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宁宗嘉泰元年的四月四日,观察使、右武大夫、主管侍卫步军司的官员夏侯恪,先是被宋宁宗贬官两级,随后又被直接罢了所有官职。

夏侯恪为什么突然被罢官呢?

很简单,原因就是临安城在三月二十八日夜,发生了一场惊天的超级大火灾。

整个南宋朝廷的行政机构,几乎全部被大火烧到报废,官员们一度只能坐船在河里办公。

房屋居所有五万多家被彻底焚毁,军民死于火灾者有十八万人,而整个临安城的九分之七,被烧得只剩下残渣碎屑。

身为侍卫步军司官员的夏侯恪,本来肩负着防火救火的重任。

但当晚竟因为醉酒不能指挥救火,手下群龙无首放任大火延烧,才酿成了这起人间炼狱般的惨剧

那么这场差点把南宋朝廷,给烧垮的超级大火灾,火源地到底是哪里呢?又是如何被延烧起来的呢?事后南宋朝廷又是怎么处置“纵火犯”呢?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1)

1、临安城几乎被火海吞噬了

嘉泰元年的三月二十八日,南宋的行都临安城突然着起大火,而且火势完全没有办法控制。

当时身在行都的官员将领、军民百姓,唯一能够而且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从家里跑出去玩命逃亡,生怕跑慢一步就被身后的大火烧死。

当时临安府的集市街道上,密密麻麻地挤满逃避火灾的人群,自然会有不少人被践踏而死。

这场火灾整整持续了四天四夜,从三月二十八日一口气烧到四月二日,临安城区方圆近二十里的建筑物无一幸免。

当时控制火势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火势周围的建筑物拆毁,没有可燃物大火自然会熄灭。

事后南宋朝廷第一时间清点了损失。

被焚毁的官府行政机构如下:

燔御史台、司农寺、将作军器监、进奏文思御辇院、太史局、军头皇城司、法物库、御厨、班直诸军垒。”(《宋史·五行志二》)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2)

被焚毁的军民居住房屋数目如下:

延烧军民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九家。”(《两朝纲目备要》)

死于这场火灾的军民数目如下:

凡十八万六千八百三十一口死,而可知者五十有九人。”(《两朝纲目备要》)

这里需要稍微的解释一下,死于这场惊天火灾的军民人数,官府统计数据总共是186831人。有整有零非常的清晰明了,但在这十八万死于火灾的军民中,只有59人可以查明身份。

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剩下的十八万六千多人,为什么不能查明确切身份呢?因为被大火烧得不成人样了呗,甚至可能都被烧成灰烬了。

这仅仅是直接死于火灾的数据,而逃难时被踩踏而死的确切数据,是完全没有办法统计的。

践死者不可计。”(《宋史·五行志二》)

所以按照这个数据看的话,算上因为踩踏致死的人数,可能总数据要达到二十万之多!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3)

而被大火烧毁的区域如下:

城内外亘十余里。”(《宋史·五行志二》)

当然也有说法称是方圆三十里:

绵亘三十里,凡四昼夜乃灭。”(《西湖游览志余》)

临安城大致受灾比例如下:

城中庐舍九毁其七,百官多僦舟以居。”(《宋史·五行志二》)

城中建筑物九分之七都被焚毁,老百姓随处都可以安置。

但是官员住宅被焚毁后,文武百官就只能在船上居住生活了,甚至有的官员还要在船上办公。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4)

那这场吞噬近二十万生命的惊天大火,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呢?

2、御史家着火烧了全城

关于临安超级大火灾的起因,事后很快就查明火源地,是居住在宝莲山下的御史杨浩家。

火作于宝莲山御史台胥杨浩家。”(《宋史·五行志二》)

按说杨浩仅仅是个御史官,他家里肯定也不是占地十亩的豪宅庄园,怎么就能烧这么大的火呢?再说了他们家又为什么会起火呢?

事后根据临安府的查证,杨浩家失火的原因是“遗火”,也就是用火后没有扑灭火源。

杨浩家遗火,延烧临安城内民居殆十余里。”(《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那问题又来了,杨浩家为什么会有遗火呢?原因就更简单了,他们家当晚开Patay喝嗨了。

浩家遗漏,其夜举家张乐饮酒。”(《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也不知道三月二十八日这晚,杨浩家有什么开心的好事,喝酒蹦迪一直玩到了深夜,而且八成是吃烧烤撸串了。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5)

一方面是一大家子都喝晕了,一方面是正值深夜困倦了,所以对于明火的处理就有疏漏了。

所以不知道是哪里没有熄灭的明火,就把边上的可燃物给点着了,然后火势就把他们家给点着了。

按说现在火势还是可控的,毕竟就把他们家给烧了而已,关键火势被发现得非常及时。

他们家宅院刚一冒火,很快就被巡街的厢军给看见了,于是厢军们就招呼人手去他们家救火。

如果这个时候不出意外的话,把火扑灭完全没有任何问题,顶多也就是把杨浩家给烧了,撑死也就是把邻近的房屋给烧了。

绝不至于像最后一样把全城给烧个底朝天。

但是你就是架不住杨浩一家作死啊!

厢巡急欲救扑,其子辄行叱骂棰打,不容入救,遂致延烧。”(《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厢军们着急去他们家救火,但是杨浩的儿子不但破口大骂,甚至还对救火的厢军进行殴打驱赶,不允许他们进家里扑灭火势。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6)

就问您恶心不恶心?

以前看新闻总是说某小区着火,物业不允许消防车进去救火,导致重大人员财产损失。

感情古代人就会玩这么一手了,我是真理解不了杨浩儿子的动机,为什么不让厢军进家救火?烧了他们家对他有什么好处?

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儿子喝多了!

对了,他儿子也不是一般人,他儿子名叫杨防,也是一名御史官,看来这里面需要查查帐了。

因为杨防不放救火人员进去,所以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厢军们就被迫离开了。

其实也好理解嘛,毕竟你不愿意救火那就不救了,反正烧的又不是我们家,你们杨御史爷俩家大业大不怕烧!

救火的厢军们离开了,杨家也就被烧了个底朝天,然后邻近房屋也开始着火。

然后整个临安城几乎被烧没了。

而火势烧起之后也不是没法救,毕竟宋朝设有专门的救火机构,于是咱们前面提到的步帅夏侯恪出场了。

恪酣酒未醒,全不指呼救扑,遂成大祸。”(《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7)

夏侯恪也不知道有什么开心事,也是喝嗨了大晚上叫不醒,结果整个救火机构运转不了。

所有担负救火职务的人员,就这样眼巴巴地看着大火延烧,直到把他们家也给烧干净为止。

等到夏侯恪酒醒可以发号施令的时候,大火已经烧得无法无天了,救火就成了痴人说梦的事。

步帅夏侯恪酣酒未醒,全不指呼,是以军人亦拱手相视,莫肯向前。”(《宋会要辑稿·瑞异二》)

如果说杨防不放救火是小打小闹的话,那夏侯恪醉酒未醒不能指挥,就属于是火烧浇油的存在了。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8)

3、南宋的救灾与处置相关案犯

四月二十二日,就是临安超级大火灾后的第二十天,宋宁宗对天下发布“罪己诏”。

今者谪见天地,京城大火,百万生聚,颠踣号呼,无所归命。夫天生蒸民,付于司牧,顾朕德薄,言动差失。”(《两朝纲目备要》)

都是朕人品出问题了,才导致这场火灾让百万军民生灵涂炭,朕必须把这个锅背起来啊。

尽管宋宁宗自我批评来得比较晚,但是南宋朝廷的救灾表现,还是相当可圈可点的。

灾后不但迅速统计出了人员财产损失,而且迅速制定救灾赈灾的标准,同时拨下大笔救灾款项。

诏出内府钱十六万三千五百七十一缗,米六万五千一百九十二斛四斗,付浙漕司、临安府,分赐被火之民。”(《两朝纲目备要》)

对于受灾后还幸存的军民百姓,宋宁宗划定的赈灾标准如下:

人钱一千,米四斗,小儿半之。”(《两朝纲目备要》)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9)

每个成年的受灾军民给予一千铜钱,外加四斗大米当作口粮,未成年人的赈灾补贴则减半。

对于死于火灾的家属赈灾标准如下:

死者人予十千。”(《两朝纲目备要》)

如果全家都无一幸免于难,那官府就负责收尸掩埋,好歹给他们安排个归宿不是?

受灾的士兵赈灾标准如下:

军士各家钱二千、米一斛。”(《两朝纲目备要》)

待遇是普通军民的一倍,当然毕竟军人还是要优先安抚嘛,毕竟南宋还要靠他们立足。

反正宋宁宗大笔一挥,赈灾的款项都给划拨出去了,至于百姓们是否如数收到赈灾款项,那史书资料就没有相关记载了。

然后就是对这场超级大火灾涉案人员的处置了。

首先就是“纵火犯”杨浩一家了。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10)

一开始宋宁宗对于杨浩的处理很轻:

浩坐降二官,吉阳军编管。”(《两朝纲目备要》)

也就是仅仅把杨浩贬官两级,流放到吉阳军上班去,并且要并入该地户籍,由当地官府严加看管。

但是谏议大夫程松对这个处决结果不满意,合着就杨浩爷俩这德行,能这么轻易饶了他们吗?

被祸者不知几万家,死者不知几何人,若依常法,则民何负!”(《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所以宋宁宗又对杨浩加重了处罚:

武节郎、御史台六察点检文字杨浩,特除名勒停,追毁出身文字,免真决,刺面,配万安军,永不得放还。”(《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不仅对杨浩彻底罢官查办,还要给他刺面发配到万安军,后半辈子都要在劳改中度过了。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11)

他儿子杨防罪名跟他差不多:

刺面配千里外。”(《两朝纲目备要》)

喝醉贻误救火的步帅夏侯恪也被处置:

夏侯恪降两官,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

另外被处置的官员还有秘书郎叶挺:“秘书郎叶挺之外亲,有据屋纵火者,挺亦坐免。”(《两朝纲目备要》)

据查叶挺的某个亲属,在火灾中有恶意纵火的罪状,所以叶挺也跟着沾包被罢官了。

此外临安知府赵善坚也引咎辞职。

至于其他官员虽然没有被惩处,但以后很长一段的饮食起居,都要在小船里度过了。

朝士皆借官船以居。”(《两朝纲目备要》)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12)

尽管相关官员灾后都被惩治,但死于火灾的二十万军民百姓,却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了。

也不是宋宁宗一纸罪己诏能够挽回的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宋朝临安大火(1201年的临安大火灾)(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