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1)

图片来自网络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首次会晤,史称“德黑兰会议”。

这次被后世称为创造了战后和平的会议上,英美苏三国领导人及其率领的庞大团队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进行了一系列地讨论、争论、分赃和妥协,虽然达成了对日作战和对德作战这两个重要的议题,但也对战后的德国、波兰等国家进行了势力划分,极大地损害了这几个国家的利益。

为了使读者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本文就德黑兰会议中几个重要问题展开阐述。

一、三方会晤是由谁提出来的

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领衔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表示要全力对抗德、意、日法西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之后,为了在共同作战问题上协调一致,1943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与斯大林举行双边会晤。

8月7日,丘吉尔也致函斯大林,表达了想要和斯大林举行双边会晤的想法。

要注意的是,在1943年7~8月间,英美两国所表达的都是要与斯大林进行双边会晤的想法,但都没有提出要举行三方会晤。

对于罗斯福和丘吉尔要举行会晤的想法,斯大林表示同意,但斯大林同时提出,既然要进行会晤,那进行三方会晤则更为合适,并提出了会晤的地点,即苏联境内的阿斯特拉罕或阿尔汉格尔斯克。

在关于双边会晤还是三方会晤这个问题上,斯大林的政治智慧要超过罗斯福和丘吉尔。斯大林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对德作战,苏联和英国是厮杀在第一线的;对日作战,英美是厮杀在第一线的,苏联虽然还未对日宣战,但那也是早晚的事,与其三方之间在利益问题上遮遮掩掩,还不如开诚布公,尽早把权责利明确下来,以利于更好的协调作战。

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2)

图片来自网络

二、会议地点为什么选择在伊朗德黑兰

斯大林提出举行三方会晤,罗斯福和丘吉尔表示了同意,但是对于会晤地点的选择上,三方的观点却不一致。英美两方此时正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进行“四分仪”会议,出于就近的原则,罗斯福和丘吉尔提出,此次会议在阿拉斯加举行比较合适。

而斯大林则提出反对,他认为此时苏军正处于与德军作战的紧要关头,自己离开国家到遥远的阿拉斯加参加会议,不利于指挥作战。

见斯大林不同意,罗斯福又提出在北非召开会议。对此,斯大林表示反对,同时提出,会议地点设在三方都设有代表处的伊朗,如德黑兰最为合适。

对于斯大林的提议,丘吉尔表示同意,可罗斯福却表示反对。理由是:

会议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对日和对德作战问题,把会议地点设在一个与会议议题毫无关联的伊朗,象征意义不明显。

最后,罗斯福还是建议,把会场设置在北非的开罗最为合适。对此,斯大林仍然表示反对,理由是把会场设在德黑兰,方便自己指挥与德军作战,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地点,他只能是派出自己的代表参加会议,本人不能亲赴会场。

见到斯大林的态度如此强硬,罗斯福只能妥协,同意了斯大林把会场设在德黑兰的提议。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在会议地点的选择问题上如此强硬呢?

其一、伊朗虽然在二战时保持中立,但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已经被苏联和英国把持,美国此时在伊朗的实力较弱,还不具备与苏联和英国抗衡的力量。

斯大林把地点选择在德黑兰,就是要向世人宣布,伊朗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德黑兰开会属于主场。如果英美两国同意,那就意味着默认了自己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如果想要夺取自己在伊朗的势力范围,那就需要在其他地方给我更多的利益进行置换。

由此可见,斯大林在会议还未开始就已经在为苏联的利益问题而谋篇布局了。

丘吉尔之所以不反对,是因为他在伊朗有着和斯大林同样的利益诉求。而罗斯福则不同,因为此时美国在伊朗的实力较弱,他不想过早承认苏联在伊朗的利益,毕竟,德国和日本还在继续顽抗,战争也不是短时期能够结束的,过早的答应斯大林的要求,容易使斯大林认为美国是在有求于苏联,这对即将举行的会议尤为不利。

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3)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斯大林反对在阿拉斯加等地召开会议确实有着路途过于遥远,而且还都是苏联当时无法控制的区域,无论是对自己指挥作战还是自身安全问题都没有保障的考量在内,但最重要的是,斯大林是想要维护苏联在英美两国面前的外交体面,凭什么我要远赴万里去参加会议?

如果说,罗斯福提议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吃紧的时候,斯大林还真有可能会屈尊纡贵赴阿拉斯加赴会。可是,随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苏俄战场的形势逆转,苏联已经由急需美国援助变成了对德战争胜负起决定性、关键性因素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哪里会同意赴阿拉斯加参加会议?

其三、斯大林不同意赴开罗参加会议是因为害怕引起日本的担忧,进而出兵攻击苏联远东地区。

罗斯福在邀请斯大林参会的同时,也邀请了蒋介石参会。

本来,按照罗斯福的设计,是想要举行一次四方会议,一揽子解决战后问题,中国作为抵抗日本最为坚决、付出牺牲最大的国家,完全有资格参与对日本的战后清算问题。

可是,苏联因为在1941年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这种时候在开罗与蒋介石见面,会给日本传递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那就是苏联有可能会撕毁《苏日中立条约》。如果日本真的这么认为,那在战略上就对苏联大为不妙起来。

苏军虽然在苏德战场上有了转机,但远未达到彻底击溃德国的程度,如果此时日本向远东地区出兵,与德国东西配合,那么,苏军兵力势必捉襟见肘,无法应付。试想,若不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最紧要的关头从远东抽调了5个坦克师、11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机械步兵师等约25万兵力,那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是否能战胜德军还是个未知数。

如果此时就与日本撕破脸或者被日本认为苏联有撕毁协议的想法,那日本很有可能一改其南下战略,进而北进,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那苏联就会面临两线作战,犯了兵家大忌。

鉴于此,斯大林坚持不与蒋介石会面是有着深层次考量,跟斯大林个人不喜欢蒋介石,不想与蒋介石见面无关。他们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决计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影响国事的。

因此,在确定会议地点的问题上,斯大林又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4)

图片来自网络

三、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问题

早在德黑兰会议之前,英美两国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召开了“四分仪”会议,会议的目的就是如何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对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美国和苏联是最为积极的。

苏联是希望英美两国,尤其是美国人在西线进攻德国本土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美国人则是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至于英国人,先是不赞成,因为他想祸水东引,把德军的压力转嫁到苏联头上。可是,随着英军在北非和东南亚的失利,他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依靠殖民地国家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与德国抗衡的本钱也随着日本侵占东南亚之后几乎丧失殆尽。因此,在1941年强烈反对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到了1943年,丘吉尔终于认清了事实,对开辟第二战场也表示同意。

可是,这个第二战场究竟开辟在哪里合适呢?

首先,丘吉尔发表意见,他认为,鉴于意大利战力软弱,而且内部有投降的倾向,所以,在地中海登陆巴尔干半岛,进而解放意大利是最合适的战略。

斯大林则表示反对,他认为如果想要开辟第二战场,那就需要直捣德国腹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而登陆巴尔干半岛,即使解放了意大利,对二战整体格局改变不大,毕竟谁都知道,二战中的意军就是来搞笑的。而且从意大利方向向德国进军,沿途虽然有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很多德国的仆从国,但这些国家的战力平平,即使全部消灭,对德国的实力损害也不大,反而会旷日持久,耽误进攻德国的时间。

而如果从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则可以联合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与内地抵抗运动委员会解放法国,进而直捣德国腹心之地,从战略上讲,这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其实,丘吉尔之所以提出要从巴尔干半岛进兵,并不是他不懂得兵法,而是有其考量在内。因为如果在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进攻德国,英美两国的主力都西欧,对于中欧的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根本无力顾及,而苏联在反攻之时,就会把这三个国家纳入囊中,这是丘吉尔决计不想看到的结局。

斯大林洞悉了丘吉尔的想法,所以才反对丘吉尔提出的“地中海战略”。

见斯大林反对自己的方案,丘吉尔再次提出,要采取两路并进的计划,可却遭到了罗斯福的反对。

对于丘吉尔的想法,罗斯福也很清楚,也认为丘吉尔的担心不无道理。可是罗斯福却更清楚,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德国,在这个大原则之下,才能够谈到如何分配战后利益问题。

从战略上讲,从英吉利海峡发起的“霸王”行动无疑是最为合理的选择。如果按照丘吉尔两路并进的想法,盟军在两路投入的兵力都不足以对德军形成绝对性的优势,反而容易被德军各个击破。

鉴于此,罗斯福这一次站在了斯大林一边。因此,在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问题上,斯大林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5)

图片来自网络

四、划分德国的问题

既然已经确定了联合对德作战的问题,那么,在战后如何划分德国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

罗斯福提出,要把德国一分为五。

但要注意的是,这一分为五不包括德国重工业的鲁尔区和萨尔区,它们应该由“国际”共管,剩余土地成立五个自治州。

英国则认为,把德国分割为五块太多,因此,丘吉尔提出了二分法,即把德国的东南部分割出去与其他国家建立联邦国家。

那么,德国东南部国家有哪几个呢?

一个是波兰,另一个是捷克,尤其是捷克,其苏台德地区是捷克讲德语居民的主要居住区。英国人提出这种方案从实质上讲,就是不想把德国东南部交给苏联占领。至于剩余的德国部分究竟该如何分割,英国人没有说。

对于罗斯福和丘吉尔代表英美两国提出的分割德国的方案,斯大林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他认为,分割德国是在根本上彻底摧毁了德国,这不是根本目的。

那么,斯大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

斯大林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德国彻底摧毁普鲁士军国主义。斯大林认为,德国之所以会出现军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战德国战败后,英法等国对德国的压迫太重,使德国对两国产生了极大地恶感,进而为军国主义在德国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如果德国战败后,盟国仍然采用一战后对付德国的办法,那对于日后的世界和平事业带来很大隐患。因此,在如何瓜分德国问题上,斯大林表现得很谨慎。也由此,在德黑兰会议上,三国并没有在分割德国问题上达成共识。

一直到了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才最终确定了战后瓜分德国的问题,即把德国一分为四,把战后的法国也拉进来了分了一杯羹。苏联分得了大约40%的领土,虽然在整体上仍然少于英美法,但要从单个国家获得的利益来衡量,苏联无疑是获利最大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又一次战胜了罗斯福和丘吉尔。

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6)

图片来自网络

五、波兰问题

相对于分割德国,斯大林最为在意的其实还是波兰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和丘吉尔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斯大林认为,应该按照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之时波兰和苏联的分界线来划分势力范围。

而罗斯福则认为,苏联和德国于1939年进攻波兰之前的国境线不可动摇,即要保证波兰的领土完整,把苏联在1939年占据的波兰领土还给波兰。

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而此时苏军已经开始越过1939年后的苏波国境线向西开进。丘吉尔认识到,如果不在这个问题上尽早达成共识,那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波兰西部也会落入苏联之手。到那时,一个完整的波兰全部落入苏联之手,即使想要谈判,恐怕苏联也不会交出所占据的领土。因此,丘吉尔建议,可以把波兰西部边境向西延伸,即进入德国东南部,把德国东南部的部分领土纳入到波兰领土。这样一来,波兰虽然在东部损失了领土,但是可以在德国得到补偿。

对于丘吉尔的提议,斯大林表示赞赏。但斯大林也知道,以丘吉尔那无利不起早的个性是不会无缘无故支持自己的。果然,在随后的议题中,丘吉尔提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斯大林自然也表示支持。

由此一来,罗斯福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罗斯福倒不是对波兰有多好,而是有着自己的苦衷。因为美国有大约700万波兰裔,他们手中都掌握着选票,如果罗斯福同意波兰让苏联占据的消息传回国内,那可以预见的是,这700万张选票恐怕非罗斯福所代表的的民主党所有。为此,罗斯福见丘吉尔和斯大林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也只得表示赞同,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在美国下次大选之前,这个消息决计不能透漏。

在波兰问题上,斯大林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在德黑兰会议的准备期和会议期间,斯大林虽然在三巨头中整体上处于弱势,但总能够在局部占优,始终保持二比一的多数,也笑到了最后。

如三方会晤:斯大林提出,丘吉尔不反对,罗斯福虽然未表示反对,但却未能实现把蒋介石拉入会谈的目的。三人形成了二比一,斯大林占据上风。

会议地点:斯大林提出在德黑兰,丘吉尔同意,罗斯福虽然反对,但三人却形成了二比一,斯大林占据上风。

第二战场的开辟地点:斯大林和罗斯福二人观点一致,也是一次二比一。

分割德国的问题:虽然在会议上未达成共识,但从战后得到的实际利益上看,苏联的利益最大。

波兰问题:斯大林和丘吉尔站在一起,也是二比一。

在以上五个问题中,斯大林保持四胜一平的战绩,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最后,我们应该能够得出在德黑兰会议上,这三位巨头的政治智慧谁高谁低的判断了吧?

斯大林最霸气的一场比赛(德黑兰会议三巨头的战略智慧谁高谁低)(7)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