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

电影呢大家应该都看过了,所以今天和大家聊的,不是电影剧情或者演员背后的故事。

而是这部电影投射反映出的亲子关系,这个大多数中国式家庭都会面临的难题。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无数观众的共鸣,其实也正是因为生活中的大多数妈妈,她们都不是“李焕英”。因为未曾拥有,所以最是遗憾。这就让很多从小肩负着父母期望,却又担心无法实现的大多数观众,共情代入到了剧情中,抑或愧疚抑或委屈的眼泪也就随之而来。

李焕英谈女儿的感情(看完李焕英后这个女儿说)(1)

电影上映的时候,正好是春节。后台留言,私信,以及我手机里的群聊变得异常活跃。大家的留言和话题出奇的一致,聊自己与妈妈的故事。

在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后,我现在将收集整理的一部分心声,讲给你们听。

希望大家能从这些让人心疼让人感慨的故事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何与孩子、与妈妈相处的启发吧。

母爱缺失要一生来治愈

@程语诺

我妈做了无数伤害我的事情,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你们见过在放学的校门口,骂自己五年级女儿是“小婊*”"贱*"的妈妈吗?你们见过稍不顺心,就一巴掌甩女儿脸上的妈妈吗?

我妈就是这样的人,是她让我明白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母亲”这个身份。也让我明白了“小公主”“小棉袄”这样充斥宠爱的词汇,一辈子都与我无关。

@婷婷1998

看到电影里贾晓玲伪造通知书,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应该会被我妈活剐了。人生的前二十几年都活得像她的提线木偶,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她给我的预设来做,不敢越矩半步,否则就是暴风骤雨般的奚落和打骂。

李焕英谈女儿的感情(看完李焕英后这个女儿说)(2)

偶尔也有过反抗,可每次换来的都是她轻飘飘的一句:“生你养你伺候你,你哪来那么多意见?”现在自己有小孩了,和她关系也缓和了,但还是经常暗暗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做她那样的妈妈。

@Candy

我妈可能从来没把我当一个独立人格对待吧,永远用她的想法来决定我的人生。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当时很流行写同学录,我也攒了零花钱买了一本。

大部分同学都写的“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之类的祝福语,可有一个男生写了“勿忘我~”。

李焕英谈女儿的感情(看完李焕英后这个女儿说)(3)

带回家被我妈看到了,以为我和他早恋,当场扇了我一巴掌,把那本同学录撕得粉碎。

最后还跑到学校去和我们班主任闹,要求开除那个男生,还好班主任和她解释,那个男生和我连话都没说过几句,她才作罢。

从那之后,我每次同学聚会都找借口缺席。

@兔子萝卜宝

打我有记忆起,我妈就给我灌输我爸是个废物,我奶奶一家不是好人的理念,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走了。

所以我从小就自卑敏感,而且对她充满了负罪感,我觉得是我耽搁了她的人生,我是她的累赘。

带着这种想法自我折磨了数十年,甚至一度需要看心理医生来缓解。

李焕英谈女儿的感情(看完李焕英后这个女儿说)(4)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有人发起过这么一个问题:假如你穿越了,遇到了过去的妈妈,你会对她说什么?最多人认同的回答是:“如果我遇到了过去的妈妈,我会和她说,不要嫁给我爸,不要生下我,你要为自己而活,去过更好的人生。”

如何可以,这也是我的回答,妈,你不应该生下我。

希望下辈子换你来当孩子

@唐糖糖Aevi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抱着我妈哭得不成人样,我妈笑着说“我跟李焕英也差不多吧。”我笑着说她,“马娟女士,你脸皮真厚,以后改名叫马焕英吧。”

其实我妈真的和李焕英一样,我犯了再大的错,她都舍不得打骂我,从小到大,她对我的要求也只有健康快乐。

李焕英谈女儿的感情(看完李焕英后这个女儿说)(5)

小学的时候天一冷我就起不来,她帮我打电话给老师请病假。暑假寒假最后几天会叫我表哥帮我赶作业,学校的混小子欺负我,她知道了就扯着那人耳朵让他道歉...

我无法想象她真正离开我的那一天,我会痛苦成什么样,因为她就是我生命里面最最重要的人。我希望有下辈子,我来做她的妈妈,爱她保护她,让她和我一样,无忧无虑长大。

@彤&彤

想到我妈妈我就会眼眶一热,因为即使她深陷泥沼,她也在奋力托举着我去接触这个世界的美好。然后尽管我一事无成,她还是和我说,我是她这一辈子唯一的骄傲。

可我希望她知道,她也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因为她教会了我善良正直,她是我在人生路上闯荡最大的底气。

@三分糖去冰

我妈妈就是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妈妈”,你们都看过家有儿女吧,我妈就是刘梅那样。

搞得上学的时候,同学都爱来我家玩,我妈总是笑吟吟的给我们准备零食,甚至还陪我们跳皮筋。

李焕英谈女儿的感情(看完李焕英后这个女儿说)(6)

对于我的为人处世,她就两个要求,不犯法不违背道德,其他的事以我开心为准。就连我撒娇和她说我以后不想生孩子,她也只是说:“可以啊,结婚生子这些事如果对你是负担,妈妈还是希望你能开心最好。”

其实中国式家庭很难的一个困境就是,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绝对所有物,肆意对孩子做着毫无边界的事,还认为都是为了孩子好。

可结果往往就是和孩子产生巨大的隔阂。

希望父母们和孩子们都能明白,纵然彼此是世界上最亲的人,但我们也是独立的个体,实在不必在家长和孩子的身份之间画地为牢。

作为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要忽视与冷落,给他充足的安全感,育儿不是投资,别强求他能带来多少回报。

也不要过多的自我牺牲,让孩子终其一生都在负罪感满满的前行。

身为子女,对待父母多加沟通和认可,大胆地去表达谢意与爱意,不逃避也不扭捏。

最后,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希望大家都能拥有积极的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