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空谷,山涧泠泠,是山的泣诉,落雁净水,江风瑟瑟,是江的呜咽:雨打落花残,风吹枯叶消,水声,风声,花底鸟声,叶上虫声,或婉转悠扬,或呕哑嘲哳,或空灵清越,或沉浊凝滞,万般皆声,故以笔墨书声,诗词绘声,正是无声胜有声。

朗诵打动人心的诗词(最美莫过于用心感受)(1)

白乐天一曲《琵琶行》,写到了极致,“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琵琶之声,至莺语花底,泉流冰下,以实物写虚物,化无形为有形。写“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以声歌情,亦是以情写声,江烟之中,客船之上,琵琶女轻拢慢捻抹复挑,那悲,那愁,那嗔,那怒,就泻出来了,倾出来了,涌出来了,令座上客人,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更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开场便是“空山凝云颓不流”,“凝云”二字,是何等的气势,一下子,就将箜篌之声与这朗朗乾坤联系到一起,“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美则美矣,似乎还是少了几分气势,那么就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好一个石破天惊,一曲未终,便已是天地变色,星辰动荡,也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的箜篌给诗人带来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以致于他一个人的感受已经不足以描述,他将这份触动托于鱼蛟,托于神佛,托于浮云,托于天地,只有这天地,才能承得住这么多的感触,这么重的感情,真真是天地为之泪落,日月为之惊魂。

世间真的有这样的音乐吗?李贺毕竟还是夸张了,惊天动地倒是不曾,却有一个“三日不绝”。

朗诵打动人心的诗词(最美莫过于用心感受)(2)

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时,在旁边击筑的那个人都还记得吗,正是高渐离,这也是个名人,号称春秋战国第五大刺客,相比之下,他的师父就不那么有名了,有一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正是他的师父蔡姬,只简简单单的一句“三日不绝”,没有华丽的辞藻,亦没有过分的修饰,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千回百转,十步九折,如那凄迷的戏腔,又如悠长的回响,绕梁三日而不绝,该是怎样的婉转悠扬?

在铁马冰河、剑影刀光的战国,这一阙仙音,在厮杀和血色里飘摇流转,这一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我们时隔千年,依旧在战国的腥风血雨中看到这一朵仙葩,这铁血江湖中的一抹柔情。

朗诵打动人心的诗词(最美莫过于用心感受)(3)

比起三日不绝,更有甚者是“(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识肉味。”这才是真的极致,听了一首音乐,行也思,坐也思,梦也是,醒也是,让人不禁猜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首曲子,让大圣人孔子都为之神魂颠倒。

可惜,如今早已寻不到“韶”的只言片语,但这传说中的“神曲”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我以为并不如此,孔子生活的时期是春秋末年,“韶”则是周王室用的礼乐,周朝重视尊卑,重视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对此极为痛心,这段“三月不识肉味”,更多的寄托了孔子对恢复礼乐制度的期望,从这段描述中也可以看出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朗诵打动人心的诗词(最美莫过于用心感受)(4)

声,就是有这样一种力量,如“二泉映月”凄迷的弦音,如明清戏曲哀婉的唱词,如呜咽,如嘶吼,如悲啼,如哀鸣,那情感如海潮翻涌,冲击着你的心弦,发声油情,融情与声,正如诗仙李太白所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君不见,今宵柳桥惜别处,昔日伊人笑春风,柳者,留也,细柳拂堤桃花三月,是谁在桥边折柳送别?折一枝细柳,书一春留意,是何处的笛声,似三月的柳叶轻舒,似慈母的针线穿梭,似桃花旋落,似寸草抽芽,桃花又开,春风已回,游子归不归?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以声写静,想那诺大的山林中,花又开了一季,无人,花又落了一层,无人,花开花落无人赏,唯有鸟,孤鸟空啼,有声,亦是无声,无声,却又有声,鸟声更显山林寥落,山空又衬鸟影孤凄,簌簌花自落,啾啾鸟空啼,一个“自”,一个“空”,诗人唯有,与山相视无言。

朗诵打动人心的诗词(最美莫过于用心感受)(5)

不禁又想去杜子美的“应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亦是一个“自”,一个“空”,世人皆说这是寂寥落寞,我却读出了些别样的意味:任你世俗目光,任你对我不理不睬,不来观我春色,不来赏我好音,我却悠然自乐,你有你的忽视,我也有我的悠闲,岂不洒脱?

说到鸟音,杜鹃啼血历来是诗歌中的常客,有人说,杜鹃那一声声的啼鸣,是在劝“不如归去”,归去,归去,它是在劝游子不如归去,又何曾不是告诫世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月满则亏,一个归去,饱含了处世的至理名言。

朗诵打动人心的诗词(最美莫过于用心感受)(6)

诗人最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诗强说愁”,其实杜鹃的叫声哪里是啼血,“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杜鹃的叫声,在农人耳中乃是“布谷”之意。杜鹃啼叫的时候乃是四月,乡村四月,正是播种的时节,农人没有什么风花雪月,在他们的耳中,大自然的声音是最天然的闹钟,鸡鸣而起,鸟归而息。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声音,嘈杂繁琐,挤成一团,着实让人无力欣赏,如此,便来看看文字中的声音吧,正是“无声胜有声”,认真感悟雨声,鸟声,花落声,风行声,你便会知道什么叫“曲终人不见”,又为何“听取蛙声一片”了。

作者:洛怀宸。南方姑娘,自幼生在江城,喜欢江南的婉约情致,酷爱古风,致力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自认平生有三者绝不可辜负,一为古风,二为美食,三为所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浅喜红尘草木,朝与同歌暮同酒,红衣佳人白衣友,钟爱浮世众生。 希望做一个江湖中的行诗女子,浅吟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