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 北京卫视 ↑↑↑关注↑↑↑欢迎关注《北京卫视》官方账号每日更新精彩内容

丝绸之路上的奇人——王玄策

菠菜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菠菜和白砂糖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1)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我们听说过通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远赴印度取经的唐玄奘法师等等。可唯独有一个人,一直被史书刻意忽略,此人与唐玄奘几乎同时代,身为外交官,却遭遇黑手,身陷异域,最终借兵复仇,饮马印度河。他本可在异域成就一番功业,却毅然班师回朝,最后因为卷入李世民之死,被史家刻意忽略。

他就是王玄策,一个普通却又经历不凡的中国外交官。

菠菜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菠菜和白砂糖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2)

菠菜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菠菜和白砂糖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3)

看到这两样东西,您会想起什么?也许出现在您脑中的,应该有不少菜品吧!的确,这两种东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蔬菜和调味品,早都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之中。

可如果究一究历史,您就会发现,菠菜是纯粹的舶来品,而砂糖的原料,虽然是中国自产,但制作方法,也是外来的。

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由谁传入中国的呢?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丝绸之路上著名人物——唐朝的王玄策。有人也称他是“史上最牛外交官”。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一天,皇帝李世民正在翻看御案之上的几份文本,这些文本之中,其中一部分的作者,大家很熟悉,就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玄奘法师,而另一部分,作者就是本期节目的主人公——王玄策。

李世民为何会把这两个人呈上来的文本放在一起呢?很简单,两个人所写,虽然笔法不同,但书写的内容,都是有关于一个神秘的国度——天竺!

玄奘法师和王玄策都写了有关天竺的内容。李世民为何又要将他们的上书对比参看呢?

这就要涉及到早年间,唐朝和印度的联系。

众所周知,玄奘法师和天竺的关系,相当紧密。

玄奘法师,唐代名僧,法相宗创始人,著名翻译家,也是古代沟通中国和印度,最著名的一人!可实际上,他的西行求法之路,远没有《西游记》那么风光,手段几乎等于偷渡,通关文牒什么的官方文件,根本没有。不过也就因此,他是脚踏实地,一程一程,从西域到印度,将丝绸之路走了个遍,并且注意收集了沿途的见闻。

菠菜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菠菜和白砂糖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4)

菠菜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菠菜和白砂糖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5)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法师虽然在旅途之上,十分艰辛,但玄奘法师努力学习佛法,也游历了东南西北中五印度,最终凭借着扎实的佛学功底,在佛学辩论会上大放异彩,震动了当年的印度统治者——戒日王。

而玄奘法师在经历无遮大会之后,带着诸多的佛学经典归国,回国后,应皇帝李世民之邀,将他在旅途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这些篇目,后来汇总在一起,就是后人熟知的著名文献——《大唐西域记》。

这不仅仅是当年唐朝对西域管理,以及和中亚、印度交通的重要内部参考资料,直至现在,《大唐西域记》也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王玄策为什么会也写到了印度呢?

恰恰就是因为玄奘法师名震五印度,戒日王对玄奘的的故乡——东土大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特别是玄奘法师提到,大唐也有一个和戒日王一样的英雄——皇帝李世民,戒日王就更感兴趣了,所以特别派遣了尊贵的婆罗门使者,出访大唐,这也是中印之间,建立的第一次官方联系。

王玄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访印度,这是唐朝派遣的第二次官方使团,也是最详尽的一次,王玄策身为使团的副使,随同正使李义表一起,在印度游历了两年多,不仅仅受到了印度统治者戒日王的接见,也对印度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回国后,以王玄策为主,将这段经历写成了文本,上书给了皇帝李世民。李世民正好把两个人的记载,相互对照,这样,他对这个遥远的天竺,也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

王玄策书写的内容,后来经过完善,也写成了一本《中天竺行记》,在当年是和《大唐西域记》齐名的著作,后来,唐朝统治者干脆以这两部书为底本,编写《西国志》一百卷,这也成了唐朝时期,有关西域、丝绸之路,乃至于中亚、印度的权威参考书。

但可惜,《中天竺行记》和《西国志》均在宋朝以后失传,但好在同时代的书籍《法苑珠林》中,其中引用了部分《中天竺行记》的记录,我们从中能够窥其一斑。

比如大意是:摩伽陀国的法律对犯罪的人不会实施拷打,只是用称重量的方法,根据神的意指判断他怎么样。后面这段:大意是,根据人的罪恶轻重,实行刑法,严重者或挖去眼珠砍掉双手 ,或剁下指头双脚。如果是负债之类的小事,就拷住双脚惩罚他。虽然这本书里的内容还有待考证,但也能看出唐朝人开阔进取的精神,这是研究印度古代社会刑法制度极为珍贵的材料。

而此时的皇帝李世民,除了对比两个文献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就在上午,玄奘法师刚刚提出,现在急需翻译佛经的大师!

这也难怪,玄奘法师虽然精通汉语和梵语,但面对浩如烟海的梵文经卷,明显力不能支,所以急需助手帮忙。

可当时能翻译佛经的,多是西域来的胡僧,他们翻译佛经的顺序,往往是从梵文,翻译到母语,从母语翻译到汉语,而梵语高深莫测,所以翻译过来,信息缺失在所难免。这也就是玄奘法师向皇帝提出请求的原因。

面对给自己提供经营西域第一手资料的玄奘法师,李世民显然无法拒绝的他的要求,所以李世民御笔一提,就圈定了此次出行的正使,就是另一位撰写印度资料的印度通——王玄策!

为什么又是王玄策呢?

菠菜什么时候传入我国(菠菜和白砂糖这两种东西是什么时候)(6)

王玄策,生年不详,早年间曾在融州黄水县,担任县令。现在,融州黄水县,位于现在的广西省,当年正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所以,如何处理和非汉族的关系,王玄策十分有经验,这也正是朝廷多次派他出使印度的原因。此次王玄策,被圈定为使团的正使,带着副使蒋师仁等一行人西行,他们的第一站,是敦煌。

当时的敦煌,一方面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同时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前沿。当年,从印度传入中土的佛教,扎根甚深,所以自五胡十六国开始,这里就开始建造各种石窟寺,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佛教。来这里讲解,不仅有现成的各种形象,而且最重要的是,顺路!

对于王玄策来讲,印度的最大感觉,就是佛教之国,所以在这里,王玄策等人驻足下马,王玄策指着石窟寺内的各种造像,给副使蒋师仁的随行人员,普及相关知识,这个方法的确管用,有了形象以及生动的讲解,蒋师仁以及其他的随员受益匪浅!

可此时的王玄策没有想到,此后他的出使行动,竟然也在敦煌留下了相关的印记。据现代学者考证,莫高窟的231、237两窟中,都有“摩迦陀国须弥座释迦并银菩萨瑞像”,这就是王玄策当年从印度带回的瑞像图样所临摹的。

当然,王玄策选择敦煌,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需要在此筹备穿越沙漠的相关物资。

西域自西汉的张骞通西域之后,和中原的联系逐步加深,至东汉的班超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管理的制度,西域的最高长官叫做西域都护。但随着汉朝的灭亡,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掌控能力减弱,但到了唐朝时期,李世民再度平定西域,用安西都护府,又一次宣告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东段,也再次畅通无阻。但畅通无阻归畅通无阻,西域恶劣的自然环境,只能适应小规模的商队通行,王玄策等人,此次不仅要出使印度,还要沿途拜访中亚地区的各个国家,准备的礼物甚多,所以行李负担很重,必须预备足够的水和食物,才能稳妥的经丝绸之路,横穿西域和中亚的沙漠、戈壁,甚至雪山,王玄策、蒋师仁等人,为此费劲了心力。

好在此时的西域,有这安西都护府这样强力的保障,所以在途径这段天堑之时,王玄策等人算是有惊无险,在拜访了中亚诸国之后,王玄策等人一路向南,踏向了此行的最终目的地——印度!

对于印度,王玄策第一来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因为崇拜东土大唐来的玄奘法师,中印度统治者戒日王尸罗逸多,对唐朝的使团也是礼遇有加。也正是因为戒日王的肯定,王玄策等人游历了东南西北中五印度,甚至踏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比如王玄策就曾经在著名的耆阇崛山勒过铭,也在摩诃菩提寺立过碑。也就因此,此次踏入印度,王玄策仍然信心满满,此次任务明确,等拜见戒日王之后,估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带着使团的人回国复命了。可没想到,一场塌天大祸,就在眼前。

此时,远处来了一支部队,王玄策仔细一看,觉得很熟悉,应该是戒日王的部队,让他们带路,兴许还能省点劲。

所以王玄策特别跟他们打了招呼,等他们接近过来,王玄策就向带队的军官,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我们唐朝来的使团,要快些见到戒日王。

可没想到,这支印度部队,得知王玄策等人的身份之后,瞬时间变了颜色,所有部队抽出武器,近距离发起了突袭!王玄策等人猝不及防啊!谁想到前一次来,印度方面还和颜悦色,这次来,没有丝毫的预兆,印度人就开始刀兵相见呢?

此时的唐朝使团,不过三十余人,还刚刚经过了西域恶劣的环境,无论是人数还是体力,都处于劣势,所以一阵格斗过后,使团成员悉数被擒,所带的礼物也被全部缴获。此时的王玄策似乎有所预料,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戒日王绝不会贸然翻脸啊!肯定是出大事了!

印度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原来,就在王玄策出使的路途当中,中印度的局势发生了巨变,一代英主,也是著名的亲唐派戒日王尸罗逸多在恒河溺水而亡,而戒日王生前,并未留下子嗣,因此,国内局势一片大乱。

在混乱之中,戒日王手下的臣子阿罗那顺篡夺了权位。这家伙对大唐没什么特别的认识,只是知道,上次唐朝使团带了大量的珍贵礼物。这家伙心眼一歪,就打起了发财的主意,所以组织军队,就对王玄策使团进行了突袭!

入夜,取得胜利的印度士兵正在肆意庆祝,而作为俘虏的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们有预感:这次什么情况,可能见到戒日王就明白了,但看看当下,这些人未必能让自己活着见到戒日王!如果命没了,那什么话还不是由着他们说?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愚蠢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必须先保住命,才能再作计较。

就这样,王玄策和蒋师仁趁着印度兵休息,小心翼翼的割断绳索,趁夜脱逃。等逃出了虎口。回荡在王玄策脑中的只有西汉名将陈汤的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我们一定要维护我们大唐的尊严!

怎么维护大唐的尊严呢?

现在王玄策和蒋师仁,只有两个人,硬拼显然不划算。现在若按常规的选择,两人应该立即调头,沿丝绸之路往回走,返回西域,等回到安西都护府,一天的云彩也就散了。

可问题是,这条路线距离太远,自己和蒋师仁是只身脱逃,水和食物几乎没有,要再次翻越雪山戈壁,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就算能够成功回到安西都护府,再把消息传回长安,等着皇上做决断,时间太长,一套流程走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古代行军打仗,有一个要诀,叫做“兵贵神速”,所以前线指挥官的口中,往往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行军打仗,情况瞬息万变,而古代的交通不便,除非是御驾亲征,不然等军情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再作出批示,显然已经过时。所以,前线的情况,必须由一线指挥官立即做出反应。

王玄策现在就面临这样的局面,下面该如何是好,王玄策苦苦思索,突然,王玄策眼前一亮,对了!去那里,肯定万无一失!

王玄策说的是哪儿呢?

那就是松赞干布所处的吐蕃!此时的松赞干布,刚刚迎娶文成公主不久,和大唐的关系正处在蜜月期,面对翻山越岭前来求援的唐朝使人王玄策,自然是盛情款待,闻听王玄策等人的遭遇,松赞干布拍案而起!即刻答应,要帮助大唐维护尊严,给印度点教训!

此时的松赞干布,为什么会跟大唐亲密呢?有人认为,文成公主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不假,但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不打不成交!

此前,吐蕃和大唐曾经在松州地区,有一场大战,当时双方并不太清楚对方的真正实力,结果一战打下来,唐军的五万人马基本遏制了吐蕃主力的攻势,从此之后,两家都开始正视对方,关系也就由此进入了蜜月期,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下。而据历史记载,松赞干布除了文成公主之外,还有一个泥婆罗夫人,叫做尺尊公主。而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也就成为了现在藏传佛教之中,白度母和绿度母的原型。

再说松赞干布,对于王玄策等人的求助,他答应的很痛快,但具体涉及到派兵,却让人大跌眼镜,仅仅派了一千二百精锐。

但好在南边的泥婆罗,也就是现在尼泊尔的前身,相对比较给力,派出了七千兵力,再加上周边的章求拔等小国,也派出了部分兵力支援。

大家组成联军,杀回印度!

再说叛臣阿罗那顺,唐朝使者这么快就率领联军,进逼他的中印度,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此时的阿罗那顺,丝毫没有慌乱,在他的印象之中,我主场作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况且联军的人数也不多,又是多国组成,跟乌合之众差不多,这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阿罗那顺即刻率领大军,在茶镈和罗城,迎战远道而来的联军。可眼前这支“乌合之众”的表现,着实让阿罗那顺吓了一跳!只见联军之中,人人奋勇争先,进退有度,配合默契。高原之上的军队,原本就骁勇,再加上王玄策、蒋师仁的中原兵法指挥,可谓集众家之长。王玄策和蒋师仁虎口余生,更是对阿罗那顺恨得牙根痒痒,所以指挥联军,用尽浑身解数进行狂攻,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面对凶猛的联军,阿罗那顺出战不利,转而守城,可即便这样,阿罗那顺的大军从野战开始,仅仅才坚持了三天,即告崩溃,茶镈和罗城被联军攻陷,此战,联军斩首三千多,阿罗那顺的手下还有一万多人被赶下水中溺死,联军大获全胜!

阿罗那顺根本不相信眼前的一幕,可事实如此,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弃城而走,收集残兵,打算趁着联军不备,进行反扑。可大唐副使蒋师仁根本不给他机会,再度发起进攻,这一战,杀死和俘虏阿罗那顺残部千余人,阿罗那顺本人,也被蒋师仁擒获。

阿罗那顺被擒,战斗仍未结束,此时王玄策等人得到消息,阿罗那顺的王后和王子集中了最后的残部,据守乾陀卫江,继续和联军叫嚣。

于是,王玄策再度派遣副使蒋师仁,带兵一部继续进击,争取一举将其消灭。这一战,蒋师仁也没费太大力气,走马之间,便告胜利。

史籍记载,最终擒获阿罗那顺的王妃和王子,俘虏一万两千人,牲畜三万头,五百八十所城邑向联军投降。也就因此,现在很多人称王玄策是印度克星,一人灭一国的史上最牛外交官,等等。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般在中国的记载中,印度(天竺)被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天竺,戒日王被称作中天竺之主,如果我们看看今人所考证的戒日帝国版图,也的确远没到整个印度。而作为叛臣的阿罗那顺,控制范围只能更小。所以王玄策此次军事行动,最多算是威震中天竺,灭掉的也只是阿罗那顺的国家,远没到整个印度。不过即便如此,王玄策也算是立了一件不世之奇功!

灭掉了阿罗那顺,威震中印度,王玄策若是有野心,完全可以为自己谋点利益,或是效仿秦末赵佗割据岭南,在印度自立为王;或是在印度设立天竺都护府;再或是要求大量的赔偿等等。

但这些选择,在王玄策眼中,都如浮云一般,印度什么样?是和平是战争?他没必要去改变,这些都交给印度人自己选择就好了。所以此时的王玄策,又恢复了外交官的身份,继续完成着自己本来的任务,和印度当地统治者商讨,寻找精通梵语、佛经的大师。

另外,王玄策也把此次的罪魁祸首阿罗那顺等人一并带着,准备回到长安,向皇帝李世民报告这次在异域的经历。除此之外,别无动作。

顶着酷热的天气,一支数千人的部队,总算赶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带队的正是大唐的使臣王玄策、副使蒋师仁。此时,前面又出现了一支大军,为首的两人,穿着打扮,似乎与众不同。

见到这两人,王玄策、蒋师仁纷纷跳下马来,带着全体的军队,向两人行礼。原来,这二位,就是前来迎接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以及泥婆罗王。

就此,大军驻下营地,王玄策等人兴高采烈,向松赞干布等人述说着此次军事行动的情况。而在席间,王玄策也把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松赞干布和泥婆罗王。松赞干布也十分高兴,他特别告诉了王玄策一个好消息,自己将护送王玄策等人,前往长安。

一起回长安?王玄策十分不明白,吐蕃赞普怎么有时间陪我们在丝绸之路上兜一圈呢?

最后经过松赞干布的具体解释,王玄策才明白,原来青藏高原和中原地区交往,有一条路,名叫唐藩道,但沿途曲折难行,条件艰苦,跟丝绸之路类似,只能允许小规模的商队交流。此时,松赞干布已经安排大量的人手,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扩建。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应该是唐藩道纳入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时刻,此后,唐藩道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支线,这里可以经由青藏高原,直接连通河西走廊和印度,这比玄奘法师所走的传统路线,近上不少。开句玩笑话,经现代人考证,沙僧所在的流沙河,可能在新疆省焉耆县,如果当年有这条唐藩道,也许唐僧取经就直接走这了,根本轮不到沙僧一起。

也正因为距离缩短,所以后来西行印度求法的僧人们,不少改由这条路线,前往印度,交流的规模和强度,也大大增加。

而相对于王玄策来讲,他们可以说是走这条唐藩道的第一批人马,后来,王玄策带着儿子、侄子等随行人员,沿这条道路,第三次出使印度,不禁感叹:当年东汉大军勒石燕然,以壮军威,尚不如我这趟出使天竺远。不如我也在这灵山之侧立碑,以作纪念!

于是王玄策停马暂歇,命令手下立碑一座,勒石纪念。现在这块碑矗立于日喀则吉隆县,虽已残破,但气势犹存!

贞观二十二年末,长安城太极殿,李世民身着正装,兴致很高。王玄策当堂呈上战报,李世民粗略一看,再看看台阶之下跪着的俘虏阿罗那顺等人,不禁发出这么一席话:人的耳目喜欢声色,口鼻爱好美味,这就是德行败坏的源头!如果这些印度人,不因为贪婪,劫夺我大唐的使臣,怎么可能当俘虏呢?这就跟昔日中山国、古蜀国一样,都是因为贪财而亡!

倒霉的阿罗那顺无话可说,此后就客居长安,再也没能返回印度,无疾而终。唐太宗死后,也将他的形象雕刻到了昭陵,作为唐代功业的象征。可惜的是,今天的十四国君长像已经残毁,人们已分辨不出哪个是阿罗那顺,但好在史书已有如实记载。

而王玄策呢,因为立下了不世之奇功,官升五级,成为了从五品的朝散大夫。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自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历史上都有传记,以记载他们的事迹和功业,可史书中的王玄策,竟然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现在学者推断,王玄策很可能被卷入了李世民暴崩的事件中,以至于官方史料要对他进行整体的避讳。

唐太宗李世民的晚年,对于金丹有着特别多爱好,他跟很多明君一样,生前功业不少,晚年之时还要追求长生,所以无论什么仙丹,他都希望试试。

而王玄策呢,此次印度之行,恰好带来了一个印度方士,叫做那罗迩娑婆寐,号称有二百岁,王玄策希望为君分忧,所以就将那罗迩娑婆寐引荐给皇上,制作长生药。可李世民服了长生药不久,就突然驾崩。

继位的唐高宗为此大发雷霆,将包括那罗迩娑婆寐在内的所有方士,都赶出了朝堂。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李世民之死和印度方士的长生药相关,作为引荐人的王玄策,自然得受了牵连。所以史书记载,王玄策的最高官职,也只到了从五品,史书上没有他的传记。

此后的王玄策,并没有因此而泯然众人矣,在唐高宗的时代,他仍然争取到了出使印度的机会,前往佛陀的出生地,送一领袈裟。此行的王玄策,回程之中,在北印度的迦毕试国带回了一块佛顶舍利。而2008年,在南京大报恩寺,发掘出土了一座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内部就有顶骨舍利一块,据很多专家考证,这极有可能就是王玄策所带回大唐的那一块。另外,王玄策还从印度转写回了佛足印记,后来被日本遣唐使再次转写,沿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线带回日本,现在保存在奈良的药师寺中。

在王玄策出使印度之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国家,都和当时的唐朝建立了联系,其中最亲密的,莫过于出兵最多的战友泥婆罗,以及一度闹不愉快的印度。

据记载,泥婆罗多次来大唐朝贡,献上特产菠菜、胡芹、浑提葱等等,现在可以考证出,菠薐菜就是大家熟悉的菠菜。

而印度呢,此后一百余年,多次派使臣来到大唐朝见,甚至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南天竺王特别派人和唐朝一起计议,如何对付扩张势头猛烈的吐蕃和大食(阿拉伯帝国)。为此,南天竺王特别请唐玄宗为自己的军队赐名,唐玄宗亲自赐名“怀德军”。

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中天竺王子甚至来到唐朝,当上了游击将军。如此亲密的关系,离不开当年王玄策打下的基础,也许就是因为他以及前后的诸多使臣,处理外交事务妥当,当年的唐朝在丝绸之路上,名声很好,这才是中国式外交的典范。

王玄策所处的时期,正是唐朝和吐蕃国力双双上升的时期,但唐朝的国力足以压制吐蕃,所以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基本在唐朝控制下,畅通无阻。此后,吐蕃和大食先后崛起,唐朝在稳定时期,尚能控制西域的丝绸之路东段以及中亚的一部分。但天宝年间的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唐朝自此丧失了中亚一代昭武九姓的控制权,此后安史之乱,唐朝国力大损,对西域丝绸之路的控制有所减弱。但西域对唐朝的认同仍然没减,到了唐代后期的公元851年,河西人张议潮率部归唐。

而对于安史之乱后政局,唐朝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的掌控一度减弱,所以唐朝开始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原本存在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唐朝名僧义净,就曾凭借此条路线赴天竺修习佛法。在唐朝的大力发展之下,广州、泉州两港先后崛起,这也就促使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繁荣。

至宋朝,因为西域被少数民族控制,所以宋朝下大力气,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这也就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以及宋朝富庶的气象。

《档案》播出时间:日常节目 周一,周二23:16 特别节目 周三21:20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北京卫视官方微信北京卫视官方微博编辑拉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