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的这段时间,我看了些书,看了些电影,刷刷各大平台的新闻,除了疫情的实时播报,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这部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是奥斯卡有史以来首次获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电影,就连导演本人在获奖后走出内场便蹲在了地上笑称:“难以置信,蹲下来冷静一下。”

奥斯卡电影寄生虫好在哪里(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究竟给大众传达了什么)(1)

《寄生虫》宣传海报

光看影片名字,大致可以想象是描述一群不思进取的社会寄生虫类的影片,抱着这样的想法,拖着老公,两个人窝沙发里看完了电影,可以说全程无尿点,但也觉得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奖有点出人意料,后来查了豆瓣的影评,褒贬不一,跟我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

暂且不论影片获得奥斯卡奖的意外性有多大,毕竟我不了解奥斯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光从影片寓意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身处社会阶级底层的主角一家,住半地下室,一家四口靠折披萨盒为生,动不动就有醉鬼在他们家窗户口随地小便,却不敢上前训斥。他们习惯了被动去接受,而不是主动去争取,明明儿子就有很好的英语水平,辅导起富人家的小姐也是游刃有余,却偏偏不曾主动去找过工作;女儿有超强的PS技能,却用来伪造文书,有这么个技能,随便做做婚纱店的后期美工何愁养不活自己;父亲的驾驶技能娴熟,开的士,做滴滴,收入都比普通白领阶层高了;母亲的持家能力在富人家里都无可挑剔,正正当当的去应聘一个管家的职位,何乐而不为;可主角一家并没有走上这样的正途,稍微赚到一点钱,他们想的不是改变目前的居住环境,而是先去消费,去享受,然后趁着雇主一家出门之际在别人的豪宅里狂欢。何为寄生虫,是不愿靠自己努力去生活,他们幻想着天上总会掉馅饼,而当真的有一块馅饼掉下来之后他们就开始奢望更多的馅饼。

奥斯卡电影寄生虫好在哪里(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究竟给大众传达了什么)(2)

奥斯卡电影寄生虫好在哪里(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寄生虫究竟给大众传达了什么)(3)

看到豆瓣里豆友左丘失明的一段评价让我印象深刻:“我也不喜欢《寄生虫》所描摹的底层社会。底层社会没有这么强大的能力。可以帮人补习英语,可以轻松把调皮的小男孩搞定。可以开车开得很专业,可以做家政让女主人无可挑剔。底层之所以是底层,他们最缺的并不是钱,而是视野与精力。底层穷困的生活让人没有精力学习,没有精力思考,也很难去筹划未来。”确实,《寄生虫》对底层社会的成员是宽容的,让他们拥有生活的技能,拥有工作的能力,现实中的底层社会又有多少人是如此幸运的。

反观我们大多数人,我们没有住在地下室,我们有学习的机会,有工作的机会,可还是有很多人变成了社会的寄生虫,家庭的寄生虫,啃老,骗取社会补助金,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占用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机会,又是多么的可恶。

我特意上网查了寄生虫的定义,百度百科给我的答案是:“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活关系称寄生。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损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例如,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寄生虫等永久或长期或暂时地寄生于植物、动物和人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这类过寄生生活的生物统称为寄生物;而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如果我们的社会群体中过多的存在“寄生虫”,那么社会这个宿主迟早有一天会被拖垮,直至死亡,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一己之力,强大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让“寄生虫”彻底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