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很快就收到了情报,作为我党的“老对手”,他十分关注授衔的结果。然而,当蒋介石看过十大元帅的名单后,却感慨地叹息道:“没想到他落选了。”这个令蒋介石耿耿于怀的“他”就是有“一代战神”美称的粟裕大将。粟裕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按理说完全够格评上元帅,有人说他的落选是因为自己的谦让,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粟裕揭秘全集(战功赫赫的粟裕)(1)

能让昔日敌人蒋介石这么关注,就能看出粟裕的能力有多强了。粟裕可以说是少年成名,20岁加入我党后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初次作战就展露出不俗的军事天赋。此后,粟裕更是屡立战功,打出了名气,创造了一个个军事奇迹。不管是我军内部还是国民党,对于粟裕的评价都很高,据说早年间蒋介石还曾想以高官厚禄的条件把粟裕挖到己方阵营,却被严词拒绝。

粟裕是草根出身,参军前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那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军将领却都是他的手下败将。粟裕一生打了无数胜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几场战役。

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主力由汤恩伯领兵,我方将领则是粟裕和陈毅。战役打响后,敌军兵力强于我军数倍,又有精良的美式武器,简直是如虎添翼。国军将我军层层包围,如铁桶一般密不透风,我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一开始,我军以为汤恩伯率领的国军主力部队的目标是我方前线的主力军,准备集中力量突围。就在这时,我军截获了敌军情报,这才知道原来敌军的真正目的是歼灭我军的核心指挥部,之前的攻势是迷惑我军的“诱饵”。

于是粟裕立刻改变战术,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法,利用地形优势和地面障碍,将国军实力最强的74师和其他队伍分隔开,使其无法及时求援,然后,粟裕下令集中力量歼灭47师。

在这场战役中,国军出动了约54万兵力,而我方只有27万人左右,国军是我们的两倍。虽然敌强我弱,但在粟裕的战术下,我军的优势得以发挥,和国军展开激战。这是一场苦战,每个阵地都经历了十几次冲锋和反冲锋,战士们甚至直接与敌人肉搏。尽管我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好在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军大获全胜,张灵甫的整编74师全军覆没。

粟裕揭秘全集(战功赫赫的粟裕)(2)

陈毅(左一)和粟裕(左二)在孟良崮战场上

国军在孟良崮战役的失利,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他曾经感叹道:“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这次失败让蒋介石耿耿于怀,也难怪粟裕后来成了他的“眼中钉”。不过,其实孟良崮战役能取胜,我军之前也是没料到的,毛主席就曾亲口和粟裕说:“这场战役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而到了淮海战役时,我军历时65天,以60万兵力击退80万国军,再次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歼灭了国军主力,直接导致国民党的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淮海战役的胜利,连斯大林都感叹这是一场“奇迹”,等新中国成立后,斯大林还对这场经典战役念念不忘,叮嘱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学习研究。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

而对于这场举世瞩目的胜利,毛主席在1949年曾亲口认证道:“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后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也问起淮海战役,毛主席对他说:“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本来不成熟呢,他们硬要吃下去。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我们湖南的。”由此可见,毛主席十分赏识粟裕,粟裕的军事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粟裕揭秘全集(战功赫赫的粟裕)(3)

既然粟裕能力够格,又立下了无数战功,那么为什么他不是“十大元帅”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说法:有人说粟裕虽然战功赫赫,却不符合被评为元帅的硬性条件,所以落选;还有人说,粟裕符合条件,只不过他淡泊名利,为了大局主动放弃了元帅的名号,甘做大将。

主张说粟裕不符合元帅条件的人,是根据1955年2月8日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下的定论。在《条例中》明确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如果再详细一点,就是说如果被授予元帅军衔,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是革命根据地参与创建者;2、红军时期任军团级领导职务;3、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级和新四军军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一级军区领导职务;4、解放战争时期任方面军(野战军)领导职务;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职务。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筛选的话,粟裕的确不符合元帅的条件,没被选中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据记载,毛主席曾经亲口认证道:“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由此可见,粟裕不管是从战功、资历还是个人能力来看都足以当元帅,因此粟裕“不配”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当时的事实。

粟裕没被列入“十大元帅”的行列,确实是因为他本人谦让,他曾“三辞元帅衔”。

粟裕揭秘全集(战功赫赫的粟裕)(4)

实际上,建国后的评衔是一项非常浩大而复杂的工作。军队那么多将领,征战多年,谁也不缺战功和资历,出生入死这么多年,如今好不容易打完了仗,如何“封赏”就成了一根大问题,高了不行,低了不行。从1950年初提出议程,到1955年9月举行授衔仪式,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期间召开了无数次会议研究讨论,就连毛主席也大伤脑筋,这就注定了评衔结果不可能让每一位将领都满意。

经过数不清的讨论和修改后,评衔结果公布了,果然有不少将领不服气,认为自己立的功劳大,不应该得到目前的军衔,于是有人就去找上级反映情况,表达自己的不满;还有人闹起了情绪,甚至激动地哭了。这些将领的心情也能理解,打了那么多年仗,几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功劳当然是很大的,最后自己的军衔却不一定多高,这种心理落差也在常理之中。但是评衔是一件很严肃很复杂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个别同志的情绪就随意修改呢?对此,毛主席发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这才压住了这些人的不满。

有人想争取,也有人谦虚地自请降衔,罗荣桓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提出自己不评元帅,起到了表率作用。看到罗荣桓的行为,那些对军衔不满的将领才彻底消停了。

粟裕则是第二个推辞帅位的人。当时,让粟裕入选元帅的呼声很高,毕竟他的战绩有目共睹。据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回忆,当时粟裕当元帅可能性很大,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几次诚恳地要求说不当元帅。粟裕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他对于名利的淡泊可见一斑。

粟裕揭秘全集(战功赫赫的粟裕)(5)

粟裕和家人

但是,粟裕本人虽然不在乎自己当不当元帅,但他的部下和心腹却很在乎。当时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也支持粟裕当元帅,秘书高兴地把此事转述给粟裕,以为粟裕会开心,没想到粟裕却严肃地批评说这个话题是低级趣味,以后不要再提。

据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回忆,主席、朱德、周总理等人曾经讨论过粟裕的授衔问题,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周总理这才告诉他,粟裕已经3次辞帅了。听到这件事,毛主席非常感慨,也被粟裕淡泊名利的精神感动,感叹道:“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因此,粟裕没有在“十大元帅”之列,并不是他不够资格,而完全是他个人的选择。粟裕有赫赫战功、丰富的资历、伟人的赏识,却依然保持着不慕名利、淡泊处世的态度,实在是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