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阶层所面临的困境(当谈论万亿级蓝领消费市场的时候)(1)

在资本的推动中,互联网迅猛的冲击着向各行各业。但是在巨头已立,流量入口被把持的当下,我们会发现有3 类能量巨大的人群依然是互联网市场中的非主流人群,破开讲,就是:蓝领打工人群(本文中讨论的蓝领人群是指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的制造业蓝领人群,这类人群的基数在 1.5 亿左右,以下简称为蓝领人群),城市中老年人群农村人群

这三类人群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1.人口基数大,2.消费能力强,3.用网习惯正在迅猛产生。换言之,每一类人群背后都依靠着万亿级的市场。

相较于后两类城市中老年人群和农村人群来讲,蓝领人群还有四类显著特点:

我所指的蓝领人群蓝领人群消费习惯波动大,主要指的是蓝领人群倾向于在月初工资刚发放的时候大量消费,而到了月末消费能力和意愿明显下降。造成这样"及时行乐"的原因主要有:

所谓蓝领人群的年轻化,指的是绝大多数蓝领工作还一口青春饭,多数蓝领工作依然是体力依赖型的工作,虽然有一定技术要求,但是技术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体力要求是蓝领工作对于求职者的基础需求,随着蓝领工作者的年龄增大,很多人已经不能胜任工作对于体力的巨大需求,因此蓝领工作者到了 40 岁以后多会谋求转型,因此从事蓝领行业的一线人群,天然就将老龄人群排除在外,如此庞大的年轻人群体正在迅速形成用网习惯,在手机流量不断下降的现代,简直就是横空而生的增量大蛋糕,前景太美了,恕我先咽下唾沫。

回到蓝领人群对于消费转型需求的急迫,除去主观上蓝领人群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对于城市居民生活的向往。本质还是在于蓝领人群在收入提高的同时,所配套的服务远不能满足、匹配他们的收入。消费市场中的二元结构异常明显,蓝领人群遭受的配给隐形歧视严重。现阶段提供给蓝领市场的很多产品,连马斯洛需求最基础的安全需求与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留给蓝领消费人群的产品转型的空间很大,这点我会在下文再继续展开。

蓝领人群的聚集程度高,我所指的聚集程度高,指的是蓝领工人所处的工作、生活区域范围小,但是密集程度高。在白领聚集程度高的地方,很自然的形成了城市综合体,城市 CBD,这也使得万达这样的商业地产商兴起,但是在蓝领聚集区却没有兴起服务于城市蓝领的商业地产商。我个人认为,原因在于:

今年7月,我个人曾去长三角三线小城某船坞制造型企业进行应聘(别问我为什么,煎饼侠还卖煎饼呢),在招聘需求淡季的情况下,招聘方在得知对方本人职业技能 0 基础的情况下,依旧开出了基础工资 4500,每日工作 8 小时,提供基本食宿,周末双休,加班多补的条件,其他的福利我就不再罗列了,撇除掉颜值(害羞脸)等不可量化的条件外,这样的 offer 对于一个完全 0 基础的入门者来说,也是极大的诱惑。

根据调查 2014年 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也就 3773 元。虽然蓝领工作者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空间比较小,但就工资层面上将蓝领工作者全部归为金字塔的底层,还是有失妥当的,毕竟大量从事基础性工作的白领人群,比如前台等,就收入水平上和未来收入增长预期上可能远不如蓝领工作者。

就工作性质上,将蓝领工作者切位社会分工的塔底,将基础性工作白领切位塔中,显然已经不再适宜描述现在这两类人群所处的真实社会环境。消费市场中,对于蓝领人群的隐性歧视仍然大量存在,这种存在更多还是之前社会人群划分的思维定势,随着市场对于蓝领人群的进一步了解,蓝领人群的消费能力可以被进一步释放出来,万亿级别的市场就在眼前,恕再次咽下唾沫。

以下我会从,衣食住行这四大刚需的角度来展开我对于蓝领人群消费市场的大致看法,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1.蓝领人群的服装市场

从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服装行业已经和电商的结合程度非常高了,并且大众网上购买服装的用网习惯也已经形成,但是在蓝领人群,通过电商渠道来购买服装的行为并不普遍,我个人观察判断,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总而言之,我认为互联网电商对于蓝领服装消费市场的改造空间有限,对于初创公司来讲,留给蓝领服装消费市场的成长空间有限。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成为一家对接服装生产商和蓝领消费者平台很难,但是成为一个服务于蓝领消费者的服装品牌,建立一个面对蓝领消费者的销售渠道还是有很大机会的。

2.蓝领人群的饮食市场

单从饮食市场来看,蓝领人群对于饮食的需求并无特殊性,当然价格可能是区分蓝领人群与主流人群的一个重要角度,其实光就从价格上来讲,蓝领饮食消费市场与大众饮食消费市场并无两样,毕竟从需求的层面来讲,在大众饮食消费市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所以现阶段瞄准饮食消费市场的巨头们,切入蓝领人群的饮食消费市场,基本没有任何障碍。针对蓝领人群的饮食消费市场,几乎没有留给平台型公司的成长空间了,但是做好饮食品牌的机会还是源源不断的,大家对于吃的追求还是永无止境的。

在这里我只想提醒一句,结合蓝领人群的特点,好吃远比情怀要重要一万遍。

3.蓝领人群的住房市场

前面提到过,蓝领人群倾向于短期的消费,而对于长期消费来讲并不感冒。我不认为蓝领人群会在自己的工作区域购置一套房屋,这不仅不符合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的收入也不允许他们进行如此高昂的固定资产消费。因此蓝领工作者几乎全是短期房屋的租住者。

虽然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会为蓝领员工配备宿舍,每月仅收取低廉的水电费,但是这些员工宿舍简陋的硬件条件以及刻板的宿舍管理章程,但是依然无法杜绝宿舍内的偷盗等问题,这样的宿舍无法满足蓝领人群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宿舍外租房居住。

以蓝领人群每月3500 元的最低工资来计算,他们在租房上的投入大概是 300,房租支出仅占他们工资的 10%。以城市中白领人群,房租占收入 25%的情况来看,蓝领住房市场是有提价的空间的。

然而 300-500 元月租的住房仅仅是工厂提供的集体宿舍的替代。我给大家描述一下这样出租屋的,出租屋一般都是由私人所有,私人以银发族的老太太居多,这些出租屋都是由靠近工厂的老旧小区改造而来,小区的物业也是确实的,原有的住户几乎不会考虑继续居住在这样的小区里。在面积约 100 平米的出租屋内,出租屋被隔成了 8 个小套间,每个小套间面积不足 10 平米,小套间内的设施有:一张 1.2 米的单人床,一个落地柜之外。小套间内的通风不畅,采光极差,需要开灯才能有光亮。小隔间配备的电器有一只悬在天花板上的昏黄的电灯泡和一把小型的电风扇。所有住户合用一个卫生间洗澡、方便,合用一个阳台晾晒衣物。这种出租屋一般不会配备客厅。相比于工厂提供的集体宿舍,出租屋的硬件设施并无明显改善,但是出租屋的环境更加自由,但这样的居住环境内体验度依然很差,也无法保证他们的生活和财产的安全。

我认为,蓝领住房市场的,尤其是租房市场的改造空间很大。当然蓝领出租屋的改造,本身是一件非常重的事情。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房源的整合、改造与管理,二是蓝领人群的流量导入。要去切入这一块市场,首先要考虑的是房源问题的整合。我认为有很多在做学生出租屋的创业团队或者在房地产领域有经验的团队,是具备房源整合、改造和管理的能力的。而流量导入话,我认为也是有捷径可以去走的。比如可以通过和工厂或者其他大型招聘、劳务公司进行合作,给项目做冷启动,快速抓取目标人群。

蓝领租房市场,在衣食住行四个角度来讲,是改造空间最大的,也是与其他人群相比,诉求差异化最大的,这块有着千亿级别的市场容量,还在等待着进一步的挖掘。

4.蓝领人群的出行

蓝领人群迁徙的跨度也许会很大,不少蓝领人群的家乡都在中西部等地区横跨千里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工作,但是蓝领人群迁徙的频次却很低,这种长距离的跨域,往往只发生在春节前后,这也形成了我们独有的春运现象。不过春运服务的是全人群市场,并且是在集中国家力量去推动的事儿,因此我觉得留给初创企业去改造蓝领人群长途迁徙的空间有限。

因为蓝领人群根本没有购买汽车的消费习惯,所以这类人群和汽车市场是绝缘的。并且很多蓝领人群,甚至没有购买电动车的消费习惯,这主要是因为:

因此蓝领人群实际上对于自有交通工具的需求并不强烈。围绕出行的服务来展开,整合三轮车行业是个很有趣的设想,但是困难太大,应用场景太窄,客单价太低,频次太低,三轮车司机用网习惯还要教育,这个整合怕就也是设想。出租车市场已经有了某滴和某步等一众大小巨头,斗的不亦乐乎,专门为蓝领人群提供一个出租车服务,显得多余。而从公交专车的角度来考虑切入蓝领人群,我认为这同样是一个很艰难的市场,虽然蓝领人群工作和生活都高度人口集中,但是一般来讲二者的距离不会相差太远,再者,相距较远的线路上,公交公司一般都配备了班车。除非初创企业能整合公交公司,否则自己提供公交服务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要在蓝领人群中开拓旅游市场,这几乎是在做一个增量市场,教育蓝领人群有出行旅游的消费习惯,首先要协调钱与时间的问题。纯教育市场的工作,我认为目前的初创企业就不要费心了。我个人对于蓝领人群的出游消费习惯的形成还是保有着乐观态度的,但是什么时候蓝领人群什么时候会养成旅游的消费习惯,这是难以预测的。

洋洋洒洒的谈了这么多,肯定有很多不尽兴的地方,也有很多有失偏颇之处,还希望各位创业者可以不吝指出。每一个扎根于蓝领市场的创业者,肯定是经验和眼光比我更加独到的 “老师”,在此我真心向大家请教,谢谢。

本文作者创新公园徐江疆,是一位关注 “非主流” 领域的天使投资人,关注的领域有:蓝领市场、农业市场以及城市中老年人市场。微信号是Armstrong,欢迎交流。

投稿请发 tips@36kr.com,点击查看投稿细则。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