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声音如何更有穿透力(歌唱共鸣与音高)(1)

歌唱大讲堂

(一)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高,指音的高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音域,歌唱的声音必须有高低之分。从生理上去看,声音的高低是在歌唱发声时,声带振动频率所产生的快慢区别。振动得快,声带开合的次数多,频率越高,则声音越高,反之就低。这种音的高低在歌唱发声共鸣的运用中,要有所控制。

有时在音乐会结束后,你会听到评论最多的是“这位演员唱的音真高”,“他的声音才真叫亮呢”等等。这说明在演唱中人们对音的高度是有要求的。在练习高音时,有的人误认为用一股劲在那“喊”唱 ,就能把声音唱高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唱高音必须要求正确地运用头腔共鸣。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借助弹性力量很快开合,产生高频率振动,便产生了高音。

歌唱大讲堂

唱低音时声带拉长,边缘厚,弹性张力松弛。我们有时去欣赏大合唱演出,如果只有高声部的演唱,声音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低声部能发挥作用,那种丰满深厚、富有魅力的声音立刻吸引人们去遐想。这种声音来自于胸腔的振动。胸腔是低音的共鸣区,声音向下唱,喉头自然就要下降,靠近气管,声波在胸腔内产生了振动,运有这种共鸣就会出现了松、通、厚 、浓的声音。音的高低是与共鸣起直接作用的。

(二)共鸣同音高的关系

音量的强弱变化是歌唱的表现手法之一。有的人在追求一种“响”的声音,误认用这种强而响的声音去歌唱效果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强弱是相对的,二者是因为对比而来的。当唱一首歌从头至尾全用强音去唱时,给人的感觉不会舒服。因此在歌唱中,要根据歌曲内容和处理的需要,做到既能强又可弱,这样的变化就比较自然。

歌唱声音如何更有穿透力(歌唱共鸣与音高)(2)

歌唱大讲堂

这些共鸣音响效果的变化,需要我们运用灵活多变自如的共鸣技巧,并采用统一的混合共鸣,使各共鸣空间振动音响起最大的谐和作用,才能给人以丰满圆润的感觉。在强弱的声音技巧运用过程中,声音用得越轻巧,保持歌唱的位置就越高。

(三)共鸣同音色的关系

每个人声带构造不同,歌唱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带长厚,音色就厚一些。声带短而薄,音色就明亮一些。音色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主要技巧。在歌唱发声中,要巧妙的运用各种共鸣的比例,并要按照各声区的要求进行调正,才能唱出动听的音色。由于共鸣腔改变的范围很小,只要轻微一动,发出的音色立即就产生变化,因而在调节共鸣侧重时,要注意掌握分寸感 。

音色的“明”和“暗”,是歌唱表现的基本色彩。头腔共鸣对音色的明、亮起着主要作用。明亮的音色能够表现欢乐、开朗、兴奋、向上等情绪。暗淡的音色,表现痛苦、叹息、忧郁、悲愤的情绪。所以,要侧重于胸、喉口、咽腔的共鸣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