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在邹平市黄山二路,发现邹平影院外面装修一新不知何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代表人文精神的标性建筑,当年县里很多文化活动,大型会议都在这里举行,电影院记录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

八十年代邹平 从露天电影到电影院(1)

邹平影院 李卫 摄


在我的记忆里,邹平电影院是大约1979年建成的,在当时算是比较高档的剧场,分上下两层,既能放电影也能当作戏剧舞台,功能比较齐全。著名书法家舒同为影院题写了“邹平影院”四个大字。坊间传闻说舒同没有给影院题名,只是寄出了一封没有信瓤儿的信封。当大家不知所措时,忽然有人一拍脑袋说:“这不是现成的题名吗?”大家恍然大悟,对,信封上明明赫然在目“邹平影院收”吗?这当然是杜撰,因为此前有文章说郭沫若曾给某某汽车站这样题过站名,不是传说也有演义成分。落成典礼的时候还演出了几场戏剧节目助兴。

那时父亲在惠民地区文化部门工作,随团前来督导工作我有幸跟随目睹了演出实况。以前看戏是在黛溪二路的人武部大礼堂,相比较电影院的舞台要宽敞许多,里面的座椅前后有了坡度,前排和后排座椅交错,即使前面的人个头高也不会挡住身后的人,比起一排排的老式的连椅来算是比较高档的了。演出的第一场是一幕话剧,剧名不清楚,意思是拨乱反正后遭受精神打击和肉体摧残的知识分子获得新生的故事。第二场是传统京剧《红娘》,是长山的村民演出的。演员装束不一,行头不齐,虽然衣衫褴褛,但不影响人们观看兴趣,这也是当年文化生活匮乏,传统剧目恢复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吧。在那时,看那些村民的粉墨登场认为是秦始皇她老奶奶时候的东西,现在想起来却又有些怀念,那是充满激情的演唱。就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是的,再也看不到那样的好戏了”。

八十年代邹平 从露天电影到电影院(2)

露天电影 李卫 摄


家住农村的我并没有过多的看到剧场的电影。看电影基本是在农村看露天电影。那时候放电影全部是由大队(村委)承包,一部电影今天这个村,明天哪个村,放映员赶着一头驴骡驾着马车走乡串村,到了哪里都高接远送,好吃好喝,好不风光。

放电影前,有的是大队下通知,有的是靠消息灵通人士口头传播,不管怎么样,哪个村放电影很快就家喻户晓。露天放电影都是晚上放,下午所在的村庄就在学校操场或生产队打粮晒粮的场院埋上柱子,或在两棵树之间,上面横上一块木棍扎好架子,等着挂银幕用。村里的孩子们饭也顾不上吃几口,跑到场地里去占空,用石头或小板凳放到靠前的位置,有时因为一个空位还会你争我抢,甚至吵起架来。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为了外村的亲戚一饱眼福,也让人捎信,出现了呼朋唤友、搬闺女、叫女婿、亲家婆你也去的场景。

好容易盼到天黑,放映员也酒足饭饱,来到场地,先把银幕、喇叭挂在架子上面,再做一道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发电。农村电很不正常,往往深夜才会来电,放电影就要自发电,这是重要一环。选择场院比较僻静拐角处,以免发电机响声影响看电影。发电机、线盒、电源线铺好顺好,用一根短绳子缠在发电机轮子上,用手使劲一拉,发电机顿时隆隆响了起来,这时放映机前的灯立刻亮了起来,看电影的孩子们一阵欢呼雀跃,场院里开始沸腾起来。

放映前,要对光,就是电影的光线和银幕要冲准,要反复实验几次,在光线对照银幕的时候,几个心灵手巧的哥儿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通过手势表演,用幻灯光线模拟出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象,特别是小兔子的姿势,耳朵上下左右摆动,引起在场的人们夸赞。

故事片放映前,一般要先放一些新闻、科教类的纪录片,人们称之为加演,顾名思义就会加上的意思。七十年代中后期,电影开始出现彩色的故事片。战争片子最受青少年喜爱,像《闪闪红星》、《红孩子》,将主人公爱憎分明、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纯洁质朴的性格可画的淋漓尽致,潘冬子成了当时孩子们的偶像。中老年人也喜欢看反特片,如《黑三角》等,看电影也有亲着快,仇着恨的感觉,人们的情感和故事交织在一起,说看戏的是傻子,的确不是虚构。当遇到“好人”遇到危险时,还会问前后左右已到别的村先睹为快的“万事通们”,怎么样了,那可是扣人心弦,当得知能脱离危险,心里有一丝安慰,当听说遭遇不幸,会一种失落油然而生,这也不是替古人担忧,是入戏的感觉吧,正看着起劲,电影又要换片子,在此时人们又议论了起来,有一种擦拳磨掌,要找“坏人”算账的想法。电影散场后,人们没事在一起聊起来的还是电影的场景,这也是余兴未尽吧?虽然是那么几部电影,大家也是反复看了若干遍,台词都记得清清楚楚,但说起来津津乐道,让我们大开了眼界,久久难以忘怀。看电影我比较喜欢的是《甜蜜的事业》、《 瞧这一家子》这样充满喜剧,又催人奋进、激昂向上的片子,既令人捧腹,又让人憧憬今后美好的生活。

八十年代邹平 从露天电影到电影院(3)

人们排队购买《喜盈门》电影票 李卫 摄


看了《咱们牛百岁》、《喜盈门》这些接地气的电影后,由大队包电影的时代过去了,票房电影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 学校组织看电影《苗苗》、《元帅之死》等影片,第一次进影院,看到整齐的座椅,宽阔的舞台,两边霓虹灯引人注目的标牌,什么“严禁吃带皮食物”,“严禁场内吸烟”等等,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感觉。还看到影院工作人员与一个吃馒头的小孩子逗乐,说不准吃带皮的东西。小孩子说没有吃。工作人员说,“馒头不是也有皮吗”?闹得小孩子不好意思,引得众人大笑。八十年代初上初中时我还参照课文《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写了一篇邹平影院的说明文得到老师赞扬。同时,一批批优秀的影片上演,《保密局的枪声》、《知音》、《神秘的大佛》等等更是一票难求,电影院周围也随之产生了一群票贩子。到了《少林寺》等武打片横空出世,电影院更是异常火爆,这时候宽银幕、立体电影也进入观众视觉,影片更是受到观众的热捧,电影事业也达到了空前高峰。

八十年代邹平 从露天电影到电影院(4)

1981年夏 长山影剧院 李卫 摄


八十年代末,随着电视冲击,电影观众开始回落,除了有一些好片《开国大典》、《周恩来》、《红高粱》等吸引人外,看电影成了鸡肋。不过那时找对象谈恋爱,电影院成了好场所。当两人有那么点意思时,可以约着去看场电影,电影院在楼上还开辟了“鸳鸯座”,供两人一起说悄悄话。听说有一哥们,约好和女友看电影,但是整个过程只顾看电影,没有和女友说一句话,当然也就吹了。

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日渐富裕,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电影的剧情已经不及电视剧里的人物命运牵动人心。进出影院也不如家中电视机前一坐来得方便。再加上KTV、舞厅、录像厅等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方式开始普及,电影院逐渐“失宠”了,老式电影院尽管比露天条件好了很多,但硬邦邦的座椅,几乎谈不上的音响效果,与现在剧场仍有天壤之别。

近年数字电影开始出现,特别是春节期间一些纯娱乐片上映,从网上可以订票,听说看电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部分年轻观众好奇。只是剧情有点离经叛道的感觉,为了取悦迎合观众做了不伦不类的创新,只能也只能起饮鸩止渴的作用。看电影的确方便多了,而能看的娱乐项目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却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就像打电话一样:过去没有电话手机,给谁打电话号码记得清清楚楚;现在手机频繁换,自己的号码都不知晓,不用说对方的了。在电影业兴旺的时候,戏剧受到冲击,曾记得当年有关部门演戏为了留住观众在演完戏曲后免费放一场电影的做法,而现在电影的观众门可罗雀的情境下又有什么办法留住观众呢?

不知为什么,每次回老家,我总是在当年放电影的地方驻足片刻,但是早已物是人非,樯橹灰飞烟灭了;每天路过电影院也会瞟上几眼,那些扎根在心里的故人往事昔景经常在眼前回放……

八十年代邹平 从露天电影到电影院(5)

吕品,男,山东邹平新民村人,多年从事宣传工作,习书法、爱文学,酷京剧,好烹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