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篇《座右铭》

座右铭,是铭文的一种。最早的座右铭,可以追溯到东汉。东汉的崔瑗(第一个被尊为“草圣”的书法家)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座右铭》命名的作品。

崔瑗yuàn的哥哥崔璋被人杀害,崔瑗怒不可遏,手刃仇人,然后隐姓埋名逃亡异地他乡,后来,遇到朝廷大赦,才得以回到故乡。

“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座右铭》)

经过此次人生波折,崔瑗深刻反省,自己因血气之勇而造成的恶果:不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更使时光空抛,学业荒废,于是写了下面的几句话警醒自己,因为经常放在座位右边,于是叫做座右铭。原文为: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人们的座右铭,老百姓的座右铭是一句话(1)

皇帝的座右铭却是一件奇怪的器物

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第一目标当然是把国家治理好,这就需要有个东西放在面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种玩意儿早在周朝时就有了,“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欹器登场了。

清代光绪仿制欹器在《五杂俎·人部一》中记载:“皇帝之指南车,周公之欹器,其次也”。

人们的座右铭,老百姓的座右铭是一句话(2)

1895年光绪帝制作的欹器

今人能看到的欹器实物是1895年光绪皇帝制作的(故宫博物院陈列,见上图),它的奥秘之处在于: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时,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挂;将水倒满后,容器却自动翻转,而把水全部倒出来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动偏向一方而静止下来。

“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根据水量的多少摆出欹(倾)或正的姿势,给皇帝起到警示作用。
  说一个小插曲:在吐鲁番以东42公里的戈壁滩上,有一古墓群。其中一个墓室中有6幅壁画,第一幅画的就是一个欹器。这个墓主人看来非常谦虚,不但生前时时告诫自己“戒盈、戒满”,就是死后还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分。

人们的座右铭,老百姓的座右铭是一句话(3)

关于“欹器”的最早记载

关于“欹器”的最早记载,是战国时《荀子》一书中的《宥坐》篇,春秋时的鲁桓公在庙堂里专门设置了“宥(通“右”)坐之器”(“欹器”),孔子曾在鲁桓公庙里看到过。

他问庙里的看守,这是什么东西,看守回答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没有水就倾斜,灌满了水就翻过去,灌一半的水却能垂直正立,是这样的吗?看守回答说是。

孔子就想亲眼见证一下,让他的学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就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看到这里,孔子长长地叹一口气说道:“唉!人世间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 《荀子·宥坐》)

把欹器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叫虚则欹”

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即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 ,这就是中则正”;

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

孔子观於周庙,有攲器焉。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攲。(《家语》)

人们的座右铭,老百姓的座右铭是一句话(4)

孔子“观欹论道”石刻

在山东曲阜的圣迹殿,还保存有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

孔子通过欹器,领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满,一自满就会有跌跤、翻倒的危险(“满而覆”),告诫学生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欹器,作为警戒之器,向人们传达出的正是不可骄傲自满的训世之言。

奕譞的角色很难把握

在晚清王公亲贵中,奕譞xuān无论生前死后,都极尽殊荣,何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其平生谦抑退让,处处谨慎小心。

人们的座右铭,老百姓的座右铭是一句话(5)

奕譞和他的两个儿子载湉(站立着)、载沣

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是咸丰帝奕詝zhǔ的异母弟,是同治皇帝的亲叔叔,是光绪皇帝载湉tián的生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爷爷。换句话说,他的父亲、哥哥,侄子,儿子,孙子依次是晚清后三位皇帝。

在儿子载湉被抱走坐上大清王朝的宝座后(光绪帝),奕譞听说,立即吓得魂不附体,“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翁同龢日记),赶紧在家里摆上了欹器,并在旁边写了一段话,提醒自己要时时处处“谦卑谨慎,翼翼小心”。这段话是: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奕譞的福晋(音译词,意为夫人)是慈禧的亲妹妹。奕譞最害怕的就是一不留神惹着大姨子慈禧,他“深宫派办事宜,靡不殚心竭力”,慈禧赏赐的杏黄轿,一次都没敢坐进去(“前赏杏黄轿,至今不敢乘坐”)。

为了提前打好预防针,奕譞专门上了一份题为《预杜妄论》的密折,内容大致是:将来可能有人以我的身份,要求朝廷给予特别尊崇,凡是倡议这样做的人,都是图谋升官的小人!奕譞请求将此密折留在宫中,以备将来对付那种小人。

果不出所料,十四年后光绪亲政,马上就有人上了一道奏本,请求尊崇醇亲王。慈禧拿出那份尘封已久的密折,把那位想拍马屁的人堂堂正正地训诫了一番。

奕譞说:“人生如此器(欹器),未发达时苦苦支撑,艰难度日;有了成就,日子好过,就要知足;事情不要做得太满,满了就要颠覆。”

正因如此,让奕譞这位特殊的历史人物,无论生前死后,各种殊荣都有增无减,这在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上,都时极为罕见的。

人们的座右铭,老百姓的座右铭是一句话(6)

1887年5月奕譞在京西退潜别墅修养

小结:

“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是欹器的三种状态。其中,“中而正”是一种最优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基准状态,少则虚,多则履。至于王阳明的“大中至正”,“大”与“至”的意思应该相同,可以理解为“最”的意思,实质与“中而正”一样,是一种理想的最优状态,警醒世人“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