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需要想象中的真相。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

这句话,出是当年的“复旦十八驴”今天发的一条微博。这些天,他们再次陷入巨大的争议之中。

当年因为营救他们而坠崖牺牲的张宁海烈士,母亲年前摔伤了腿,父亲最近又住院手术,因为无人陪护,医院医护人员暖心地充当了临时亲属陪护。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2)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3)

看到这条新闻后,很多人很愤怒——当年你们承诺写信、寄物、轮流探望,让二老享受天伦之乐,但是老人生病住院需要照料,你们人呢?

“复旦十八驴”是谁?这要从多年前一次黄山雨夜营救说起。

2010年12月13日凌晨,由10名复旦在籍学生,4名复旦校友,4名校外人员组成的18人探险团,在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时被困。险境之中,冬雨不停,在夏天都需要大衣的深夜黄山,有队员出现失温征兆。

户外经验不足的他们决定寻求警方帮助。但山区信号弱,连短信都很难发出。两名队员除了尝试电话联系黄山110、上海110、紧急联系人外,还向包括部分家属在内的手机联系人群发了求援信息,短信内容是:“黄山,GPS30’07.696。118’11.694。救命,有18个人。”

复旦18名学子陷入险境,这样的报警电话顿时在上海和安徽,掀起了轩然大波。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批示要“全力搜救,确保安全”,黄山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立即赶赴搜救现场指挥,宣传部长、公安局长全部上山。

因为短信语焉不详,导致外界无法对18人的状况做出清晰判断,但“这是复旦学生啊”,只能是不计代价救援,不计条件,不计后果。于是,警察张宁海所在的救援队连夜进山,展开“生死大营救”。

在地势险要的山区,如不是特别紧急,夜晚是不能进山的,尤其是雨夜。按照国际上救援的原则,只要可能危及到救援者本身的生命安全,救援可以停下等待时机。但各级领导层层重视,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凌晨三点左右,学生们向天打亮的电筒光柱,被张宁海所在的小分队看到了。学生呆的地方很难实施救援,又是天黑路滑,危险重重。“即使在获救现场,也不乏反对意见。”但在各种因素的左右下,让学生尽快出山成了唯一的选项。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4)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5)

如果再能坚持几小时,等到天亮,张宁海应该就不会牺牲。

一行三十几人,走在路宽不到一米的山路上,旁边就是悬崖。

才走了几分钟,一个电筒突然被往上甩,张宁海滑入了30多米深的悬崖,半个身体浸没在水中,当时就没了气息。这个张家的独生子,生命永远定格于24岁。

这时是凌晨3时26分。

大家都懵了。救援队停顿一会后,要求继续下撤。但探险队领队坚决反对,于是所有人退回山谷,在雨中一直等到天明。这三个小时,众人心情复杂,没什么人说话。

13日上午10时,18名人安全出山。此后,黄山调集大批武警上山,7小时后,才将张宁海的遗体运下山。“二十多名黄山市武警支队的官兵迈着整齐的方步,将张宁海的遗体缓缓抬出山谷。”只有6名干警的黄山风景区温泉派出所,失去了他们最年轻的一位成员。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6)

至此为止,事件依旧停留在普通的社会新闻上。12月14日,安徽地方媒体率先以《18位驴友被困黄山获救 24岁搜救民警张宁海遇难》为题予以了报道,随后国内一些媒体进行了常规转载,12月16日之后,报道量开始下滑。

但当时刚兴起不久的微博以及一些记者的个人手记把事件转化到了另一个方向。

第一个接触探险团的上海电视台记者冷炜,在他的文章中如此描述:或许是他们现在开始明白生命的可贵,领队要求全体队员在饭前为张宁海默哀一分钟。现场一度动容,媒体记者并不多,除了我们只有黄山电视台,我们似乎隐约能感受到他们的悲痛,虽然私下聊天时,对方记者也多次表示对这批年轻人的愤慨和失望,但我们依然劝服对方,他们还年轻,或许他们只是不知该怎样面对。我私下嘱咐李彦君,如果待会有人吃不下饭,记得给我拍特写。可是结局是我们都失望了。大家照吃照喝,有人偷偷憋着笑,低声交谈。……下午他们派了部分代表,守候在了翡翠谷口,向运出来的遗体三鞠躬。有名女孩远远地跪在了一边。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7)

安徽电视台记者在微博上更直指复旦学生冷漠,被网友大量转发与评论。这位记者写道:“13日下午采访时,复旦学生冷漠的样子让我心寒。他们甚至连张宁海的追悼会都没参加,就匆匆回去了。……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们临行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

这位记者说,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

这些没有见诸传统媒体之上的内容,彻底给这些复旦学生贴上了冷漠无情的标签,更称他们是“复旦十八驴”。

加之后来爆出默哀时当事学生手插口袋的细节,以及复旦校园论坛上的“冷血”讨论,铺天盖地的压力让这些学生濒临崩溃。

一位获救学生在复旦BBS上写道,“领队和队员做了哀悼,先遗体鞠躬、默哀,愿意为他的家人做任何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某些道德帝还觉得不够?整个事件中,最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警察在找到队伍之后,要求立即下山,这是导致了张宁海警官坠崖最大的原因,而当时的情况完全不适合下撤,做这个决定的人才是最大的责任人。”

又有学生指责批评者“伪善”,“正常人在受到此等恐惧之后有理由无法进行正常思考,没有及时道谢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却被网上那群虚伪的人追打,用心险恶令人发指。”

12月17日,张宁海烈士的追悼大会在黄山市殡仪馆举行,复旦大学领导带领获救的2名学生和校友代表赶往黄山参加追悼会。殡仪馆里,两名获救学生代表与张宁海的父母抱头痛哭。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8)

同时,在上海复旦大学燕园也举行了追悼仪式,近千名复旦学生自发前来,用撞钟的方式为张宁海烈士默哀送行。追悼仪式在学生的诗朗诵中开始。这首由复旦学生专门为张宁海创作的诗,前一天晚上一直修改到11点钟。

钟声结束,16名学生代表在鞠躬后失声痛哭。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9)

据当时的报道,有的队员已经一个星期没去上班了,一直睡不好,充满内疚,接下来也已做好“无限期请假”的打算。“我们中确实有个别人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了不恰当的事情,但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错误,这两天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以实际行动向张宁海烈士的父母、向社会道歉。 ”

另一位队员说,“我快毕业了,虽然找的工作收入并不高,但我一定会努力工作,承担应尽的责任,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张宁海烈士父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

“张宁海走了,我们就是张爸爸张妈妈的孩子,是他们永远的家人,之后我们会像亲生孩子一样对他们有一个长期照顾。”

在黄山追悼会现场,探险队领队侯盼说:“你父母养老的事,就让我们18人来承担吧,今后逢年过节,我们都会来看望二老的!兄弟你放心走好!”

另一名复旦学生小唐在现场向公众表示:“网上的批评我们都接受,请大家给我们一点沉淀的时间。等到10年、20年、50年之后,请大家再关注我们,看看我们是否一直在承担责任。”

一名获救学生在一篇题为“愿安息”的日志中表示,“这一篇日志献给因我们牺牲的张宁海警官,不为其他,只为几天以来我们的沉默与自私、一错再错,没有迅速地公开表达敬意,却纠缠于事实报道的偏差,纠缠于他人对我们的指责。我的难过与后悔没有促使我站出来担当起生命的分量,却在想尽快恢复从前的生活状态。在舆论面前,想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尽快走出这一段阴影,却忘记了那位因我们的冲动和鲁莽而死去的警官。生命的价值当是无法衡量的,这是一个平凡的生命,和我们没什么不同,是父母看着长大的孩子,是和朋友风雨同舟的战士,也许也是某一段青春故事的主角……”

当年12月16日,18名被救的队员开通了名为“悼念张宁海烈士”的微博。

时间很快来到了2021年。

这十年多,18人有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

按照现在一些自媒体义愤填膺的说法,张宁海用生命营救出来的复旦高材生,竟是一群白眼狼。他们的判断依据是,张父住院竟然无人陪护。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其实,验证并不难。很遗憾,在有些自媒体上,我并没有看到这个求证过程。

在“悼念张宁海烈士”的微博上,记录了他们的这些年。我一页一页,一年一年翻过去。

2010年12月31日,他们来到了张宁海家。

2011年1月20日,他们来到张宁海生前派出所敬送锦旗。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0)

2011年2月7日,他们来到安徽太和县,张宁海家给“爸爸妈妈”拜年。

2011年3月29日,清明节前夕,他们第四次来到黄山,感受“黄山下的恩情冷暖”。几天后,清明节,他们陪着张宁海的爸妈来到烈士生前的派出所。“上次给你絮絮叨叨的话,你应该听厌烦了吧,这次大哥带酒过去,陪你痛快一杯。爸妈,我们都敬佩您的深明大义,儿子给您敬礼了!”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1)

张宁海逝世一周年那天,他们再次来到黄山,给烈士敬献了鲜花。“又萧萧寒意过黄山,年华已一周。以绵薄之意,寸心难表,无可分忧。哭皓首别黑发,悲恸无时休。纵谤满天下,自取其咎。常忆仓皇雨夜,涧深崖尽处,追悔难收。 叹伯仁故事,恨遇事优柔。现如今,痛定思痛,断决志,诺诺非良谋。长已矣,余生不卸,铭记心头。”

2012年的春节,张宁海的爸爸给侯盼发短信说:能有你们一群儿女的拜年短信,电话,我和妈妈很欣慰。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2)

两个月后,侯盼去了合肥看望了张父张母。“简单的散步,聊天,家常饭。这是天下让父母最安心的相见。”

这年清明,照例是到黄山看望。

三年、四年、五年……每一年都有相见、祭奠。雨天、雪天,他们从四处赶来。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3)

2019年的清明,复旦大学的老师也和他们一起来扫墓。

平时,他们会给“爸爸妈妈”寄礼品。路过新疆,不忘给“爸爸”买些杏子尝尝鲜。还有苹果、李子,好吃的东西,都不忘寄过去。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4)

怎样看待复旦十八驴事件(十年时间证明复旦十八驴)(15)

2020年12月12日,十年,他们再祭宁海,这次来了很多人。有的已经结婚生子了,这次还把孩子也带来。微博上说,“我们伤害过很多人,我们也在努力做成让自己喜欢的那个人。”

今年的清明,他们又来黄山,“感谢复旦的老师,陪我们这十一年。”

张爸这次生病,他们没有事先得知,反而也是从网上知道的。他们想,是不是上次张爸来上海安排住院治疗有什么不妥当之处占用了社会资源,惹得张爸不开心。

后来,他们问了张爸,才知道是他自己去的医院,连张妈都没告诉,因为张妈脚踝摔伤,不想让她分心。

这些点点滴滴看下来,我的感觉是,这些文字是他们铭刻和救赎的方式。

通过微博,我和他们取得了联系。

在私信中,他们向我展示了和张爸微信聊天的内容,但“不允许发表”。“写那些让老爸伤心的文的人,不太讲究。”

对方明确表示,我们不太相信媒体。当年曾有记者拿着18个人的名单逼访,有队员气不过,带着律师提着刀过去,记者报警,结果他蹲了48小时才获释。“当年就是太轻信了,被人断章取义的,黑的厉害。后来花了很久才让张爸认识到,我们不是网上说的那样。我们不再借用媒体说话。我们就做自己能做的,尽良心好了。”

他们说,我们都不需要被打扰。我们能陪他就成了,外面怎么说,这么老些年了,都习惯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经历死亡更能催熟少年。当年青涩懵懂甚至任性而为的大学生,这些年经历过什么,不在其中不知其味。

死亡可以很短,成长则需要很久。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时间总会给出答案。

十年如一日,我看到他们在认真地履行承诺,像古君子。

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份因悲剧而意外结成的缘,相信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青春”意外死亡时间》、新闻晚报《复旦获救学生领队称18人为张宁海父母养老、新华网《复旦被困黄山学生报警无回应 领导施压仓促救援》等)

作者边城,「码头青年」主编,一线城市主流媒体从业十余年,长期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讲真话说实话。关注「码头青年」,获取更多爆文,如“于幼军和我谈邓小平的遗产”、“黄土高原正在发生的惊天巨变”、“文在寅,韩国最好的总统是如何炼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