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空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重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距离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如今重拾,却是百感交集。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书,需要反反复复的去读,常读常新。初次读红楼梦,也不过是好奇,想知道这样一部著作到底讲了些什么。当时是在念高中,看到路边的小摊贩卖书,正好有一本红楼梦,盗版的,八块钱。其实那个时候,我依然认为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全部出自曹雪芹的手笔。直到我把整本书读完了,也并不觉得前后有什么不妥,也不知道红楼梦讲了些什么。只不过觉得措词新雅,绮丽,这倒让我十分欢喜,里面的诗句更是灵巧风流,所以时常拿出来记诵。其他的什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什么的我全然不知不晓,也不管什么兴衰什么悲剧。

红楼梦到底要告诉世人什么(红楼梦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是什么)(1)

那个年纪虽然也不小了,到底是愚钝。

现在的心境却也不是当时可以比拟。这次又在重新读红楼梦的时候,我跟一个同学说,不只是何种原因,现在读来感觉十分沉重,有一种郁结于胸,挥之不去。把里面的人物和所说的话仔细考量了去,真的是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是一种命或者运。且不说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瓜葛,记得第六回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个乡下的穷婆子因度日维艰,就找之前的远房亲戚接济,凤姐回王夫人的时候,王夫人说了一句“她来她好意思”。细细思量,何其无奈辛酸。若不是走投无路,谁又愿意开口求人?更何况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婆子。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的时候,更成了众位寻开心打趣的对象,脂砚斋先生评说“寓贫贱辈低首豪门,凌辱不计,诚可悲乎!”看,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现实,千言万语,不一而足。而宝玉初见黛玉时,听黛玉说没有玉,他摔自己的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也不择,还通灵不通灵。”高中老师讲这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平等自由等等。我想,生来就不平等,又去找谁要平等,唯一平等的是我们的心。

以上文字写于六年前,其实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得不像样子了。很多感受也不像以往的那样了。

红楼梦到底要告诉世人什么(红楼梦值得一读再读的原因是什么)(2)

红楼梦永远也不会被过度解读。就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每次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鲁迅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毛主席评红楼梦:没有读过五遍以上,不足以谈红楼。并且要把红楼梦当成历史来读,不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就讲不通。

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是不能没有红楼梦。文化届的大佬对于红楼梦尚有如此多的理解与角度,又怎么会被解读过度呢?

再说说我个人不同阶段读红楼梦的不同感受。

第一次读在上高一,是奔着故事去的,宝黛钗的三角虐恋。抛开其他的不说,红楼梦的故事就非常吸引人。

第二次读上大学,读出了一点无可奈何的感觉,不管怎么富丽堂皇,终究是要坍塌的,感觉到一种宿命,一种必然的趋势。不管是谁怎么解贾府于水火,最终的结果都一样,白茫茫世界真干净。

第三次读是毕业后工作时,这时候的读的角度又变了,开始关注各种小人物,命运不受自己掌控,任社会潮流的玩弄,何其无奈。我们是不是刘姥姥?是不是贾芸?是不是小红?红楼梦里的人物哪一个不是在社会中挣扎着的你和我?

第四次读是在创业的时候,大厦倾塌之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纵然有敏探春兴利除弊,也没有办法挽救贾府于水火,诚不悲乎?在当今社会,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多的是贾雨村,贾珍,贾赦之流。

以后的以后,我还会读第五遍第六变第七遍第八遍,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细节不同的语言来打动我,那么我还会认为红楼梦被解读过度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