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2年,距离佛罗伦萨以西十七英里的芬奇小镇上,当地的一位垂暮的公证员在他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下面留了这么一段文字:,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达芬奇有什么神奇之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达芬奇有什么神奇之处(这些达芬奇秘密)

达芬奇有什么神奇之处

​公元1452年,距离佛罗伦萨以西十七英里的芬奇小镇上,当地的一位垂暮的公证员在他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下面留了这么一段文字:

“1452年,我的孙子,我儿塞尔·皮耶罗的儿子,于4月15日,星期六,晚间第三个小时(大约晚上十点)出生,他名叫列奥纳多。”

这个孩子就是我们口中的达·芬奇,其实对于达·芬奇这个简称,一直是个误会,他的名字是列奥纳多,而达·芬奇的意思是“来自芬奇这个小镇”。

今天,小巴要为大家推荐的同读好书就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这本人物传记摈弃了之前以达·芬奇的杰作为起点的惯例,通过深入研究他存世的7200多页笔记,解读达·芬奇艺术作品以及其科学设想背后的故事,同时厘清了很多围绕在达·芬奇光环中的误解。

比如很多人认为达·芬奇是最早的飞行器、机器人的发明者,但实际上他的很多设计只是为了实现他热爱的舞台表演;而他在解剖学、水力学、建筑学领域的认知领先那个时代数百年,其成就不亚于《蒙娜丽莎》在绘画上的地位。

这本书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专写“天才人物传记”,《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乔布斯传》都出自他手。而这本《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作者更是花了接近600页的篇幅,用大量的细节呈现了达·芬奇的内心和生活世界,今天我们就从他的笔记来看几个未解之谜。

达·芬奇在《救世主》中出现了失误?

2011年,一幅新发现的达·芬奇的作品震惊了艺术界,这幅真迹被称为《救世主》。

与其他《救世主》题材的作品不同,达·芬奇带给观看者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情感互动体验,类似于《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独特的晕染画法——尤其是嘴唇,制造了一种心理上的神秘感。

但是,这幅画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反常之处:耶稣手中透亮的水晶球在光学原理上出现了矛盾。

一方面,这个水晶球里面有一些小气泡,他准确捕捉到了这些气泡的闪光,此外,他还娴熟地描绘了另一个光学细节:被水晶球压着的耶稣手掌,看起来更平滑,也更明亮,跟现实中的情况一样,这些细节说明列奥纳多试图让画面更科学。

但另一方面,我们透过水晶球看到的基督的袍子的褶皱却并没有发生放大、反转、颠倒的现象,这不符合光学原理,因为只要物体没有直接和水晶球接触,通过水晶球的光是会发生折射,像也会出现扭曲、颠倒的现象(如下图)。

达·芬奇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一种可能是他没有注意到或推测出实心球体中的折射现象,但当时他正在研究光学,对光的反射和折射更是痴迷,在许多页笔记中都有光线反射的图示。所以作者艾萨克森怀疑,是因为达·芬奇觉得那样会分散注意力或者是他想为基督和他的水晶球赋予一种神奇的特性。

但目前仍没有一个官方的解释。

《维特鲁威人》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维特鲁威是公元前80年的建筑师,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建筑专著,也是古典时期唯一幸存下来的建筑典籍,现被称为《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对达·芬奇的吸引力在于,他将人体微观世界与地球宏观世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可以成为一个小世界,整个世界的完美都体现在人的身上。并且他还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体型优美的人体”的比例特征。并将之运用到建筑中。

达·芬奇从中得到启发,因此开始了解剖学研究,验证维特鲁威的描述。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维特鲁威所尊奉的信念——人体比例与设计优良的庙宇,甚至与宏观世界之间具有可比性——成了达·芬奇世界观的核心。

达·芬奇画《维特鲁威人》的时候是三十八岁,和画中的人物年纪相仿,同时代的人在描述列奥纳多的外貌时,都强调了他有“美丽的卷发”和“匀称的比例”。《维特鲁威人》与很多被认为是达·芬奇肖像的作品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这也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但达·芬奇曾经警告画家不要落入“每个画家都在画自己”的陷阱中,而在他计划写作的绘画专著中,有一节名为“论人物与创作者的相似性”,却接受了这样做很自然的观点。这又让这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托比·莱斯特曾写过一本关于这个手稿的书,据他所说,“在这幅理想化的自画像中,列奥纳多褪去一切,回归本质,丈量自身”。

维特鲁威人的目光就像一个人在凝视镜子里的自己,事实上可能的确如此。

手指的指向暗示了什么?

从1506年到1516年,达·芬奇完成了三幅作品,两幅《施洗者圣约翰》(其中一幅被改绘成了酒神巴克斯),一幅《天使报喜》(现已遗失),这三幅画及相关的草图中都有一位相貌甜美、雌雄同体的男子,用一根手指指示着方向,正如肯尼斯·克拉克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列奥纳多来说,神秘是一抹阴影、一个微笑和一根指向黑暗的手指”,手指的方向暗示着什么呢?

这三幅画中,手指都指向一个反常的方向:

《天使报喜》中,天使在报告来自上天的消息时,并没有朝向玛丽亚说话和做手势,而是反冲我们。同样的,在两幅圣约翰的画像中,圣约翰亲切地看着我们,手指却指着救赎的方向。

几个世纪以来,有人认为达·芬奇破坏了这些作品的精神实质,不过这也许是一种故意的离经叛道,亵渎了福音中激昂的禁欲主义。

但艾萨克森认为,达·芬奇并不是在亵渎神明或者宣扬异教,相反,这种描绘方式将精神和感官联系在一起,通过强调灵性与肉体并非二元对立,诠释他所理解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在达·芬奇的最后十年中,他被这个手势迷住了,认为这能够为他指明道路,寻找永恒的奥秘,对于这些奥秘,他的科学和艺术尚未给出答案,也无法给出答案。

结尾的话

在达·芬奇的笔记中,有这样一则奇特的谜语:“似人巨像,汝愈近之,其形愈小。”

谜底是:“灯下之影。”

这个道理似乎也适用于他自己,透过他的笔记和绘画,我们得以窥见到达·芬奇的狂热、躁动不安,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有时还像个异教徒,这些标签反而会让我们觉得更亲切,他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这是创造力的经久秘方,他身上的秘密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停下质疑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