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2)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3)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4)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5)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6)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作者:李冬梅

朗读:周春燕

三十多年前,怀揣着少女的素洁与纯真,走出大山,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历经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三十多年的寒暑易节,心中的家乡模糊而又真切,自然而又婉约......如今,剪不断,理还乱的依旧是那一缕缕缠绵在心底的乡愁。每逢回到家乡,我惊讶于家乡的变化之快!我感受着家乡的嵌肤之美!我领略到家乡的醇厚之躯!我想用我笨拙的笔描绘心中的那一缕缕相思。尽管,这是一份平凡的诉说,这是一曲轻盈的低唱,但也足以诏示时代的变迁给我的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魂牵梦绕的小山村如一叶小舟缓缓而来……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7)

我的家乡萂村黑家邑村,如今是一个有830人的白族聚居的小村落,共173户。村子坐落于萂村坝子尾端半山腰,四面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家乡的房屋,大多都是白族民居,古朴的瓦屋建筑,青瓦白墙的四合小院,飞檐翘角的门楼,图案丰富的彩画,让人目不暇接。 当然,也有几座现代小洋房矗立其中,彰显着时代的进步。春夏秋冬的家乡,如一张张精美图片,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屋,一切是那么的熟悉。

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踏着那些熟悉的乡间小路,去寻访那些似曾相识的儿时故事,去寻觅那些快乐而悠长的童年时光。那棵老树、那块石头,那条水沟,那座山坳,那个洞穴,那个出水口……见证了我童年的精彩华章。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8)

那时,村后西山老太箐的岩石下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水喷涌而出,到了村头便兵分两路,沿着村子的南北面蜿蜒流淌。那两条弯弯的小河便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乐园,男孩子们捉鱼摸虾,游泳嬉戏,女孩子们挽起裤脚任凭清凉的河水温柔地抚摸着脚丫,大家争先在清亮亮的河水中捡各种各样漂亮的鹅卵石带回家,并在河边采摘漂亮的小花戴在发梢,那情那景,如今只能在梦境中再现。现在小河早已干涸,那清清的河水已经了无踪迹。站在南山上,家乡的一切尽收眼底。于是乎,在南山坡,观家乡风貌,看家乡炊烟,便成了我的最爱。这里也是我读师范三年,每逢假期就来写生的最好去处。如今我也会经常带着孩子,慢悠悠顺着从本主庙的土路,登上南山顶,看那永远也看不够的家乡。那土路,呈“之” 字型,踩在上面,软软的,说不出的兴奋与欣喜。

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就掰着指头,等待过年。因为过年,有白白的大米饭,有那香香油油的菜板肉,还有那嫩嫩的豆腐,奶奶自做的麦芽糖,那才叫过年的味道。每到除夕之日,我们一大群孩子,大清早就把牛羊赶去山上。然后做着儿时的游戏:打棍棍、丢石子、自导自演神话故事、荡秋千。荡秋千是我们儿时的最爱,忽高忽低,荡荡悠悠,如鹰临空飞翔。夜晚,不管气候多冷,我们会早早集聚在村头那棵槐树下,享受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那时候,颇为贫瘠的乡村,也只能在吃饭的时候点个煤油灯,更不用说电灯、电视了。所以每当夜幕降临,大人小孩会不约而同的端着凳子,聚集在槐树下。听资深老人讲那神秘而古老的神话,还有那动人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哭到长城的悲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婉,牛郎织女的艳遇,唐僧取经的艰辛……听得我如痴如醉。夏夜的山野吹来清凉微风,融融泄泄的月光洒满小村。整个小村似乎也沉醉在那些凄迷、温婉的故事中。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9)

长大后,每次回老家,是我最愉悦的时光,因为那种感觉如歌谣般亲切。因为爱人和我是一个村的,每次回乡,我们会带着孩子,买些家乡觉着稀罕城里却随处可见的东西孝敬双方父母。到村口,一路上遇见乡亲们,爱人总是递上香烟问候。而乡亲们也总是叫着我们的乳名和我们亲切地攀谈几句,那醉人的乡情乡音,漫溢在那弯弯的乡间小路上。说实话,在我们那落后偏僻的小山村,当年能考上中专并能调到城里工作,那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儿。所以,我们倍感自豪,那幸福洋溢在心间,那喜悦绽放在脸庞。这不是炫耀,也非自傲,那是乡情的自然流露。

这些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递增,许多山地都已荒芜了,杂草滋长,树木丛生,十多年前那光秃秃的山岩山坡,如今浓荫覆盖,满眼翠绿。虽说生态有了大大的改观,但我的心里似乎有些许失落与怅然。当年一大群孩子,追赶着牛羊,一路狂奔,一路欢歌,留下一路烟尘。那狂劲,那喜悦,如今去哪里寻找!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0)

我在遐想着,忽然,一只山鹰的叫声,拉回了我的思绪。它身姿飒爽,双翅伸展,轻微扇动,一会在盘旋中缓缓下降,一会又振翅高飞,那份自如,那份轻盈,让我的心也随之飞扬。我的目光,不由随之移动,远望着它飞向山的那一边,才收回目光。

这时,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炊烟升起,那是人们在做晚饭了,袅袅的炊烟,从房顶上冒出来,飘起来,在夕阳的照耀下,如一幅美妙的写意画,那画里,有母亲甜甜的笑靥,也有父亲养的鸡鸭们在撒欢,还有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此时,我的内心顿时变得非常柔软了起来……思乡之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思乡的梦融进了那袅袅炊烟中。微风一阵阵,乡愁一缕缕,我挚爱的小山村啊,你可知我对你深深的眷念?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1)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2)

李冬梅,白族,金牛镇中心学校中学教研员,高级教师,喜欢文字为伴,舞蹈为友,更爱三尺讲台育桃李,两袖清风舞芳华,偶有小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作者简介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3)

朗诵者简介

周春燕,网名鱼儿,云南宾川人,本名周春燕,一个喜欢演讲、朗诵,在声音的世界里寻找幸福的女子。

召集令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4)

小伙伴们快快加入宾川县融媒体中心《书香流韵》节目中吧!

如果您也有想讲述的宾川故事

如果您也想分享故事给大家听

欢迎联系我们

一、文章投稿

将您的文章发送到宾川县融媒体中心《书香流韵》邮箱:3243979872@qq.com。题材以写人、记事、写景的散文为主,其它文体酌情考虑使用。作品字数在1200字以内,请留下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配上作者生活照和文章所写内容的图片更佳。

二、【书香流韵】朗读者

爱好朗读的朋友可以将您录制好的作品投送到宾川县融媒体中心《书香流韵》栏目邮箱(3243979872@qq.com);

相关要求:

1.朗读样品时长30秒左右;

2.来稿主题请标明“音频”;

3.来稿请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便于小编与您联系。

策 划:杨凤云 张 进 刘 灿 吴洪彪

总 编:杨宏毅 王艳钧

责 编:吴洪彪

编 辑:朱晓天 七郎

宾川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宾川县作家协会(协办)

宾川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协办)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5)

我终于走出了小山村 随笔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