦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件525件,同比下降31.5%;立案查处59件,追发劳动者工资待遇55万多元,同比下降53.2%。

做好维权服务的同时,厦门市人社局也积极推动构建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并从培训、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多渠道宣传推介厦门,稳定现有来厦人力队伍,吸引更多人参与特区建设。

“既要费力招人,更要悉心留人。”赖祖辉表示,厦门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员工维权、子女就学等多项已属全国前列的工作,让这些“看不见的待遇和福利”成为厦门吸引、留住员工的“最大卖点”,并加快各类人才评审认定和政策兑现,全方位全链条打造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人才服务生态,让人才高兴地来、舒心地留、快乐地工作生活。同时,持续推动作为用人主体的企业用好用足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并在待遇水平、用人环境、企业文化等“内因”上下功夫,用“薪”用“心”留住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