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者,计划也古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凡事只有做好了计划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失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有计划的孩子应该怎么夸?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有计划的孩子应该怎么夸(做事有计划的孩子人人夸)

有计划的孩子应该怎么夸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者,计划也。古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计划的重要性,凡事只有做好了计划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否则就可能导致失败。

有一项调查显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不到3%的成年人会一本正经地写出他们的计划,并在每天工作开始之前进行自己的计划。还有一部分人甚至从小时候就开始计划起他们的人生了,在他们看来,要想获得成功似乎非常容易,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就行了,他们所获得的成就足够令我们惊异,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杰出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商人,在小镇上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到后来,他竟然失败了。当一位债主跑来向他要债的时候,这位可怜的商人正在思考他失败的原因。

商人问债主:“我为什么会失败呢?难道是我对顾客不热情、不客气吗?”

债主说:“也许事情并没有你想像得那么可怕,你不是还有许多资产吗?你完全可以再从头做起!”

“什么?再从头做起?”商人有些生气。

“是的,你应该把你目前经营的情况列在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好好清算一下,然后再从头做起。”债主好意劝道。

“你的意思是要我把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详细核算一下,列出一张表格吗?是要把门面、地板、桌椅、橱柜、窗户都重新洗刷、油漆一下,重新开张吗?”商人有些纳闷。

“是的,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按你的计划去办事。”债主坚定地说道。

“事实上,这些事情我早在15年前就想做了,但是一直没有去做。也许你说的是对的。”商人喃喃自语道。后来,他确实按债主的主意去做了,在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意成功了!

对于生意人来说,“善于做计划”比脑子好使更重要。可见,做事必须有计划。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计划是原地通往目的地的灯塔和桥梁。一个科学而周密的计划,往往能减少人们通往目的地的阻力和波折。计划行事可以让人们明确目标,鼓舞斗志,而明确的目标和高昂的斗志又为计划的顺利执行提供了重要保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计划与行动的能力是生涯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人一般都知道按计划做事,具有一定的计划能力。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人重视。马鹤凌先生就有句名言:“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强调透过生涯规划与工作实践,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可见目标设定与妥善计划的重要性。有目标,有计划,努力去实践,不管做事的结果如何,总可以使生命更活跃,使人生更多姿多彩。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能力,更是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如果此时父母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个性,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一项调查表明,凡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大多在学习中缺乏计划的头脑,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常常是一味地埋头苦干,结果付出也不少,但收效不好,事倍功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计划性,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定,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让孩子做事有计划是每一位家长朋友的良好愿望,然而真正付诸行动却没那么简单。因为即使是大人也很难做到有计划地去做每一件事,更别说自制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差的孩子。所以说,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既是培养孩子,同时也是在锻炼家长。家长应该对孩子从小用心进行培养。

帮孩子建立目标

有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美国人,当他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单,被称作“生命清单”。在这份排列有序的清单中,他给自己所要攻克的127个具体目标。比如,探索尼罗河、攀登喜马拉雅山、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写一本书等。在44年后,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在与命运的艰苦抗争中,终于按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了106个目标,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

可见,计划与成功是分不开的,有了计划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和准则,就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设定目标是一个关于设定计划,遵循该计划取得一个个进步,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过程。一旦孩子学会如何去做,他们就能利用这一工具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目标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目标。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与父母一起来制定目标。

让孩子严格落实计划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并给孩子的各项行为制定一些计划。计划制定后就不要轻易改变,关键是落实。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要尽量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使孩子愿意遵守规范,乐于执行有关要求。长此以往,不仅能培养良好的做事习惯,还能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小强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每周日,爸爸都会监督并帮助他制定出一周的计划。可是,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小强总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落实。这让爸爸很是郁闷!

爸爸决心帮孩子改正这一坏习惯。这天晚上,爸爸和小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爸爸告诉他制定计划的目的就是落实计划,计划制定了没有落实,等于没有制定。如果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工作上,是非常严重的失误。同时,爸爸还要求小强把计划进一步细化、量化,分解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最好,如果不能完成,要有惩罚措施;如果提前完成,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而且还有奖励。每天晚上,爸爸都要抽出时间对小强的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果计划全部落实,就加以表扬,零用钱如数发放;如果有计划没有落实,扣发一天零用钱。

爸爸说到做到,每天小强一放学,爸爸就拿出一天的计划表,逐项进行检查。没有落实的,除了扣零用钱之外,还责令在不影响当天计划落实的情况下把前一天未完成的补上。这样就要求小强做事情要努力一次就做好,不能应付了事。现在小强对于时间的安排越来越科学,学习和做事的效率明显提高。

经过一个多月的监督,小强不能落实计划的坏毛病改掉了。以前,他做作业要做到夜里12点多,严格落实计划之后,不到10点就做完了,而且做得又快又好。通过严格落实计划,小强也增强了时间观念、任务感和责任感。

教孩子做事有条理

生活中,不少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找不到作业本,就是丢了橡皮,打开他的书包,里面乱得好像垃圾桶;而且在功课上也常常碰到麻烦,不是忘记了老师布置的某些作业,就是做着做着又开了小差……可这不一定是孩子故意犯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条理性还没有发展完善。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做事有条理性。

有一位爸爸是这样教孩子有条理地做事的:

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做事非常没有条理,常常是乱放东西,用的时候又拼命地找。为了使女儿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爸爸对女儿说:“一个人如果爱好收藏,他就会感到很快乐。”

女儿有些怀疑地看着爸爸,说:“是吗?那应该收藏一些什么呢?”

爸爸说:“什么都可以,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可以收藏各种美术作品。”

女儿说:“那很容易,我会收集好多好多画片的。”

谁知,爸爸却说:“‘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儿有些纳闷了:“怎么不容易?”

爸爸说:“‘藏’就是会分门别类,就是要学会条理化。”

然后,爸爸就给女儿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藏书条理化的“资料十进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就是把所有的资料由粗到细分成类、纲、项、目四个层次,每一层次以0到9为记号分成10等份。于是,全部资料便可分为10类、100纲、1000项、10000目。

爸爸告诉女儿,“类”代表知识体系,“纲”代表专门知识,“项”代表专业,“目”代表形式。如,知识可分成10类:A.哲学;B.历史;C.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E.工程、技术;F.产业;G.艺术;H.语言学;I.文学;J.总类(即不包含在以上九类之内者)……

在爸爸的指导下,女儿把自己的图书分门别类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经常要使用的书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把暂时不看的书放在其他地方。这样,她就做到心中有数,在寻找图书的时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儿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做事有条理,她开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书包整理得非常有条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都是按顺序摆放的,只要把手伸进书包摸到第几本书就知道是什么,再也不用拼命翻书包了。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