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固穷不坠青云(皓首穷经白首能言)(1)

自从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后,儒家经典被尊于庙堂之上,关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也日渐兴盛,以至于清代学者皮锡瑞在撰写《经学历史》的时候将西汉称之为“经学昌明时代”,将东汉称之为“经学极盛时代”。两汉时期,研究儒家经典的学者们也层出不穷,仅仅见于两《汉书》的《儒林传》就记载了近百位学者。

君子固穷不坠青云(皓首穷经白首能言)(2)

那么汉武帝到底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才促进了经学研究的繁荣呢?说来很简单,自从元朔五年开始,政府正式办起了太学,招收了博士弟子员,在学习期满之后由政府组织考试,通过考试的就可以做官。自此后,通经成了一条重要反入仕渠道。汉宣帝时期有过一位研究《尚书》的学者叫夏侯胜,他曾经坦率地说过一句大实话:“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为耕。”汉代官员们印绶的颜色有着严格规定,丞相用紫色,御史大夫和九卿都用青色。青紫所指代的就是公卿等高官。夏侯胜这句话换成今天的白话就是,士人如果能学好儒家经典,封侯拜相简直就同弯腰捡拾地上的草芥那么简单!如果学不好经学,干脆回家种地算了!

君子固穷不坠青云(皓首穷经白首能言)(3)

正因为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在,众多的学者一窝蜂地钻到了儒家经典的研究之中。班固在《汉书·儒林传》的结尾处说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射策科,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但是,僧多粥少是普遍现象。激烈的竞争不仅存在于试图通经入仕的士人之间,也存在于众多的经学研究者之间。假如自己的学说能够被朝廷看中,从而纳入到朝廷所办的太学之中进行传授,成为考试士人的标准答案,那能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梦想,学者们绞尽脑汁,力争出奇制胜,希望能盖过别人一头。

君子固穷不坠青云(皓首穷经白首能言)(4)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尚书》的研究,当时以研究《尚书》而闻名的有三个大学者:欧阳和伯、夏侯胜、夏侯建。夏侯胜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学者,曾经担任皇太后的老师,素以不畏权贵而为世人所知。夏侯建是夏侯胜的侄子,相对于夏侯胜,夏侯建更像一个标准的学者。为了能使得自己的学说进入太学,夏侯建东拉西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夏侯胜对自己的这个侄子颇不以为然,他称夏侯建为:“章句小儒,破碎大道!”什么是章句小儒呢?汉代的教师在教授儒家经典的时候,首先要对儒家经典进行分章断句,然后逐字讲解。有点儿像今天语文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并且还要解词。夏侯胜认为夏侯建所作的就是一些鸡零狗碎的学问,是对大道的一种破坏。而夏侯建则认为夏侯胜的学说不足以应付各种挑战。最终,夏侯建的学说也得以立于太学,他本人也担任了太子少傅的高官。

君子固穷不坠青云(皓首穷经白首能言)(5)

有了夏侯建这么一个榜样,夏侯建的后学们争先恐后地试图构建自己的体系。东汉初年,桓谭在他的《新论》里就记载了夏侯建有一个学生名叫秦恭字近君的,他解说“尧典”这两个字的含义,写了十万字,解说“粤若稽古”这四个字的含义也写了三万多字!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感慨道:“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

截止西汉末年,可以在太学里合法传授的学说有三十多家,虽说不至于都如秦恭那么夸张,但是恐怕他们也都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这些所谓的学者们,生前都写作了不少著作,而这些著作也都给他们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价值呢?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的时候,这些章句之儒的作品,他一本也没有收录。时至今日,两汉时期太学博士们的章句著作全部失传!

说到这里,也不禁想到了今日大学里的情形,多少和汉代的太学有些相似之处。汉代太学的教师们为了现实的利益,炮制出了大量的“著作”。如今的大学老师们,也都一门心思地在炮制各种论文,为了评职称,为了评项目,为了科研奖励。有了这些东西,教授们名利双收!但是,到底价值如何呢?几百年后,这些文章、著作,还有多少会被人们想起来呢?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和汉代的章句之学同样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