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28讲

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肝脾不和(肝脾气郁)

肝气郁滞

↑ ↓

脾气郁滞

刚才讲到调和肝脾法,这法针对肝脾不和的病机,它建立在肝脾两个系统生理上密切联系基础上的。临床上主要反映出一种肝脾不和,恶性循环这种特点。在四逆散这个方来讲,现在侧重点,刚才提到了阳郁四逆一个基理,从阳郁四逆的角度来讲,这个方里的柴胡,它可以透邪外达,解除这阳郁四逆造成的原因。阳气不被郁了,气机通畅,清阳能实四肢,也就这四逆解除了。

当然,从四逆散自身这个方来讲,我自己有个不一定成熟的看法,它是仲景用来做为鉴别诊断的。在少阴篇里边,他并不是典型的治疗少阴病的。

逍遥散加减方剂(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

仲景《伤寒论》里,每一类病它都有提纲,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就是说,心肾阳虚的情况下,脉来微细,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温通,不能养神,神衰欲寐,这是主要反应心阳了。同时肾阳来说,基本的热力来源差了,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这类基本表现,是心肾阳虚的一些共同特点,但是四肢厥逆,和这个在同样逆冷方面,有相似的病机,还有譬如当归四逆,吴茱萸汤也有四肢厥冷,那这种情况,怎么鉴别?张仲景他在四逆,少阴病这一部份里边,是以四逆汤为代表,基础方,它同时把有四逆表现的方都附在里边。

所以在《伤寒论》里,有一些条文前面的少阴病,太阳病,有一些包括吴茱萸汤前面也有一条少阴病,也有阳明病,有厥阴病。由四逆这几条,都反映在少阴篇里,它是用来跟四逆汤做鉴别诊断的。

过去的人刻那竹板不像现在,你计算机一打,它是第几页,他自动自己就上面写清楚了。又不像纸一个个很薄,可以落在一起,一写第几页,页码就很清楚了。竹片片,摆了一地,对吧?最后串成册,你要有个标志呀。那它前面这个是整个这一堆,放在少阴篇里,那一堆放在太阳篇,分类,前面有小字少阴病,少阴篇的。到后来王叔和他们不见得知道,散在篇章找来以后,那少阴这个误入正文。你否则从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和四逆散的用药,你说符合不符合。所以闹得这个四逆散转个大圈圈来解释。我是这样看。

因为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现在这个方用在四逆上,用多少呢?也就告诉你,心肾阳虚出现四逆,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像吴茱萸汤证可以出现四逆。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又感受寒邪,可以出现四肢厥寒,当归四逆汤证。同时,气机阻滞也可以出现四逆,程度不同,都属于(四逆)范围。要鉴别诊断。而这些相应的方,四逆散之类,它不是治疗少阴病的。所以到了宋以后,这个方的方向,主要转向了调和肝脾气郁。肝脾气机郁滞出现的,以脘腹、胁肋诸痛为特点的证。所以后来四逆散产生的那个系列方剂来讲,也都是从肝脾气郁入手。这成为一个主要了。

所以方剂学应当是从这个原始出来以后,后世发展当中,多用的方面这个为基础,而不是元素为基础。元素为基础,那就和《伤寒论》没有区别了。所以这个方的一个,现代设定它的功用、主治、病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在研究四逆散的基本病机,应该是肝脾不和、肝脾气郁,为它主要特点。

肝脾气郁又互相影响的,这个表反应出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肝气郁滞,不能帮助脾胃运化,运化障碍,那脾气也会郁滞;脾气郁滞了,脾是人体升降的枢纽,是中轴,中枢,也会影响到肝气的郁滞。肝脾都彼此相互影响。造成气机郁滞上的一种,气机郁滞偏实,这上面的一个恶性循环了。

四逆散主治证候分析

1. 阳郁厥逆证

我们就《伤寒论》条文里,它主要谈阳郁厥逆了,一般认为。阳郁厥逆的证候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外邪传经入里,阻遏了阳气,也就是阻遏气机,使得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清阳应该实四肢的。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不能产生温养四末,造成四逆。四逆的特点,从它的逆冷的程度,里面透出热,毕竟是阳郁嘛,以及范围较小等等。当然气机郁滞,出现弦脉。气机郁滞以后,各脏腑功能受影响,这里就写到了,腹痛,泄利下重,咳逆,心悸,小便不利,就是《伤寒论》四逆散原文里写的,影响到五脏功能的这一代表性症状。所以这个表反应了阳郁厥逆证。教材的主治第一项。过去历来传统认为的治疗阳郁厥逆证,症状产生和它的病机,病理过程。

2. 肝脾气郁 胁肋胀满,脘腹疼痛,脉弦。

肝脾气机郁滞,那就是肝脾所主的部位,胁肋,脘腹,胀闷疼痛为主。由于是气机郁滞,也是反应出主要是弦脉。这个是证候分析。它主治两个。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君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臣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为调肝常用的组合,又可制柴胡耗伤阴血之弊

佐 枳实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和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和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逍遥散加减方剂(邓中甲方剂学讲稿)(2)

这方是个基础方,基础方就是利用它做为基本的一些组合。根据证候具体不同来加减,产生具体方剂的。功用也是从两个方面归纳的。透邪解郁,刚才讲了这个方里,柴胡有透邪解郁,通过透邪解除阳气被郁。疏肝理脾是指的主治第二个,肝脾气郁,要疏肝理脾,疏理肝脾气机。

君药是柴胡,柴胡在这方透邪力量不必太大,为什么?透邪解郁,外邪入里郁遏阳气,它不是需要很大的发散,所以逐渐透邪外达。同时有疏肝解郁作用。肝脾气郁,柴胡有疏肝解郁作用。疏肝解郁一般柴胡也不用大量。

芍药呢,可以益阴养血柔肝,酸收,收敛,所以说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结合,就成为调肝的常用组合。四逆散里的柴胡、芍药这个结构,在仲景时代,并不是做为调肝的基本结构。而是说你在外邪入里,郁遏阳气,芍药偏寒,有清泄郁热作用,同时又能制约柴胡的辛散,耗伤阴血,避免柴胡容易耗伤阴血。

到了宋以后,用四逆散,这时侯柴胡芍药,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调肝的基本结构,调肝是针对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主疏泄,体现用阳的方面,肝主藏血,体现了体阴的方面。那柴胡协助疏泄,芍药益阴养血,柴、芍并用就是调肝的阴阳,调整它疏泄藏血的平衡。

这本种基本结构,后世大量的调肝方,出现这两个很多都是调肝。你从《方剂大辞典》里边,有柴胡、芍药出现,大多数都用于这个方面。所以成为一个调肝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所以你光开一个柴胡,你说叫他疏肝去,那往往得配一些芍药。联合起来既好调肝,又能够避免耗伤阴血的副作用。

方里的枳实,它能够理气解郁,主要是作用于脾气,通降脾气。当然枳实本身还可以导滞,当然这个出在原书《伤寒论》时代,枳实、枳壳是没有分的。所以不需要它导滞的时候,现在很多方改为枳壳,像后世柴胡疏肝散这一类,以调气为主的都用枳壳了。枳实通过它的一种导治滞的作用,又偏寒,所以在理气的基础上,它可以有一定的清热作用,有散节作用。而枳实和柴胡相配,后来就成为一升一降,也是调理肝脾气机的常用组合。柴胡疏肝还主升,作用在肝,枳实理脾主降,所以肝脾同治,肝脾气机同时调理,同时一升一降,畅通内在的一身气机,这是一个常用调气的一个组合。

枳实和芍药呢,又是一个常用组合。枳实是调气为主的,行气,有时候可以通过行气导滞,可以解决气血郁滞,特别是气滞这种疼痛,特别是腹痛。芍药可以调血,作用于血分,芍药既有于益阴养血作用,也有一定活血作用。因为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赤、白芍不分的。到唐代还不分的,唐以后才分的。现代你真正说这个芍药,家种的,个儿大的,根大了,切了是白芍了,野生的都是赤芍,你就家种的,跟须须小的就出来,把它和到赤芍堆里去,也不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自身以益阴养血为主,芍药也有调血的作用。加上它擅长于缓急止痛,所以芍药和枳实相配,又成为调畅气血治腹痛的常用组合。

所以每一个方剂里突出的,特别基础方,一些常用组合,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学习一个方剂,不仅仅掌握它功用、主治,和临床运用一般情况,要保障疗效,它的常用组和非常重要。了解了常用组和配伍上这些技巧,可以直接使这个方剂保证临床的疗效。这是方义分析这三味主要的方面了。

甘草是调和药性,同时有一定的补脾作用。补脾补气这个作用。严格讲,甘草和芍药,能够增加芍药的止痛作用。

运用

辨证要点: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四逆散主要的现在是用于胁肋、脘腹疼痛,而且使气郁、气滞造成为主。考虑到阳郁四逆,也有手足不温,出现阳郁四逆,也可以以四逆散做基础方。

组成

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香附、川芎

功用

疏肝型气,活血止痛

主治

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暧气、脘腹胀满、脉弦。

柴胡疏肝散,它是从组成来说,把枳实换成枳壳、加了香附、川芎,后世又加了陈皮,现在一般,因为柴胡疏肝散历史上是两个,两个阶段,开始没有陈皮,后来有陈皮,有陈皮以后,它既能够理气,陈皮这个药既平和,作用面挺广,既能理气,也能化湿,因为气滞以后多少会有湿滞,所以功用呢,它是一个疏肝行气兼有活血止痛,因为有川芎、香附,都能入血分,止痛。所以从这个变化以后,成为治疗肝脾气郁基础上,增强了活血止痛的作用,更体现了气血兼顾,突出在止痛作用上。

主治,以肝气郁滞为主的,引起肝郁气滞胁肋疼痛,当然也涉及到肝脾,可以有肝脾不和,脘腹方面,但是以疏肝,活血止痛,这是主要的。所以反应出来一组肝气郁滞为主,兼有肝脾、肝胃不和证。从反映出来的证候来讲,现在临床运用它,用它行气止痛方面,这个是比较主要的。也是一个挺有名的方。

四逆散是一个基础方,这逍遥散又是一个名方了。

逍遥散加减方剂(邓中甲方剂学讲稿)(3)

逍遥散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这种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肝脾不和,病机来讲,和四逆散不同,严格来讲,它是一种虚实夹杂证,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呢,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是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叫逍遥散,这个字可以推导出它的功效特点。《降雪园古方选注》里边引用了一段话,“逍遥,《说文》与消摇通,说明汉(《说文》)以前,逍遥与消摇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动摇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和水气这个根本来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一个形容,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背水在拍打,传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说,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动摇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有就是说,逍遥散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和肝脾。

病机与证候分析

病机:肝郁血虚脾弱

因为有的教材说肝郁脾虚,有的说肝郁血虚,总体上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和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那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会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或者反过来呢,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所以这个表反应了肝郁脾虚血虚之间的一个相互关系,和产生的一些表现。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话热,也能出现头痛目眩,所以后面逍遥散里少量薄荷,防止肝郁化热。同时肝经循行涉及到乳房,所以乳房胀痛,肝郁气滞了。

做为月经机制,《内经》上讲,月经产生机制里有“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涉及到太冲脉盛,所以到肝,肝为血海,冲脉也为血海,冲脉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起到调节血量的作用。调节血量谁来调呢?肝的疏泄藏血,对立统一,作用于它主司的,白天,那个冲脉相当于大马路,像东西长安街,要冲,十二经脉之要冲,白天车都跑出来了,晚上人卧血归于肝,通过冲脉到肝脏贮藏,调节血量。

所以月经不调很多要考虑到肝的问题。肝主疏泄,贮调血液。贮调周身之血液。肝是调节系统,功能归纳就两个:疏泄、藏血。疏泄一身之气机,通过疏泄气机,包括人体气、血、津液、神、肾精,都在疏泄范围之内。如果肝气郁滞了以后,相应这一方面都会产生问题。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逍遥散应用范围宽的原因。

脾虚反应,神疲食少,神疲包括脾气不足以后的基础的一些气虚见证。用脾气虚的神疲食少来概括,包括脉虚。所以说逍遥散证形容脉像都有脉虚,或这虚弦。有些左弦右虚,这里不同,疏泄法不同,总反应出来一种肝郁脾虚的特点。

血虚是由于脾不运化,运化障碍,所以可以有一定的口燥咽干。口燥咽干也可以有肝郁化热,有是导致的原因之一。这是从教材谈到逍遥散主治分析。证候分析不是以呆板的以症状,主要病机从几方面的相互关系。

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疏肝、健脾、养血相结合。

君 柴胡

臣 白芍、当归

佐 白朮、茯苓、生姜、薄荷

使 甘草

柴胡做君,过去好像不同分析上有点差别。由于柴胡、芍药调肝的结构,或者结合当归,疏泄养血相结合,这样做君药的。整方当然疏肝是主要的,从肝郁脾虚,肝郁在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上,肝气郁滞加重脾虚,柴胡做为君药,在这里疏肝理气了。

芍药当归,芍药和柴胡配,调肝,它益阴养血,当归既能够养血,又有活血作用。从活血作用这方面来讲,配和柴胡,有疏通气血作用。

这佐药有三味,作用于脾,这佐药选得很有意思,都能作用脾胃,一般说白朮是健脾的,茯苓也是健脾的,都能除湿。生姜用煨生姜,煨生姜不是干姜,用来煨一下,增加一点阳热,单用普通生姜温胃散水,煨一下等于帮助脾的运化,增加太阴湿土得温则运,增加运化作用。而且这三个药,在作用于脾胃的同时,都也除湿,散水的作用。这应该看到,这个方是调节,不但前面说的调节气血,疏通气血,可以疏通气血津液。充分体现一个缓字。肝脾同时气血津液兼顾的。

白朮、茯苓、生姜在调整水液方面,应该说是三焦兼顾的。生姜散水,侧重上面,白朮燥湿,以中焦为主,茯苓渗湿,利小便,水湿从下而走,因为治疗水湿总的一个原则,是三焦分消,出路越多越好。所以治湿的大法来讲,上焦开宣,中焦芳化苦燥,下焦淡渗,这里三个药都很平和,给湿邪以出路,是多方面的。

佐药还有薄荷,薄荷也有疏肝作用,小剂量有疏肝作用,薄荷还能清热,清热加疏肝,它归经也能归肝肺经,可以解除因肝气郁结所化之热。肝郁容易化热。既能疏肝,又能清肝。用少许,少量,有助于疏肝,而且毕竟不是肝郁化火,是防止肝郁化热,少量就可以。

甘草做为使药,和白朮茯苓相配,增强健脾、补脾作用,又能调和诸药。所以逍遥散在构成上体现出来肝脾同治,过去说气血兼顾,气血兼顾是针对肝脏疏泄气机,藏血,气血兼顾。现在应该讲气血津液它都兼顾了。

配伍特点

对肝来讲,补肝体,助肝用。体用并调,肝脾同治,气血津液兼顾。照顾非常全面,而且它药量不大,药性平和,适宜久服。是一种调理性的方剂。

应用

证治要点:胁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

本方为调和肝脾的常用方,代表方。

证治要点,一般现在叫辨证要点,也就是使用的基本依据。反应出肝气郁滞的胁痛,或者月经不调,都涉及到肝为主,以及脾不健运,神疲食少做为代表,当然这个不是那么机械,后面我们讲到运用就知道了。

临床应用:

逍遥散是中医妇科之常用方剂。这个供参考,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月经不调:滞─鸡血藤、香附、泽兰、川芎

虚─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

痛经:鸡血藤、香附、川芎、金铃子散

乳房胀痛(包块):橘络、青皮、夏枯草、牡蛎

更年期综合症(喜怒无常):结合补肾。

逍遥散加减方剂(邓中甲方剂学讲稿)(4)

肝肾同治在逍遥散的使用当中,体现出很多病要考虑肝、考虑到肾。肝的疏泄,肾的闭藏,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拿这个方为什么能调经,其实这要从逍遥散临床应用,要从妇科月经机制,开始来理解。中医有没有讲过月经怎么产生?那讲得比较抽象,都认为这个经血来源跟脾胃化生有关,同时肾精转化肝血,月经机制和冲任有关,那就冲任和肝肾有关,这样来叙述了。

实际上呢,月经机制和肝肾两脏的功能的协调对立统一非常有关。《上古天真论》说,“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前提是肾气平均,肾气盛,肾气盛反应了肾精充足,精化为气,出生以后到了一定年龄,先天肾精受后天涵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下归于肾,涵养发育到一定阶段,产生天癸这种物质,天癸至。那又要有太冲脉盛这个条件,太冲脉盛反应出什么?冲脉,肝的疏泄,肝藏血,冲脉又为血海。

对肾来说,它气机运动基本形式里,它是闭藏。下焦肝肾,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疏泄、闭藏形成一个对立统一。所以月经机制为什么能有这种按期而来,适度而止的特点呢?就像个自动控制。像妇女年青时候到一定的年龄,十几岁,按期而来。《内经》后面,“七七地道不通,按适度而止”。肾气衰,肾精不足。同时肝疏泄也不行了。

那就是说到肾经转化为肝血,肝藏血充足,阴阳协调,随着藏血充足,疏泄功能增强,到一定年龄,疏泄水平高于闭藏,疏泄水平高于闭藏,月事以时下。疏泄疏通,疏泄成气血津液。随着经血的外泄,疏泄因之减少,疏泄功能降低。为什么说肝主疏泄?疏泄这个因素对月经排出有作用。经血不凝。具有这种疏通的特征,跟一般血义不同。

随着经血的外泄,肝的疏泄逐渐减少。疏泄功能随着经血外泄越降低,而这个相比肾的闭藏来讲,闭藏大于疏泄,月经停止。所以每个周期里按期而来,适度而止。以及生命全程中的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这个月经机制,跟肝肾的闭藏、疏泄对立统一动态,这个有关。

所以,我们治疗月经不调,不外乎作用于疏泄,作用于闭藏。或者两个兼顾,不外乎作用于这两方面。肾不闭藏,有的人月经过多。提前量多,反应出来不能闭藏。一个是直接由于肾虚,不能固摄。那它就闭藏不及,疏泄超过闭藏。那可能由于肾为主的。如过肝旺呢,那也可以造成肝的疏泄大于闭藏,血热等等跟着出现。倒过来,又有一类,比如说闭藏太过,有寒,寒性收引凝滞,那造成月经滞后,月经量少,甚至于闭经,痛经等等。那是像冲任虚寒一类的。

或者疏泄不及,气滞血瘀等等也可以导致月经异常方面偏重于疏泄不及。相对的闭藏太过了。所以调经不外乎这些方面。逍遥散就成为利用它加减,就成微调经的一个常用方剂。它立足于调肝,调节它疏泄的程度,同时由于健脾养血,也补充阴血的不足。特别我们有很多的临床的慢性杂病当中,利用这理论,疏泄、闭藏的关系,可以治疗汗解释很多病证,这个方应用很广。

临床应用方面,我们下次接着再讨论。今天讲了一个等于说疏泄、闭藏关系和月经的机制,和停经的一些总体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