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

--勾摄生魂的使者

冥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勾魂吏,即民间唤作“无常”的。鲁迅先生幼时对之有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在《朝花夕拾·无常》上写道:“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

可见,无常是地狱中的小鬼卒,他们的职责是奉阎王之命,前往人世勾取那些即将寿终的人的魂魄,而人的魂魄一旦被勾到地狱,这个人也就死了,因此,无常对人来说是一种最让人害怕的鬼。但是,怕也无用,时日一到,无常必会准时到来,要不世上人的寿命总是百岁左右呢!

一、无常的原型

黑白无常和阎王爷,黑白无常的故事(1)

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与无常如此亲近稔熟,或许因为他是个地道的中国鬼,与印度佛教无缘吧。鲁迅先生说:“在印度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是有的,都在地狱里作主任。至于勾摄生魂的使者的这无常先生,却似乎于古无征,耳所习闻的只有什么'人生无常’之类的话。”

然而,要说无常鬼的名目确实与世无争,但要说及勾魂吓破胆死掉。如果你是胆大的人,见了他不必逃走,就跟他打手势、做鬼脸,他也跟你打手势、做鬼脸,这时你向他扔砖头或烂泥,他就会拿起挂在脖子上的金元宝、银元宝向你拍来。你不要停,一直把砖头、烂泥扔过去,直到白无常把脖子上的元宝扔光为止。白无常会因自己输光而逃掉,一面跑,一面唉声叹气,而你就可以大发横财了。这就是白无常高帽子上“一见生财”四个字的来历。这种做法,也正好应了俗话:“鬼也怕恶人磨。”

黑无常和白无常并称为无常二爷。四川丰都天子殿、城隍庙、无常殿里都有无常二爷,无常殿不仅有黑白无常,还有白无常的老婆无常婆。鬼城无常鬼的地位比其它地方高多了。

女无常

先看一则故事:

黑白无常和阎王爷,黑白无常的故事(2)

某县城有个富商,附近黄村有个叫蔡玩的小伙子做“阴差”充当勾魂的无常,曾去过富商家两回。

这位富商前后娶了七个太太,其中算五姨太最漂亮,然而也最恶毒,生活奢侈,性格乖戾。想起要吃什么好吃的,半夜也得给她做,刚吃一口,就嫌没味,立即扔掉。衣服做得不管多精致,她也能找出毛病来,然后叫喊着重做。为一点小事,她竟残忍地打死了两个丫环。她如此为非作歹,还能不损寿吗?所以年纪轻轻的就要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了。

这位五姨太阳寿已满,地府中便有书札下到县城隍处,上面排列着鬼役名字,有蔡玩和一个女无常,这个女无常是城东死去的一个姓唐的女人,勾魂的任务由他两个人去办天黑时,蔡玩和女无常来到富商家里。这个五姨太已自知不久于人世,正与丈夫和别的姨太太说着伤心话。蔡玩心肠软弱,就走到宅门外,对守候在那里的牛头鬼马面鬼说:“请稍缓一点。”不大一会儿,又有个姓陈的女无常,捆绑着一个老太婆到此,原来她从前是五姨太的老妈子,曾经怂恿五姨太杀死丫环。如今“铁锁郎当,手足皆梏”。这时候,只听梆声三响,牛头、马面说:“到时候了!”于是将铁索交给蔡玩。蔡玩来到房里,女无常曰:“闺阁人挤拥一室,你去不方便,我去上刑具,你在寝门外等着。”

半晌,哭声陡起,女无常已牵着五姨太出来。五姨太一眼见到老太婆,恶声骂道:“老淫妇,害了我!”。

蔡玩及女无常等人押解她们到了城隍庙缴票销差。往上解赴郡城隍,则另有母夜叉押送。至于最后是怎样发落五姨太、老太婆二人的,蔡玩就无法知道了……。

说到女无常,实际上这是参考了人间的狱吏制度而设置的。远在上古时代,中国大概就有了监狱,据说商朝西伯姬昌遭人谗毁,被纣王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在狱中姬昌闷得慌,研究伏羲发明的八卦,重演八卦而得六十四卦,再演为三百八十四爻,成为著名的周易,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最初监狱关的大约都是男犯人,以后慢慢有了女犯人越来越多,用男看守管理女犯人总有些不方便,因此后来就设置了女牢子、女看守,以及近代的女警察。既然看管女犯情理。

人需女牢子,那么去勾押女鬼魂最好也派女无常,好像更合适

所以,迷信中便有了女无常去勾女亡魂的说法。

无常是冥府低等的鬼吏,由于差事的便利,不像其他冥官鬼吏常住地府,而能时常到人间去走走,所以不免沾染一些人间官吏的陋习,吃请收礼、索贿受贿的非常多。

且说唐宪宗元和初年,长安城里有个恶少李和子,横行乡里。这一天,来了两个紫衣人将他叫到一边,告诉他是勾魂鬼,要将他带走。李和子惊惧,求他们喝一杯再走,二鬼答应。酒足饭饱之后,李和子求救。二鬼相顾:“我等受一醉之恩,须为作计。”于是商量了一下对他说:“君办钱四十万,为君假三年命也。”李和子急归,如期备酬焚之,见二鬼挈其钱而去。及三日,李和子死。原来,“鬼言三年,人间三日也”。

上述故事倒应了一句俗话:“有钱能买鬼推磨。”但无论如何也不该让李和子之流的恶少哪怕是多活一天!

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一篇《勾魂鬼》,记苏州一姓余者,去捉蟋蟀,归晚,城门已关,徘徊无计。忽见二青衣远来,对余道:“我家不远,何不宿我家?”余喜从之。二青衣拿来酒肉,一起吃喝。隐约听见病人呻吟,以及众人喧杂声。余问缘故,答曰:“邻家病人快不行了。”不一会儿,漏下五鼓,二人耳语曰:“事宜办矣。”出靴中文书一道,谓余日:“请呵气纸上。”余不解其故,笑而从之。呵毕,二青衣喜,以脚跨屋上而舞,长丈余,皆鸡爪也。余大惊,正欲问之,二人不见,壁外哭声大作。余方知所遇非人,是勾魂鬼也。

如此看来,勾魂的无常是以勾走人的生魂使其死亡而为乐事的,而且善用诡计骗活人为他们做事,也真是可恶在江南一带流传着一个毕三见白无常的故事。毕三本是富贵人家,后来家道中落了,父母一死,他只好去打短工。毕三从小好吃懒做惯了,什么手艺也不肯下功夫去学,家里供了个财神。

一天晚上,他干完活回村,路过坟地。走着走着,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白鬼:一丈多高的细长身子,头戴白色高帽,身穿白袍,腰束草绳,脚着麻鞋,八字眉,大蒜鼻,血红的舌头拖在胸前。

毕三吓得要死,鬼却摇着破扇笑着说:“今天你能碰到我算你走运!”毕三大着胆子问:“我见了你这个鬼,能走什么运?”鬼说道:“我是白无常,你不见我帽子'一见生财”四个字吗?”说完,白无常从地上随手拾起一块砖头,一掰成两半。递给毕三半块。毕三接过来认真一看,哇,真的是金砖!他刚要谢过无常,可白无常溜走了。他揣着金砖兴冲冲地往家走。刚到家门口,他又转身往坟地走--他要找回那半块金砖!

他在坟地转悠了多半夜,到底找到了那半块砖头,他高兴地拿出怀里的半块金砖,一合,正是。不料这一合,那块金砖又变成砖头了!毕三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蛟川附近的柴桥有个集市,距此七八里是陈家村。一日,邻村有范姓者去柴桥买货,回家时天色已黑。当他路过一片坟地时,忽然从坟中跳出一个白衣高帽之鬼,范姓者吓得将货担仍在一地,惊倒坐地。白色鬼过来挑起担子飞跑。范姓者老偷眼一看,觉得不对劲:“如是无常鬼,当索我命,何抢我货担?此必伪也!"

于是急起追之,自后搏之,白鬼倒地,视之,陈某也。适有陈姓族人至,请治以家法,遂将假鬼交族人。翌日,陈姓族人将假鬼系石沉于河。假鬼变成了真鬼!

更滑稽的是,传说在歹人假扮无常鬼吓人劫物反被真无常打死之事:山东掖县朱桥镇是有名的布匹集市,商贩们五鼓毕集,黎明而散。后途人相戒曰:“桥中有一大鬼,高丈余,白衣冠,披发执扇,眉目下垂,口鼻流血,世所谓无常鬼是也。”见者皆弃物奔逃,迟则惊毙。因而集市的时间改在了黎明。

有个叫王二的庄农,家有急需,不得已在后半夜背着布赶往集市。至桥左,远见大鬼昂然来,王二骇急灭灯,藏入林内,爬上树顶,大鬼走近,找不到王二,自语道:“明明见一人来,何忽不见?”语未竟,又一大鬼来,服色面目相同而行,前鬼忽悟道:“吾费心计,逐客至此,而为彼所得,当分财一半。”遂大声唤后归还,索财。

后鬼瞠目直视,忽扬大掌,拦腰一击,前鬼扑地,首与上下身及两臂,铁成五截俯捏之,解佩囊纳讫,长啸而去。

王二犹不敢下树,至旦,见行人结伴来,始呼救。众人前看,“鬼”之首系纸糊者,两臂与手,削木为之;上身一人,下身一人俱死,纸衣亦裂。始悟二贼顶接作长人,装鬼以行劫,而真鬼毙之,报亦巧哉!

歹人装鬼吓人、伤人、图财害命的丑剧历代每每有之,人们希望这些坏蛋得到报应,歹人干坏事总有失手、甚至丧命的时候,于是人们认为“报亦巧哉”! 据说,无常穿的是斩衰的凶服,腰间束草绳,脚着草鞋项挂纸绽,手拿破芭蕉扇、铁索、算盘;肩膀耸起,头发披下来;八字眉眼,头戴长方帽,二尺来高。这是一个十足的小丑的形象。

无常鬼由于与人的生死密切相关,人们便想方设法讨好他,过去便形成了一些与无常有关的风俗。诸如“调无常”、“无常会”等等,下面就做一介绍。

黑白无常和阎王爷,黑白无常的故事(3)

调无常

在江南一带的迎神赛会上,无常鬼是作为取笑于人的丑角出现的,称为“调无常”。白无常手拿芭蕉扇大摇大摆,黑无常手持铁索鬼鬼祟祟 还有个男青年扮做白无常嫂,手戴金钗,耳坠叮当,身穿百摺裙,手拿红罗帕,时而与白无常调笑,时而和黑无常打闹;再加上一个小鬼--白无常的儿子小无常从中胡搅,常惹得路旁观众捧腹大笑。旧社会,我国南方福建等地,举行迎神赛会时,皆有神像出巡。高级神可以坐轿,中下级则步行于街道之中。神鬼竟能步行,真是神了!自然,这些神鬼是由人来代步的。这些神像个头都很大,都用轻木雕成,只有上身而无下部,躯轻中空。每逢赛会时,将此半截神像套于人身,罩以长袍,于胸部开一圆洞,名曰大窗,使腹中人可从中观看外物。当神出巡时,最前为十番鼓乐,继之以台阁、彩亭、花担、茶担、卫队、掌印书吏等,殿之以晃晃荡荡、高视阔步之神道,游行街道中去,十分壮观。

无常会

浙江温州某庙有无常鬼,相传颇著灵异,人或患病,许愿求药,无不应验。因而香火鼎盛,举行无常赛会,以祈四季平安。农历三月初三,凡病愈酬愿者都扮作无常模样,偕庙烧香,然后随会而行,多至数百余人,无不身披金银纸钱,面涂杂色,头戴高尖帽,上书“一见大吉”字样,举国若狂,毫无忌惮,十分可笑。

拜胡干爷

从前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迷信习俗,父母恐怕幼子不寿,又嫌找人拜干爹干娘费用大,便将幼子不寄于人而寄于无常鬼。俗谓“拜胡干爷”。因为无常鬼是受阎王之遣捉拿死者之魂,将子女“寄养”于无常名下,无常决不会勾引自己干儿子的魂,故可使其长寿。世人不知无常二字之义,而讹为姓胡,于是有“胡干爷”之名称。

拜寄的具体方法是:父母做新白衣衫一件,到阎王殿中,将无常的旧衣衫取下,换上新的,以白酒、烧饼、香烛、银锭供而烧之。然后由庙中和尚为出寄之子取名。以后,每年七月,其父母抱子往拜胡干爷之生日,至十六岁为止。

从前许多地方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大多怕小儿出生夭折,不易养成,故寄名神佛,认为邪魔不敢伤害。所寄名之神佛,以观音和关帝最多。《红楼梦》中有个马道婆就是贾宝玉寄名的干娘,宝玉整天带着寄名锁、护身符,用以护身。这也真够累的!

无常香灰

清末北京广渠门内兴隆街弥勒庵一带,讹传有无常出没有人即盖了一座土地祠,祠中塑有无常鬼像。于是香客云集,朔望日焚香膜拜者纷至沓来。祈者取香灰少许,调以净水,饮之谓可愈病。穷困潦倒者祈之,谓可灭罪资福,哄传远近,举城欣喜若狂。

从这些风俗中看出,与人们亲密稔熟的勾魂吏,说无常更确切些,就是这样可笑的形象。从文章介绍中得知,无常劬劳疲惫,有时乐施好善,有时又凶狠煞人,且还因心软而受阎王上司的鞭挞。在那群魔乱舞、阴森可怖的地狱冥鬼中。无常或许算得上一个有趣的好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