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

蟋蟀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蟋蟀是自唐天宝以降的事,而蟋蟀进入中国诗歌的经典,则比蟋蟀可斗更为久远。在距今2500年前的《诗经·唐风》中,就有《蟋蟀》篇,其诗曰“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等,《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诗十九首》之七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之十二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蟋蟀因是秋虫,等它入室鸣叫,已是天凉岁暮时节,因此,在凄清的夜晚,对古人来说,听着蟋蟀的鸣叫,最易引起对时光飞逝的伤感。这基本上为蟋蟀入诗定下了调子。在此以后,唐杜甫的诗中感叹:“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宋姜夔的词中不止一次地沉吟:“乱蛩吟壁”“藓苔蛩切”“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

促织

唐-杜甫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3)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蟋蟀这一文学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作此诗时诗人宦游秦州,久别故乡和家人,世道离乱,在蟋蟀和鸣的夜晚,想念家乡孤单的妻子,情动于怀。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4)

离蛩

唐-白居易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5)

闻蛩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6)

夜坐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7)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注: 蟋蟀又名促织、蛩、蛐蛐等。其名最早见之于《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几句诗是说蟋蟀随气候的变化由田野渐渐进入村户,“暑则在野,寒则依人。”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8)

促织

唐-张乔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9)

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

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

注:诗作里的促织,正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由促织的境遇而联想到老百姓的遭遇,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0)

客思

唐-贾岛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1)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注: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早年为僧,名无本,后来俗。几次考进士都没有中。唐文宗时做过遂州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主簿等小官。他的诗,以清奇凄苦著名,大多是写自然景物和闲居情致。作诗刻苦求工,诗风清淡朴素。

诗人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仿佛那一声声促织的叫声,就像一根根尖针刺在因思乡而难以入眠的诗人的心上;同时,“尖尖似针”’四字都是齿间音,更使人读来如同针刺一般,感受真切。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2)

蟋蟀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3)

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

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

虽不妨调瑟,多堪伴诵经。

谁人向秋夕,为尔欲忘形。

注: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齐己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诗风古雅,格调清和,为唐末著名诗僧,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五律《登祝融峰》,王夫之评为“南岳诸作,此空其群”。与贯休、皎然、尚颜等齐名,其传世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又与郑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当时名士结为方外诗友,时相唱和。尝以《早梅》诗谒郑谷,谷改其“昨夜数枝开”为“昨夜一枝开”,遂拜谷为“一字师”。时人以其诗作高产且多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4)

宿石门山居

唐-雍陶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5)

窗灯欲灭夜愁生,萤火飞来促织鸣。

宿客几回眠又起,一溪秋水枕边声。

注:雍陶(805-?)。字国钧 ,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852),授国子毛诗博士。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世称雍简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峡,越秦岭,在江南、塞北许多地方游历过 ,写过不少纪游诗。后辞官闲居, 养疴傲世。不知所终。

工诗。与王建、贾岛、姚合、章孝标等交往唱合。

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寄赠之作,擅长律 诗和七绝。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三十一首 ,编为一卷。 《全唐文》录存其文二篇。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6)

品令

宋-曹组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7)

乍寂寞。帘栊静,夜久寒生罗幕。

窗儿外、有个梧桐树,早一叶、两叶落。

独倚屏山欲寐,月转惊飞乌鹊。

促织儿、声响虽不大,敢教贤、睡不著。

注:曹组,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元宠。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官睿思殿应制,因占对才敏,深得宋徽宗宠幸,奉诏作《艮岳百咏》诗。约于徽宗末年去世。存词36首。曹组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曾传唱一时,浅薄无聊者纷纷仿效。但在南宋初却受到有识者的批评,甚至鄙弃。一些词描写其羁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颇为深远,无论手法、情韵,都与柳永词有继承关系。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8)

秋夜闻蛩和壁间韵

宋-史慥之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19)

蛩音唧唧最关情,无限秋光映画屏。

银烛高烧更漏永,不堪听处总成吟。

注:蛩乃蟋蟀,每届深秋,先感寒意,乃长鸣不已。其声清悠嘹亮,时断时续,乐者闻之,自觉恬适清幽。悲者如德月,唯于其中听到凄凉和悲哀。正是这样的深秋之夜,正是茕茕孑立、孤独无依之时,闻此蛩鸣,几欲断肠。诗人将这种不堪的感受化为诗句,诗写得很清雅,很秀美,其情调依然沉重哀伤。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0)

齐天乐·蟋蟀

宋-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1)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这是一首以歌咏蟋蟀而著名的词篇。词中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诗人、思妇、客子、被幽囚的皇帝和捉蟋蟀的儿童等等,巧妙地组织到这一字数有限的篇幅中来,层次鲜明地展示出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其中,不仅有自伤身世的喟叹,而且还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观实。“离宫吊月”等句所寄寓的家国兴亡之叹是比较明显的。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2)

满庭芳(促织儿)

宋-张鎡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3)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4)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蟋蟀的古诗及翻译(古诗词中那只蟋蟀)(25)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好诗词qq274158273,欢迎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