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过去坊间有言:大佛老爷洗脚,乐山城头撑船意思是说,如果河水淹到大佛脚,乐山城将被全淹,街头只能跑船据记载,近200年来,乐山老城区主要街道(非靠河临水之街)被淹情形,除1840年、1846年外仅有1917年也就是说,一百年来,乐山城撑船的情形,只有1917年7月21日——22日出现过,史称民国六年大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乐山旧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乐山旧图(百姓看乐山那年)

乐山旧图

乐山过去坊间有言:大佛老爷洗脚,乐山城头撑船。意思是说,如果河水淹到大佛脚,乐山城将被全淹,街头只能跑船。据记载,近200年来,乐山老城区主要街道(非靠河临水之街)被淹情形,除1840年、1846年外仅有1917年。也就是说,一百年来,乐山城撑船的情形,只有1917年7月21日——22日出现过,史称民国六年大水。

镜头回放到那个时段:《乐山县志》(民国23年本,下同)载:民国六年丁已六月朔,淫雨三日不止,初三河水陡涨,三江汇合,府河尤甚。府河者,岷江之称,盖因流经成都、乐山(嘉定)、宜宾(叙府)三府而名。据相关资料表明,当时大雨波及成都、崇州(崇庆)、新津、眉山、乐山、犍为、宜宾、名山、邛崃、雅安这么广大的地区,而且各地记载基本相同——暴雨不间断整整下了四天。如此大面积降雨,又如此长的时间,这在历史上少有,原因何在?《北半球历史地面天气图》一书对此有说法,书中称:1917年7月19日——22日,中国西南方有一大而稳定的印缅低槽。印缅槽前深厚的西南气流挟带孟加拉湾水气,源源不断向东北方向四川盆地输送,加以西北冷空气的入侵,迫使南方暖气流抬升,暴雨中心为三面环山的喇叭口地形,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高,有利水气上升、辐合,从而形成这场大暴雨。

文中所讲低槽是指气象学中的地形槽,是气流过山后,气柱伸长,空气发生辐合,气旋性涡度增加;另外,下沉气流绝热增温,在对流层产生暖温度脊,使低层减压,故而形成低槽。印缅低槽是夏季印度季风的一个活动规律。

以上是科学的说法,从各地志书记载,那场大雨范围北至成都广汉,西至雅安天全,南至宜宾泸州,东至内江自贡。有资料估计暴雨笼罩面积在9万平方公里。志书总是文诌诌的,缺少民间趣味。为此事,1950年代,各地政府专门组织过一次民间调查,其记录就很有味道。彭山老百姓说:雨点像汤元,落了三天。雅安人讲:屋檐水有竹竿大。井研人侃:那雨一连下了三天,初三中午,天乌漆麻黑的,雨大到看不见对面的房子。乐山人更神,吹:雨就像抽来倒的一样。

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大的面积,如此大的降雨量,近百年来,这在四川气象史上有据可查的资料中,绝无仅有。洪水,便应运而至了。《乐山县志》载:城中进水之地深至五尺,未进水者土桥、鼓楼、府街而已。西门将及县署前,城东南穿过小十字,灌玉堂街、育贤街、道门口皆成巨浸(此处讲的西门为水西门即现陕西街口,县署即市中区政府)。初四辰稍退尺许,早饭后雨仍不止,水复涨,较前更高尺余,北门外水及城脚(此处北门为高北门,今沃尔玛出来的街口)。高标山崩,坏城根数十丈。大西门侧城亦崩陷(此处大西门为高西门,市人民医院往师院方向隘口即是)……张公桥栏杆石,每条约千余斤,皆为水冲去。

据我外婆讲,当时道门口(今市中区海棠广场三江女神雕塑处)可以撑船。此次大雨与洪水,乐山有几处大的地貌、建筑损毁与变动。一、高西门左侧出现垮塌,即旧碧津楼旁边。二、老霄顶靠现市档案馆处崩塌,使其山形变小。三、张公桥栏杆被冲毁。后用红砂条石错砌形成有孔洞的栏杆,桥头为四个立柱,顶端由四个小石狮支撑的如同象棋的圆盘石,最上为民国政府的十二角星徽记。四、半边街冲出大缺口(目前查遍史料未记,据传如此)。改革开放后重核地名,因“缺”字不雅,改为“曲”。于是有现名大曲口。

这次大雨形成的洪水波及37个县市,其青衣江夹江中岩流量为18700m3/s(是有史可查青衣江1886年以来最大一次);岷江平羌三峡流量19600m3/s(是有史可查岷184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此次洪水到了五通桥为54000m3/s。《宜宾三次大水》(宜宾文史资料1962年)也载那次大水:岷江洪峰高过金沙江三市尺多。其当地确切的水位为283.89公尺。各地志书对本地水淹城市是这样表述的——成都:城内进水入民房,祠堂街、东城根街可行舟;青神:城内水深丈许,荡激入城,顺河地带,则尽成泽国;犍为:大水穿城,水高及檐;五通桥:竹根滩成汪洋,淹死1600多人;夹江:城内水高五六尺,损坏房屋人畜不计其数。

乐山三江合流,又是暴雨中心地带,所受之灾,可想而知。这,便是乐山人无法抹去的痛。

(汪建)

来源:微信公众号“乐山住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