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吴星)随着全球范围内育龄期肥胖女性的增加,今年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加,妊娠合并高血糖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妊娠期高血糖导致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妊娠期高血糖与长期持续的母婴后遗症有关,所以远离“糖妈妈“对减少围生期母婴并发症和改良不良妊娠结局至关重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赵彩凤为大家分享妊娠期高血糖需要注意的问题,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妊娠高血糖症状怎么缓解的?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妊娠高血糖症状怎么缓解的(妊娠期高血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妊娠高血糖症状怎么缓解的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吴星)随着全球范围内育龄期肥胖女性的增加,今年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加,妊娠合并高血糖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妊娠期高血糖导致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妊娠期高血糖与长期持续的母婴后遗症有关,所以远离“糖妈妈“对减少围生期母婴并发症和改良不良妊娠结局至关重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赵彩凤为大家分享妊娠期高血糖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的话,对于孕妈妈和胎宝宝都是不利的。对于孕妈妈:如果在孕前就患有糖尿病或者是出现血糖高的症状,在孕期十分容易发生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的情况,其比例是增加四到八倍。由于血糖高可能会出现巨大儿、羊水过多的状况,巨大儿的出现会增加难产、顺转剖的比例增加。巨大儿合并羊水过多的出现会增加产后出血,甚至是休克,切除子宫,孕产妇死亡的风险。也容易出现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泌尿系统的感染,妊娠高血压以及胎盘早剥等。

对于宝宝: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超过孕周或者是生长发育小于现有的孕周的状况,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大于胎龄儿或者小于胎龄儿。还可能会出现宫内缺氧,增加生产过程的风险。如果孕妈妈处于一个高血糖的状态,胎宝宝就相当于在一个糖罐子里,等宝宝出生后没有了高血糖的供应,由于胰岛素分泌依旧是增高的,这时新生儿就容易发生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或者纠正会引起宝宝的脑损伤。

OGTT(糖耐量试验)为什么会在24周到28周做?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前未患糖尿病,怀孕后发现血糖过高的一种妊娠特发的一种并发症。由于妊娠中后期胎盘逐渐发育形成,产生某些激素,细胞因子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产生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增加,当一些孕妇不能代偿性的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时就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随着胎盘娩出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糖代谢就可以恢复正常,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中老年或再次怀孕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妊娠期血糖的目标值: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三餐前血糖在3.3~5.3mmol/L,餐后两小时的血糖高在4.4~6.7mmol/L;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空腹及餐前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5.6~8.6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孕妈妈要注意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才能更容易预防妊娠期的所有并发症。胎宝宝也不容易发生低血糖以及远期的各种各样的代谢疾病。

孕期高血糖产后会恢复正常吗?如果孕妈妈在孕期高血糖高,产后的5~10年内变成真正糖尿病的风险是明确增高的,所以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在产后一定要坚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比如保持合理的体重,继续健康饮食,保证规律的运动,坚持哺乳,产后六周复查糖耐量的水平,每年定期监测血糖,这些都是预防将来得糖尿病或者延缓得糖尿病的关键因素。

孕期血糖高怎样控制?有些孕妈妈不吃饿的慌,一吃血糖就升高,控制血糖刻不容缓。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

温馨提示:主食的选择特别关键,各种各样的谷物主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如杂粮饭、杂粮面、全麦面包,但是精米精面,过度加工的食品(粥、炒饭、油条)等这些主食是不建议的,当然,在选择主食时还要注意营养的均衡。采用3 3的吃饭方式,三顿正餐,三顿加餐,每顿餐的规律性要保证。有些孕妈妈早晨不起床,到12:00才吃第一顿饭,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建议大家在早上7:00~8:00吃早饭,中午12:00吃午饭,晚上6:00~7:00吃晚饭,同时在三顿饭中间需要有加餐,加餐可以使用牛奶、酸奶等含有蛋白质的食物,低糖负荷的主食或者是一些低糖的水果。另外每顿饭后要有合理而有效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注意监测血糖,包括自我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动态血糖仪监测等方法来了解血糖的变化。寻求医生的帮助,收集日常的饮食记录及血糖指标交给医生,医生会根据体重变化,胎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来判断血糖控制是否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胰岛素治疗或者其他的药物治疗,是否有其他合并症,在寻求医生帮助的基础上,还可以寻求营养师、健身教练、瑜伽老师的帮助,执行“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由于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相对是严格的,很多孕妈妈孕期血糖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症状,主要是通过抽血、做糖耐量的化验检查来诊断,所以各位孕妈妈不要忘记定时去医院做检查。此外,心情的调整也很重要,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心,对待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态度是淡定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