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这句老话吗?“磬锤峰上长人参,元宝穴上藏灵芝。”其实这句话,是老百姓说了几百年、说得走样了的话,最早的原话应该是这样说:“磬锤峰像棵人参,元宝山像棵灵芝。”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1)

如今的双塔山还有昔日像人参的影子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2)

灵芝。网搜图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3)

如今的元宝山还有像灵芝的影子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4)

大清皇帝康熙之所以把棒槌山叫磬锤峰,是因为他认为蛤蟆石像佛门中的磬、棒槌山像佛门中的追锤。

追锤是佛门法器,用于行人课业或法会时读诵引领,以维持法会活动的庄严有序。持磬者,要求本人衣着合体,举止从容,威仪有则,持磬合理,敲打时有节奏上的讲究,能妥当掌握敲打的频率,以便信众能跟上节奏,保持一致,庄严圆满。引磬一敲,法界肃静,恶趣渴仰,善生钦叹,此处功德亦非同小可。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5)

像磬的蛤蟆石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6)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7)

像追锤的棒槌峰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8)

追锤

1702年,即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以该峰状似佛教中敲击磬的锤子,将此山赐名为“磬锤峰”。为了观赏磬锤峰,康熙帝在避暑山庄西山上建造了一座“锤峰落照亭”,与磬锤峰遥遥相对。

人参,百草之王,是东北三宝中的第一宝。长白山为满清皇族龙兴之地,而在民间,承德一带在大清国大部分居住的是满族人。满族老一辈的人习惯把人参叫做“棒槌”,因为“棒槌”是人参的小名。

磬锤峰孤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那上面当时长着许多花草树木,很像人参的根须,自然造型很容易开启人的想象力,大家把这座山俗称为“棒槌峰”,最初的意思是像人参的山。

磬锤峰在几千年、几百年之前的样子,跟现在比,估计是略有差别的,它最先应该像一棵人参。满族人把“人参”叫“棒槌”的事情在当时是根植于内心,很自然的。只是随着岁月的雨雪风霜,磬锤峰虽然挺立了万世千年,不知不觉已经改变了容颜。

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在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老满族地区,有关人参的传说在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都有大量描写。它们经常被作为正义和善良的化身,有时是一个穿红兜肚、聪明伶俐的小男孩,有时是一个头簪红花、身着绿袄的美丽姑娘,有时又是一个童颜鹤发的慈祥老人,有时还是射出一缕豪光的北斗星。这些故事虽流传多年,却依然引人入胜,反映了人们对人参的了解、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9)

作家杨朔在《赤道雪》这篇文章里写道:“有一种树不长叶儿,满树是棒槌模样的玩意儿,齐崭崭地朝上竖着。”他这里不是描写人参,是在描写一种像人参的大树。

在《中国民间故事选 · 棒槌姑娘》的作品中,有这样的话:“再抬头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顶着一团火红的棒槌籽儿,一动不动的长在那里。"这里的"棒槌"是指玉米,东北人则称苞米,现在人还把玉米面做的饽饽叫棒子面,或者叫棒槌发面。但是说棒槌山像玉米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

在宝山寺旁边有题写着康熙锤峰落照诗的摩崖石刻一幅:“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想一想,汉语中的“棒槌”一词是傻、一根筋的意思,而在满语中,棒槌是灵芝的小名,康熙皇帝认为这座山峰的景色最优美,怎么会把它比喻为“棒槌”呢?故此,“磬锤峰”这个名称,在皇帝的心中就是能够感化人心的佛锤;“棒槌山”这个俗称,在满族百姓的心中必是“灵芝山”无疑。只是几百年过去了,满语几近消亡,汉化的满族百姓已经没有人知道罢了。

冬天山上有没有灵芝(流传百年的老话)(10)

石刻

你相信吗?这个关于棒槌山像磬锤,像灵芝,元宝山像元宝,像灵芝,都是遥远的古代的说法,今天挖掘出来供大家读后一乐。

有关蛤蟆石和磬锤峰的传说故事,大家已经听过很多版本,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