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厚植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新洲区收获白云蓝天)(1)

【生态数读】

对比2013年,新洲区2021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91.2%,上升6.9%;优良天数332天,增加27天; PM1062微克/立方米,下降1.6%。

完成11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作,率先实现街镇建成区范围内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累计建成村湾污水处理设施600余个,整治村湾400余个。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镇7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86个;市级生态街镇12个、市级生态村255个。

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涨渡湖湿地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植物511种,濒危(EN)植物1种,易危(VU)植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浮游植物201种,浮游动物88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53种。

逐绿前行厚植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新洲区收获白云蓝天)(2)

涨渡湖畔白翼舞。 邹幼勤 摄

精准治污,助力长江大保护

全区“十二湖”考核点位消除劣Ⅴ类水质,涨渡湖水质持续改善,达到Ⅳ类水体。9个水源地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与十年前相比,全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持续改善。

长江十年禁渔行动,新洲区大手笔“退渔还湖”,4274.8亩鱼池还给了湖泊。

其中,原本“网格化”的三宝湖,拆除91条鱼池塘埂,腾退2071.07亩鱼池水面,腾退还补湖泊蓝线面积49.76亩,水系连通、水质提升。

湖泊全面实施水产生态养殖。全区湖泊实施“人放天养”模式,严禁投粪、投肥、投饵水产养殖。种植沉水、挺水、岸生水生植物,以渔控水、以渔控草、以渔控藻,逐步恢复水岸湿地生态系统,改善湖泊水质。

曲背湖、鄢家湖实施清淤,水质由劣Ⅴ类分别提升至Ⅳ类和Ⅴ类,并持续稳定。陶家大湖、七湖、涨渡湖“三湖连河通江”工程已完工,柴泊湖、鄢家湖截污控源工程有序推进。

目前,新洲“一江三河两库”考核断面水质全部优于Ⅲ类,稳定达标。

通过“一口一策,精准治污”,新洲完成46条河流、12个湖泊的排口溯源,整治33个湖泊排口,目前正在制定河流排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长江新洲段已完成90个入河排口的溯源,已整治75个,完成率83.3%,提前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放眼全流域保护,寻找治水良方。新洲区跨区域协同团风县有关部门,开展道观河及倒水河冯集以上水域的污染管控。

为助力长江大保护,新洲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改搬转”14家沿江化工企业,整治关停“散乱污”企业126家。

其中,重点企业中东磷业全面拆除,拆除面积达54434平方米。这是该区规模最大、处理程序最为繁复的一个“关改搬转”项目。

为此,新洲区生态环境部门事前编制污染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事中现场驻点监督指导拆除工作,处置危废、废水、废渣、实施扬尘管控,事后积极开展土壤调查,整个“关改搬转”工作中,未发生环境应急事件、环境污染事故和群众投诉。

新洲区重拳出击,拆除了长期占用长江岸线的3家船厂,腾退滩地100余亩、腾出岸线300余米。附近居民表示,江面开阔了,岸线清爽了。

逐绿前行厚植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新洲区收获白云蓝天)(3)

农民新居。袁帅 摄

发展循环经济,助推无废城市建设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十年来,新洲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担起低碳时代的绿色使命,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立足电子废弃物和报废汽车循环处理,建设格林美武汉产业基地,以新洲为基础,辐射华中地区,形成年处理电子废弃物达57.464万吨、报废机动车48万吨能力,开启了“城市矿山”的绿色革命。

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循环产业园,利用现有工业固废,通过北新建材石膏板、亚东水泥、华升阳气块砖等项目,辖区内的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固废全部予以消纳。

针对餐厨垃圾、污水污泥,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2个、污水污泥处理厂1个;并通过阳逻电厂、亚东水泥协同处置污水厂污泥,形成年处理餐厨垃圾68718.47吨、年处理污水污泥55980.6吨能力。

完成畜禽退养3177户,整治提标改造453家。开展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处理厂7个、畜禽粪污发电厂2个,初步实现了畜禽粪污零排放。

建成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4个,基本满足全区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收获白云蓝天,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十年来,新洲区多措并举、精准治污,收获一片蓝天白云。

斩“黑龙”:拆除69台燃煤锅炉,完成87台在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全区燃煤锅炉去煤“清零”;完成建材、水泥企业实施窑炉排放提标升级改造。

除“灰霾”:区内工业涂装企业、大型油库及产生挥发性有机物(VOC)企业均配套收集处理装置,其中,一冶钢构、阳逻武船、中交二航等重点钢结构企业安装了更为高端的VOC处理设施。

治“冒烟”:充分利用覆盖全区的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监控系统,发现一起火点或黑斑,15分钟快速反应,1小时内相关人员现场处置;结合日常巡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通过这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防治机制,从源头根治秸秆“冒烟”。

快“反应”:全区已建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5个,形成全覆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全面监控相应街镇辖区的空气质量异动,确保空气质量“保良争优”。

此外,全域禁鞭、禁塑,让新洲区更加“静”“净”“景”,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探索GEP绩效考核体系,推动全域绿色发展

铁肩担使命,创新工作机制,争做生态环境守护人,从生态环境建设中收获“绿色生态价值”,新洲环保人继续向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奋进,为推动新洲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新”绿。

2014年6月开始,新洲区在全国区县中率先试行“生态环境重要指标考核”,并尝试以街镇为单位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通过量化打分,与干部任免挂钩,极大助推当地生态环保工作。通过GEP考核,新洲区明确提出“绿色崛起”发展目标,构建“一带三轴、一绿心一屏障”生态大格局,促进“绿水青山”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尤其是2016年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围绕生态创建这一核心,环保工作全面铺开。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新洲开展了湖泊治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厂扩容等工作。

2019年,与相邻的团风县协作,率先探索道观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首开先河,成为武汉都市圈生态环保领域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

新洲区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将军山森林公园成功获批武汉市第一批“碳中和林”;格林美园区近零碳示范区已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审核,周铺社区近零碳示范区列入市级第一轮创建试点开展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阳逻之心”城市典范,100公顷蓝玉项链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地标。问津新城、航天产业园全部按海绵城市要求建设;紫薇都市田园综合体成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旧街花朝节吸引着邻近6省群众赶集观光;创建4A、3A级景区4家,年旅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举办“2021武汉乡村旅游节”。

这些举措,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GEP与GDP的协同增长。

2022年4月,新洲完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也是对近10年环保工作成果的肯定。

目前,新洲顺势而上,着力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开展国家、省级、市级、乡镇、村级五个层级的生态示范创建,促进了一批重难点工作的推进,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新洲区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牢记使命勇担当,环保铁军负重前行

10年环保风雨路,是多少英雄青春与汗水的付出。在这背后,有一支环保铁军在默默负重前行。

新洲区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深化“放改服”,简化项目环评程序,规范环评文件技术评估,将审批时限由法定时限30日压缩至12个工作日,试行告知承诺制当日审批,切实改善服务营商环境。

全区3000多个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管理,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同时,科技赋能,全区31家重点涉水涉气企业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它们的排污情况,实时传输至在线监控管理平台,生态执法人员“时刻线上盯”,平常则尽量“无事不登门”。

全区被纳入政务正面清单的19家企业因此受益,更多精力可以用在生产经营上。

监管方式的转变又反过来考验生态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他们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企业的弄虚作假、非法排污快速发现、严厉处罚。

“我们愿意一直饮用‘纯净水’”

“这是我们‘吃水’的地方。”10月3日,站在道观河水库的坝上,当地居民刘义指着清澈的水面说,“听说,政府通过向上游进行生态补偿,相当于是花钱买到了‘纯净水’。政府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希望这样干净的水质一直保持,我们愿意一直吃上这样的‘纯净水’!”

新洲区与团风县两地深度合作,联防共治,严厉打击跨界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饮用水水源地长效保护机制,使得道观河水库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质一直保持在武汉少见的Ⅱ类水体,也有助于“唤醒”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居民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绿色收益”。

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新洲区分局 长江日报生态传播中心

撰文:靖源泉 施志红 朱方 蔡启兵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