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来寻故地【铁五师21团李润生(西安)】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

河边草

2019-02-13 · 23714

关注

千里来寻故地【铁五师21团李润生(西安)】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2)

3月24日,我和李永安从西安乘火车出发。次日下午与成都战友何文斌、蒋福馨、徐彻、何秉忠、王敬业、程世修会合,踏上了前往渡口(注)寻访故地的行程。

43年了,每当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我在阳台上凭栏远眺;枫红菊黄时节,我在公园的小径倘佯;无论是数九寒天的隆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万籁俱寂的时候,流光的碟片总在我的心头萦绕,蔗田、稻香、火红的木棉花、流淌的安宁河……这块让我心驰神往的地方,这块浸润着无数铁道兵干部、战士血汗的热土,我将重回您的怀抱,重睹您的风采。

心情的激动、乡近情怯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在运行的火车上,我无法入睡,透过南下列车的窗口,凭着依稀的记忆借着站台上的灯光辩别着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站台。西昌过后,尽管一些小站列车一闪而过,我还是捕捉到弯丘、青杠、沙坎、丙谷、垭口、枣子林、桐子林……26日早晨近6点,列车正点到达攀枝花车站。天空中下着小雨,来接站的朋友说攀枝花己经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了,这大概是老天为你们这些重返故地的游子洗尘吧!

攀枝花—这座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座落于攀西大裂谷的南端,金沙江、雅砻江的交汇处。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攀枝花建设者(其中当然少不了数万铁道兵干部、战士的参加)的艰苦奋斗,在昔日这块不毛之地上,建成了今天拥有近百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3)

未开发的弄弄坪地区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4)

图为:今日攀枝花

钢城觅旧

汽车沿着滨江大道疾驰,春雨把攀枝花这天的黎明推迟了。道路两旁造型优美的街灯与层层叠叠从建筑物窗户透出的光亮相映成趣,给山城的早晨平添了几分妩媚,几分感动。

当我们在川惠大酒店办理完住宿手续,这时雨己停了,天也大亮。战友们迫不及待地从高处俯瞰山城,极力寻找着往日的记忆。但过去那种“月下江流静,荒村人语稀”的情境已被拔地而起的厂房和楼宇代替,要想找到过去的踪迹己经很不容易。此时,得到我们来攀消息的缪发谦夫妇(缪发谦1968年前原21团政治处俱乐部干事,退休前任攀钢集团公司俱乐部主任)、陈崇茂夫妇(陈崇茂,原21团5营副营长,退休前任19冶医院门诊部书记)相继赶到我们入住的酒店。战友相逢,说不完的体己话,叙不完的战友情。从1968年算起,一别43载,战友们均已早生华发。缪发谦战友才从医院出来不久,身体还很虚弱,仍陪伴我们聊了大半天;陈副营长见到1963年他在21团1营4连任1排长时的战士蒋福馨、何文斌,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几度哽咽,分别时,三位战友相拥而泣,久久不能自持。晚上,给了我们此次攀枝花之行鼎力相助的攀枝花新华印刷厂林厂长在仁和区渤海大酒楼设宴款待我们一行。在这里,我见到了1963年与我同在陕西武功21团1营4连2排7班的战友尹定钦(尹定钦,1965年任团通信排长,转业前任21团渡口留守处协理员,退休前任攀钢碎铁分厂书记)。我见他虽然脱了军装,仍保持着军人干练的神采,精神状态很好。战友相见十分高兴,说起近50年的沧桑变化,抚今追昔、言犹未尽。在攀三天半的时间里,行程安排很紧,尹定钦战友几次邀我们去其住处一叙(尹定钦住仁和攀钢小区,我们住市东区炳草岗),均未能如愿,给此行留下一点遗憾。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5)

作者李润生在攀枝花市优秀旅游城市标志前留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6)

在攀市仁和区广场合影:左起何文斌、何秉忠、尹定钦、李润生、蒋福馨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7)

李润生和周孝云在攀市东区合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8)

何文斌、李润生、蒋福馨在二滩电站合影

在攀的几天中,何秉忠战友在川大读书时的同学,现攀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国华夫妇也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同时我还见到了21团5营21连统计员周孝云战友(退休前在攀钢公安处工作),找到了原师宣传队在渡口的驻地“大工棚”旧址;参观了大渡口13栋(原攀钢招待所)现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和位于炳草岗竹湖园市少年宫的“金色攀枝花”展览,并前往盐边领略了建于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的雄姿。

福馨战友说“人是物非寻踪路,别样风光别样情”,不是吗?战友仍是原来的战友,只是岁月已使他们变老。而要寻找旧时的物体几乎己没有踪迹。春风绿原野,暖雨流芳红。新一代建设者正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的大旗,书写新的更伟大的历史篇章。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9)

在攀枝花市仁和广场合影:左起王敬业、何文斌、何秉忠、尹定钦、李润生、程世修、蒋福馨、李永安、徐彻

垭口走马

3月27日,我们从攀枝花出发,前往垭口、丙谷、典所、米易。同行的战友中,徐彻、王敬业都是驾车的里手。车子沿着金沙江大道往金江车站方向上西攀高速(西攀高速2008年9月28日建成通车)过1340米的双塔斜拉式金沙江大桥往米易方向行进。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0)

西攀高速-金沙江大桥雄姿

黑色的路面、白色的标线、兰色的标牌、绿色的植被,一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在群山河谷中延伸。40多分钟后我们从垭口出口下高速路驶入214省道,少顷就到了垭口。垭口曾是铁五师24团(8726部队)团部所在地,也是同行战友徐彻(徐彻原属21团2营,1965年部队扩编后到24团)入党的地方。驻足垭口放眼望去,成昆铁路、西攀高速、214省道、安宁河尽收眼底。脚下的新开田、江西山、垭口三座隧道之间距离仅一公里。仅此,可知施工条件之艰难。徐彻感叹地说垭口己经变的认不出来了。我们一行在垭口镇政府门前留影后继续向前。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1)

在垭口镇政府门前合影:左起何文斌、王敬业、程世修、李永安、徐彻、蒋福馨、李润生

丙谷踏访

汽车翻过一支山,前面就是丙谷。丙谷小街在一块突起的高地上,左侧下方就是214省道,省道紧挨着安宁河。这里曾是铁五师21团(8723部队)团部所在地,也是我退伍前工作、生活(团政治处宣传股)和入党转正的地方。丙谷原来有一个规模很小的糖厂,橄榄河右侧有个热带作物研究所,热作所附近是川交九处(四川公路交通第九处),小街上仅有几户人家和一个只有一人的邮电所,丙谷周围散落着一些农户。连接丙谷和一支山隧道的丙谷大桥下面,是一大片布满鹅卵石的河滩地,214省道左侧是稻田和庄稼地。丙谷大桥在挖桥基时正逢盛夏,酷热难耐的我和邝先进趁着夜色相约到桥基坑里游泳,冲凉……现在出现在我眼前的却是铺天盖地的白色的塑料大棚,农户们正将采摘的青椒、茄子、豆角装葙外运。原来紧靠214省道安宁河畔已被各种商铺所代替,俨然成了商贾云集的集市。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2)

李润生在丙谷21团团部旧址前留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3)

1967年 合影于团政治处门前水井旁

左一王恩魁、左四李兴福、成尿镇、小曾、王润田、蒋福馨、李润生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4)

远处三角梅开放的地方就是团政治处的旧址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5)

从团部一侧丙谷大桥桥头看一支山隧道进口

在和当地老乡的攀谈中才知道丙谷现在是攀西地区最大的早市蔬菜外销市场。目前,丙谷已形成了粮食、甘蔗、早市蔬菜、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结构,正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水平,打造现代精品的观光农业。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在西安高新区幼儿园接外孙女时,能见到包装蔬菜的纸葙上出现的“米易蔬菜”的名号。这发生在六、七年前的事,当时还真使我匪夷所思。当我和老乡们攀谈正酣时,一位被老乡称为领导的镇干部得知我们是当年驻丙谷修成昆铁路的铁道兵时,主动给我介绍说:2009年底,丙谷11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典礼在丙谷一支山工业园区举行,现已胜利竣工。它可以满足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丙谷工业集中区的电力供应,为生产企业提供稳定的电源。他对我们身在千里之外仍关心丙谷的建设和发展表示由衷的谢意。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6)

丙谷214省道的店铺门前的三角梅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7)

丙谷214省道两侧的店铺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8)

丙谷镇小街两侧

我和老乡们握别后赶上其他的战友上到丙谷原来的小街上寻找团部的旧址。原来团司令部所住的庙宇已不见踪迹,代之的是丙谷镇政府办公地。我从丙谷大桥桥头翻过铁路下到路面寻找团政治处大院(占地约三百多平方米,被当地老乡称为地主庄园。其实它是一处用土坯砌墙、房顶盖瓦的两层四合院建筑),如今它和周围原来的稻田已被一座座新的农舍代替。此时,时间己经过午,因晚上已有既定的安排,需要赶回攀枝花。我们来不及看一眼热作所的剑麻、木瓜树;来不及品尝丙谷芭蕉菁村新摘的枇杷。橄榄河滩上新起的建筑使我们不能一睹橄榄河大桥的风采。(橄榄河是个季节河,丰水时流入安宁河,听老乡说上游修了水库,水被截流了)我们只能打住这段历史的倒带,匆匆地上路了……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19)

丙谷芭蕉菁村的枇杷

典所纠错

从丙谷到典所大约5公里的路程。在转过一处弯道后,就抵达了典所隧道的路基下方。这是我们连队(21团5营21连)从云南宣威转战成昆后的第一处驻地。与我们相邻的是从原4连扩编后的22连。我们两个连队共同担负典所隧道进口的施工任务。(出口是24、25连,同行战友何文斌是25连文教。)披一身跋山涉水的风尘,沿着原有的记忆一路寻来。不曾想这里原只有几家零散的农户现已被鳞次栉比的建筑挤满了公路两侧。原来荒芜的铁路路基下砌满了农户新盖的房屋。一时竟使我们不知从何处登上路基。车子停靠在一家农户门前的空地上,老乡用诧异的目光打量着我们。当得知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后,给我们指点了登上路基的小路。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20)

从典所隧道前的路基上看公路左侧21连旧址(民房处)

为了早些看见典所隧道,我没有走老乡指的小路,直接往路基上爬。谁知脚下尽是落败的竹叶,其滑无比,几次攀爬都不成功,汗水湿了衣衫,额上被划出了血痕。李永安、何文斌、蒋福馨沿着老乡指的小路己经上到路基上在招呼我,无奈,我只好弃近求远走小路上了路基。此时,我除了感悟人们办事不能蛮干之外也感叹自己毕竟不是当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不服老不行啊!当我一步步走近上书四个隶书大字“典所隧道”前时,看着边墙上端标明的隧道长度:1208米,里程696公里。脑子里“又出错了”几个字一闪而过。原来我在2009年6月14日写的文章《魂牵梦萦云贵川》之三“泪洒米易”第三段中关于典所隧道的长度,误写为500多米。现在想来,可能是我离开连队到政治处报到时已经完成了500多米。在此有必要纠错并向战友们致歉。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21)

典所隧道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22)

李润生典所隧道回望

我在路基上看着我和战友曾经艰苦奋战过的地方,看着铁路护坡上当年书写现在己显班驳的大幅标语“备战,备荒,为人民”,我好像在翻看一部浩繁厚重的卷帙,读出几分雄浑,几分悲壮。我站在路基上鸟瞰公路旁己经消失的连队旧址,看着214省道上疾驰的汽车、摩托车,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远道而来,我原想再次拜访从军时在此留下的记忆,可一切都在我的脑海里朦胧而又模糊了。我坐在驰向米易县城的车子里,微合双眸,让心情在无尽的回忆和欢快的情绪中放飞;我吸吮着这片热土的气息,心头的花朵氤氲着芬芳和灿烂。再见了,典所,无论何时何地,我对你都怀着炽热的情、深深的爱,永恒的恋……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23)

何秉忠在米易河滨公园留影

我站在师部旧址的高地上,环顾安宁河谷,只见米易县城高楼座座、田连阡陌,一派生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却贴切地道出了米易的沧桑变化。斗转星移,40多年前记忆中的米易已不能和今日的米易同日而语。本想以《米易赏新》为题作为结语。见石新力战友《米易掠影》的博文和高丽瑛博客中的《米易宣传片》内容己够详尽,此处就不再赘述。

当前,米易上下为实现“建设特色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米易,争创山区模范县”这一战略目标,正在“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约化”的道路上负重前进,米易人民一定能在未来的岁月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李润生2011年5月15日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千里来寻故地)(24)

李永安在典所隧道前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