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

天台十八怪源于我在天台县电视台”民生栏目“主持人大赛中的原创节目,事情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给大家伙一个较清晰的解释,2019即将过去,我来重新解读一下。

因为天台是古汉语的关系,所以,要用正宗的天台方言诵读,才有那味儿,有空我录一个发上来。

第一怪。台州六县的来历。明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出黄岩县南部的方岩、太平、繁昌三乡置太平县,因境内有太平岩而命名。十二年,又将温州乐清县东部的山门、玉环二乡划入太平县。从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宁海6县,一直到民国初年,台州府的属县和辖境,没有大的变动,所以有“台州六县”之称。

再说到语言,我们都知道《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说的是杭州话,黄蓉说的则是接近于宁波话的舟山话,这两种都是浙江北部吴语太湖片的方言。所以他们两个最后能成一对,主要原因还是谈情说爱的时候,语言沟通没有障碍。
而浙南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多山地丘陵,浙南即便是紧挨着的两地,方言也往往不能沟通。浙南的台州市虽然与宁波相邻,然而两地隔了一座天台山,因此方言差异很大。再加上交通、移民、宗族等多个因素的原因,台州境内各个县之间语言有很大差别,甚至同一个县都不一样。例如玉米,在天台不同的地方称”绿谷“、”腰芦“、”包芦“、”阿雪“、”拐灯笼“等。因此,有台州六县六条腔的说法。

天台方言作为古汉语中保留的较好的一支。非常有意思,早上起来,天台人先要看天,以决定行止,早晨这段时间就叫做“窥星”。上午是白昼的前半部则称“昼前”。“午昼”当然是中午,也叫“日昼”。午后就成 “昼了”。古汉语日安为晏,晚也,来者届也,下午就是晚上将要来临,就称“晏届”;傍晚是下午的尾声,称它“晏届脚跟”是很妥当的。黄昏即称“黄困”,是因为你人昏头搭脑想困觉了。天黑了,称”没头“,夜黑淹没了头。“明天”则叫“天亮”。这些都可以说是天台人的特创。另外,把“不”说成“弗”,“看”说成“相”,“筷”说成“箸”,都是古风犹存的例证,《诗证》等先秦古籍里常看到这些字。

同时天台人说话别出心裁,十分形象。如把“厉害”说成“煞夹”。这“煞夹”是古代衙门刑罚叫做手拶。官老爷一声“给我煞煞夹”,那么犯人的手指是非夹烂不可的。再如做人庸碌无为,叫做“无结煞”,这“结煞”是指音乐的板眼。还有称性格执拗不驯、自 讲自听的人为“拗驴”、“死钉板”,也是一种即知其意的。

台人富有幽默感,这在方言中也有所反映。如管吹牛劲儿大的叫“拉天”。把天也要拉下来,不是吹牛到了极点?笨拙迟钝则称“瘪死藤”,藤死后还要晒瘪,足见其死性。“占地门槛硬”,活画出地头蛇色厉内荏的纸老虎面目,同时表现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因为远古的生殖崇拜,所以天台话里面,”卵“这个字出现频率特别高。瞎折腾,说”无告卵做“;捕风捉影,说”无告卵港“;怂恿,说”撞卵“;废话太多,说”卵话打稻“;东西坚硬,说”闸管卵硬“……太多了,不一一枚举。

加上自古以来古越人的山性、野性,后来融入中原移民的豪情满怀,天台人说话不单刚硬,而且一加重语气就会火药味十足,所以,”宁可看苏州人打架,也不要听天台人说话。“

在外界很多人听起来天台话像日语,其实真有相通之处,当时最澄大师在天台山逗留时日尚久,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天台方言。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2)

参加无我茶会的天台人

第二怪,天台人打麻将是麻将史上的一大创举,三个人打,叫”三阿磨“。天台麻将也有自己的特点。天台麻将一共108张牌,包括1~9筒、1~9万,东南西北风,中发白,春夏秋冬和梅兰竹菊,没有1~9条。

天台麻将因为牌数不同,所以开始游戏时牌墩分别为两对家14墩,另两对家13墩。

第一次开始游戏由系统随机决定一位玩家为庄家,由庄家掷骰子,按骰子数数出玩家的牌面,从右往左开始数两颗骰子中较小那个的数开始抓牌。游戏按逆时针方向开始打牌,顺时针方向依次抓牌,4张牌一抓,抓三次,然后庄家再抓一张牌再跳一墩牌再抓一张牌,其他两位玩家按顺序再抓一张牌,即庄家14张牌闲家13张牌。庄家为东风位,按逆时针后面依次为南风位、西风位、北风位。没有财神,杠牌从最后一张牌开始,即补杠和明杠暗杠均从最后一张开始按顺序补牌。所有人抓完牌后,系统自动把花牌亮出来并且补杠。按东风位→南风位→西风位→北风位的顺序依次进行补杠。

不管庄家还是闲家补杠杠出来的花牌需在其他玩家都杠完一圈的情况下才能再杠。

凡是抓进或碰、开杠、补杠后,不胡牌便要打出一张牌。玩家从抓牌完毕(包括补杠)到出牌的限定时间为30秒。打出的牌必须先放在自己门前明示一下,然后归入牌池内;放入牌池内的牌要有序地从左向右摆放,放置到第10张后,再依次另放一行,排列要整齐,以便于观察。

当其他两位玩家所打出牌与自己手中的两张牌对应,组合成刻子,可以选择碰牌。碰完牌后手中两张牌和那一张牌相对应,摆自己面前。然后将自己手中的牌打出一张。碰牌要快,要在3秒之内报出。

报开杠后应即在牌墙最后补进一张牌。杠分以下两种

⑴明杠

当其他用户打出的牌,自己手中有三张与之对应,组合成杠子,可以选择杠牌。杠完牌后。可以继续摸一张牌(麻将摸牌顺序中的最后一张),如果没能杠开,则再选择自己手中的牌打出一张。当自己已经碰过其他玩家,而自己又摸到了那张牌,则可以选择杠牌。杠完后,可以继续摸一张牌(麻将摸牌顺序中的最后一张),如果没能自摸,则再选择自己手中的牌打出一张。(可以抢杠)

⑵暗杠

当自己手中有三张一样的牌,已经组成刻子,如果再摸到一张相同的牌,可以选择杠牌。杠完后,可以继续摸一张牌(麻将摸牌顺序中的最后一张),如果没能杠开,则再选择自己手中的牌打出一张。这种杠的方式为暗杠。(暗杠后需把杠牌翻出一张)。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3)

至于三阿磨的源起,版本很多。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古代人爱钱,喜欢把磨豆腐时白花花的豆浆视为源源不断的钱财,而磨豆腐一般由三人一起完成。天台磨豆腐最有名的就是水南,捞豆腐皮最有名的就是田芯。

第三怪。天台人喜欢吃粉食和面食,这和中原的移民有极大的关系。例如麦饼,婚后第三天或第四天,新娘进厨房做“团圆麦饼”给全家人吃。考察媳妇手艺的,就是麦饼和饺饼筒。比较爆款 的是猪肉麦饼,又称肉圆麦饼。制作方法大体与家常普通菜馅麦饼相同,旧时体型略小,现在都一样大了,取精肉剁糊(俗称“肉圆糊”)做馅料。吃时,用三只箸,左手拿一只箸按住盘内麦饼,右手拿一双著去夹取,蘸一下酱油、醋,即可人口。还有更讲究的,称“鸡子灌”,即在猪肉麦饼烙熟时在麦饼边沿取一小孔,倒入鸡蛋汁,使之均匀地遍布整个内再在镬里烙一遍,然后食用。现在“鸡子灌”麦饼已成早餐常见食品。

但是重点不在麦饼,在于麦饼的吃法,三只筷子,据说是三国期间,吴蜀联合抗曹,一只筷子按住,两只筷子夹起来吃。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4)

御清斋的肉圆糊麦饼

第四怪。天台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距今约1亿年前白垩纪的天台,生活着一种特别小巧的恐龙,叫天台越龙,长约1.5米,是迄今为止浙江省发现的最小恐龙,天台越龙属于基干鸟脚类,这是浙江省,也是中国东南部第一次发现基干鸟脚类恐龙。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5)

天台越龙想象图

而当下的天台,又活跃着一种神奇宝贝----小狗牛。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许尚忠地查看了小狗牛繁育工作后惊讶的说:原来天台还有这么好的一个黄牛品系。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小的牛,从我一生从事牛的遗传育种的经验来看,天台小狗牛是世界上最小的牛种。除了小,天台的小狗牛平时都放养在山上,过年了,回家过个年,春暖花开,又继续上山,吹着山风,吃着一山的鲜花和仙草,营养成分高,身上肥肉几乎没有,实为减肥塑身的不二之选。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6)

第五怪。高山移民是世纪初的一项惠民工程,让大山里的人们移到城里,过上更好的生活。老板上山主要指苍山顶、华顶、紫凝山的众多茶叶加工企业,他们为天台山的茶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7)

第六怪。天台人爱车,不管有钱没钱,宾利、林肯拥有量不在少数,宝马奔驰更是满街都是。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8)

第七怪。国清寺在国际影响力非常大,不仅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天台宗的祖庭,在欧美等很多西方国家有自己的护法会和信众。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9)

第八怪。天台山因为特殊的地形,苍山溪称为苍山倒溪,是自东往西的。国清寺外的北涧也是自东往西。琼台仙谷原先的百丈坑也是自东往西。而唐高僧一行大师为了拯救农业大国---大唐来天台山国清寺求取真经,亲眼目睹水往西涧倒灌现象更是为之叹服。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0)

石梁飞瀑

解读天台山的温度——拯救大唐的高僧

第九怪。十四元宵节洒谷胖是习俗,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肚黑“天台话的意思是肚子饿了。天台的元宵节是十四,还有”十四夜,赶道地“的习俗。这天晚上,大家最爱的就是亮眼糊。

亮眼糊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南宋景德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夜,华灯齐放,士民兴致勃勃地逛街观灯。这时,一位从金兵铁蹄下逃难到江南的老艺人,带着孙女到天台城卖唱糊口。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过度,昏倒在街道场坦上。附近一位陈老大爷见状,立即舀了二碗糊辣沸送去。他俩吃后,精神一振,眼前一片明亮,连连说道:“亮眼糊!亮眼糊!”从此,天台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沸”的习俗。

  那糊辣沸又是怎样一种食品呢?这是一种用米粉或“山粉”调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块,主料选用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也有加上猪耳朵、黑木耳、烘鲞的,调配上一点辣椒粉,烧煮得热气腾腾,既能开胃和中,又富有营养,怪不得祖孙俩吃了,人醒志清了。

  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1)

第十怪。天台西乡结婚迎亲很早,都是半夜三更的,越早接回新娘越吉利,过去没有灯,没有车,都是打着灯笼去接。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2)

第十一怪。高明寺在山谷里,地势不高,位于幽溪之旁。它是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亲手创建(当时称幽溪道场)。在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3)

太平乡在现在的北山,地势高高低低,一点也不平。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4)

第十二怪。天台的国家级非遗中,有一样是”干漆夹苎“。干漆夹苎是造像制作的“奢侈品”,是中国漆艺技法中的重要发明, 也是工艺含量最高的胎骨制作技法。因有防潮、防蛀、防裂和体轻等优点,成为古代著名寺院道观的高档次、高规格的追求目标。“夹苎”制作工艺,源于战国,兴于西汉,魏晋时期走向成熟。魏晋、 隋唐时期、寺庙大佛,多用“夹苎”。作为佛教造像的重要方式,—直延续了近千年,在唐晚期两度灭佛以后,绝大多数漆艺佛像都被毁坏殆尽,佛教造像的夹苎技术也逐渐衰败,几近失传。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5)

唐干漆夹苎佛头像 日本商人收藏

现留世最早的干漆夹苎造像是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但都流浪海外,如著名的“唐干漆夹苎佛头像”,此佛头高49.5厘米,是存世的中国早期干漆夹苎佛像之最大者(单计头像)被日本人收藏。纽约大都会艺术馆收藏的唐代干漆夹苎坐像高96.5厘米,宽 68.6厘米,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6)

出自河北正定隆兴寺,为日本商人收购后转卖美国

20世纪80年代,高级工艺美术师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工艺的13种原材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南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7)

国清寺

第十三怪。智者大师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创立天台宗的修证体系,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按他的遗愿,杨广赐造了国清寺。1780年,主持宝琳禅师把寺庙门朝东开,一则避免南面空阔地甚少的局促感,二则可以向东缅怀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三者,佛音东来或者说紫气东来;四者,风水,来龙扑面、去龙不见。而且国清讲寺的山门是全中国非常罕见的歇山顶式 民居院墙式的完美交融。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8)

第十四怪。隋梅创造了中国梅树生长史的一个奇迹。601年,灌顶大师手植至今,历史上三枯三荣,依然郁郁葱葱,而且每年会结几十斤的果子。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19)

张高澄

第十五怪。天台人张伯端,开创道教南宗。他也是北宋内丹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 以人体为鼎炉,以人的身心中的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炼神返虚),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大药”。 他的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三教合一”,试图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融合儒释道三教。被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并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四库全书》将其所著《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丹经王”。此外,还著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丹四百字》、《金华秘诀》。张伯端一改外丹的种种弊端,让平均寿命80岁成为可能,活100岁也是很轻松的事儿。

目前道教南宗祖庭的方丈是中国道教龙门派27代传人---张高澄道长。 在博鳌论坛上,他作了很多精彩的阐述,现摘录一段:我们道教有一个特点:“不说”,但起的作用很大。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曾经引用过一句话,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冲突,为什么需要配套的文明,当时引用的是《道德经》第81章,里面说过一句话,叫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现在强调命运共同体,我觉得无非是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对物质的世界,我们怎么去开发,怎么去让它更适合我们的内心;一个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它更加的宁静,更加的有道,更加的符合自然,这两个方面,我们道教历来都是比较积极主动的,提倡物化的生活和物质的需求要有一个知足的状态。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20)

竹禅大师画的济公像

第十六怪。济公活佛,投胎为李家凡人。李家可是非常显赫的,先祖李崇矩可是和赵匡胤一起打天下。世代享尽荣华富贵,所以济公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高富帅,但是他和释迦佛祖一样,看透世情冷暖,深感肩上责任,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圆融之路。

济公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修禅,后到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21)

云锦杜鹃

第十七怪。云锦杜鹃是天台山最美丽的花儿。生长在天台山主峰下,海拔1000多米,峰顶四周常有云涛翻腾,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置身其中,恍若仙境。华顶山上的云锦杜鹃树龄大多在百年之上,占地数百亩,花大如碗,繁花似海,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堪称“华夏奇观”。云锦杜鹃因其树姿优美、花色娇艳而成为名花,每年的杜鹃节总会吸引天下的赏花者慕名而来。

天台茶历史悠久,不仅龙井茶,连日本茶的母种都在这儿。

苏东坡知杭州时考证西湖茶树乃谢灵运在下天竺译经时从天台携来,此说和《茶经》亦合。亦有说西湖茶种是唐时由天台僧携至上天竺的。有趣的是今天上天竺寺方丈亦出身于天台石梁中方广寺。

宋时上天竺僧辨才与东坡交好,从灵隐寺上往上天竺的那条驴道为东坡当时甚爱。后辨才辞去上天竺方丈挂锡狮峰隐修,龙井种茶始于辨才。元时虞集《游龙井》诗云:“徘徊龙井上,云气起睛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亦有禅味。乾隆帝来过龙井后,龙井茶名始盛。

最澄、荣西从天台携回茶种不说。日本茶道源自径山茶宴。径山开山之祖为唐禅僧道钦,传牛头一宗。牛头禅主张“道遍无情”、“无情成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和天台湛然的“草木有情”说如出一辙,可见天台、径山提倡茶禅一味本是有法可依。

宋时,大慧宗杲(就是那位来不及烧掉《碧岩录》的圆悟克勤的大弟子)住径山,开临济宗径山派,径山寺在南宋成为江南五山之首。临济宗与天台宗虽有争衡内里实有血脉相连。石梁昙华亭(今中方广寺)乃临济宗家庙,就是今天的径山寺当家亦出身于中方广。而下方广寺则是国清寺下院。石梁飞瀑旁中方广和下方广两座寺院,一险峻一清幽,正是禅台互融的绝好写照。

天台“点茶法”北宋即有名,苏东坡有“天台乳花世不见”之句。到南宋时更名噪一时,这和当时宰相贾似道是天台人有关。景定二年(1162年)贾似道耗银五万两重修石梁昙华亭,即以落成之日供茶时碗中出现昙花状乳花倏然即逝而名。


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走进古老而又年轻的天台十八怪)(22)

刘阮遇仙

第十八怪。天台的年轻人,称”后生“。说的是中国第一个人神恋的故事。但很多人不太清楚,我就再讲一遍:

汉永平5年(公元62年),剡人(现在的嵊州一带)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天台山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千姿万状,苍然天表,林深草茂,荒野僻壤,深不可测。刘阮二人只管埋头采药,不觉得天色已晚,肚子饥饿了,怎么办?忽然发现山上有桃,就随手摘几个桃子充饥。一边吃桃子,一边沿山湾小溪走,在小溪边以茶杯取水时,看见溪中有“胡麻饭”,他们想溪中有胡麻饭,山中必定有人家,二人就沿小溪往前走,只见溪边有两位女子,十分漂亮。这二位女子看见刘阮二人手持茶杯,便笑笑说:“刘、阮二郎为何来晚也?”好像老朋友相识一样。

刘阮二人一惊,不容迟疑,就被邀到家。走进家门,房内绛罗帐,帐角上挂着金铃,上有金银交错,还有几名婢女。进入餐桌吃饭时,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菜肴相当丰富,又有美酒,还有吹、弦、拉、弹伴唱,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地吃喜酒。用完饭,几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笑说:“二位贵婿随我来。”

随伴进房间与二位仙女结为夫妻,各就一间帐宿。过了十天,刘阮要求回乡,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半年。子规啼春,刘阮思乡心切,二位仙女终于允许他们回去,并指点回去路途。刘阮到家找不到旧址,到处打听,结果在一个小孩子(第七代孙子)口中听到,长辈传说祖翁入山采药,因迷路不知道在哪里?刘阮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到了第七世即晋太元八年 (388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没了老家,只得返回采药处寻妻子。

结果刘阮二人怎么找也找不到妻子,就在那溪边踱来又踱去,徘徊不定。后来该溪叫惆怅溪、溪上的桥叫惆怅桥。这溪就是现在的桃源溪,桥即桃树坞的迎仙桥。后人在那里建了刘阮庙,庙内塑有头戴斗笠,肩背竹篓,手拿药锄的刘阮像。山上有采药径、阮公坛、仙人洞等。

刘阮二人在那里徘徊了一阵以后,便在山上住下了来,不久就在当地成家繁衍后代,这就是现在的刘门山,当时该村村民全部姓刘,因交通不便,山上生活艰苦,慢慢外流。刘晨的后裔刘尚之,在唐代携带家小从刘门山遣到广西贵县,在贵县生下第三个女儿,取名刘三姐,就是后来的歌仙。后又携带全家流寓广东阳春县,对此,广东《肇庆府志》、《阳春县志》均有记载,所以,歌仙刘三姐的祖籍就在新昌的刘门山。

结束语:诚然,十八怪编的有点早,只是热爱家乡的心一直在,虽然到杭州工作有些日子,依然心系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十八怪我会重新编,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