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硫率,石灰石(石灰)-石膏法的脱硫效率一般大于95%。。

(2)液气比。(L/G)

是指吸收塔内单位时间内吸收溶液的量(升)与烟气量(立方米)的比值(l/m3)。经验值:8-25

根据含硫量的不同,选取不同的值:

含硫量 <1.0% L/G=10-13

含硫量 1.0-3.0% L/G=13-20

含硫量 >3.0% L/G=20以上

(3)钙硫比。(Ca/S)

是指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参与反应的ca与s的摩尔数之比。它反映了吸收剂(石灰石浆液)的利用率。目前湿法的钙硫比通常在1.01-1.03之间。

(4)水滴直径。

吸收剂(石灰石浆液)经喷嘴喷出后呈水雾状,其水滴直径多在2.0-2.5mm之间。水滴的直径与吸收效率成反相关,但提高水滴细度必然要求提高喷嘴前压力从而增加能耗。

(5)吸收区高度。

一般指烟气入口管中心线到喷淋层中心线的距离。吸收区高度一方面决定了烟气与脱硫剂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接触反应区内水滴的停留时间。这两个时间均与脱硫效率有直接关系。

吸收区高度一般在5-15m之间。

(6)塔内烟气流速。

烟气在塔内的流速一般为2.5-3.8m/s(逆流式脱硫塔),目前许多公司都提高到3.7-4.0m/s,顺流塔可达4m/s。提高流速有利于提高脱硫率,因为一方面通过湍流过程可加强传质,另一方面在逆流塔上可将更多的水滴保持在悬浮状态(流化床效应)。其不利之处是烟气阻力损失会增加,从而使能耗增加。

(7)浆液PH值。

最佳PH值为5.8-6.2,有利于Ca2 的析出。

(8)浆液在池循环周期。

指浆液经喷淋系统循环一周的时间。等于:浆池容积/吸收塔循环泵排量,一般按4-5分钟设计。在液气比确定后可推算出浆池的设计容量。

(9)浆液在池停留时间。

是指与浆池等容量的浆液完全反应的时间。等于:浆池容积/石灰石浆液泵排量。一般在15-25小时之间,时间越长,石灰石利用率越高,石膏纯度越好。缺点是浆池要做大。

(10)吸收塔入口温度。

由锅炉来的原烟气温度在160℃左右。该温度越低对吸收越好,另外温度过高会损坏塔内的非金属设备和防腐层。

(11)烟囱排放温度。

经过脱硫后的烟气温度在48—52℃之间。

(12)新鲜脱硫剂浆液补充量。

由浆池内浆液的PH值来决定。当PH值过低时,增加补充量;PH值过高时,减少补充量。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的脱硫剂为石灰石,要求石灰石纯度不小于90%,若燃料为低硫煤时,石灰石细度应保证250目90%的过筛率。若燃料为高硫煤时,石灰石细度应保证325目90%的过筛率。

石灰-石膏法脱硫剂为生石灰,要求生石灰的纯度不小于85%。

(13)浆池内石膏的外排量。

(14)氧化风机的风量。

(15)氯离子的含量。

氯离子对提高提高脱硫效率有利,但对石膏的品质有影响。

零基础学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 石灰石石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