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收录在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需要掌握:21个汉字,16个词语。本文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10段写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1-14段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上学时,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15-17段写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负,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由此立下远大志向。

四年级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全解)(1)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3、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了解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肄业。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尝。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等职务。【文学成就】作品《祝你学习好》《外国人看中国》等被选入《少年百科丛书》;《八十年寻路记》曾被评为中学生最喜爱的读物二等奖;1994年12月荣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届“金作家金画家”奖。【主要作品】《余心言杂文选》《人生方程解》《做有经济头脑的人》《给小红的信》等。

掌握课文的写法

用倒叙的手法突出主题。

拓展知识内容

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曾任政府总理兼首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等职。他一生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创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成的。1910年秋至1913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不平凡的学习生活。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随着阅读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当其他同学未想过为什么要读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承身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陶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的一生打下了基础。

思维导图构思课文

四年级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全解)(2)

学会生字、生词

我会认:崛(jué)、范(fàn)、魏(wèi)、晰(xī)、效(xiào)、淮(huái)、惑(huò)、斥(chì)、惩(chéng)我会写:肃(sù)、振(zhèn)、胸(xiōng)、怀(huái)、赞(zàn)、凡(fán)、顾(gù)、训(xùn)、晰(xī)、效(xiào)、斥(chì)、默(mò)词语:严肃(yán sù)、清晰(qīng xī)、抱负(bào fù)、胸怀(xiōng huái)、赞叹(zàn tàn)、表情(biǎo qíng)、忘怀(wàng huái)、果真(guǒ zhēn)、非凡(fēi fán)、指望(zhǐ wang)、训斥(xùn chì)、体会(tǐ huì)、分量(fèn liàng)、响亮(xiǎng liàng)、左顾右盼(zuǒ gù yòu pàn)、默默(mò mò)

掌握课文全解内容

1、【1】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fènɡ)天东关模范(fàn)学校的魏(wèi)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的目的。2、【11】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huái)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这是伯父对周恩来的告诫,也为下文周恩来进入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华不振”的一幕,埋下了伏笔。3、【15】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句话写出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热闹非凡”,与当时旧中国萧条冷清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16】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chì)她。“原本""指望”写出了结果的出乎意料,没想到中国巡警会向外国人献媚,训斥欺压自己的同胞。周恩来亲眼目睹这一事,深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事实。5、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wèi)这个不幸的女人。反问句强调了人们的无奈与愤怒。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被中国巡警镇压,而围观的中国民众却敢怒不敢言。“紧握着拳头”写出了围观群众内心的愤怒。电子版资料获取步骤:1、私信给我们留言。2、通过[鲤鱼辅导]App获取最新内容。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如果您喜欢请点赞或者转发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