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现在终于可以下结论了:分田到户最终被土地流转淘汰了。

标题的一段话是当年小岗村沈浩书记带领当年“按红手印”的18罗汉及村干部去大寨村参观学习,大寨村的现实让他们感受到“分田到户”是行不动的,唯有社会大家庭,才能让农民走上康庄大道。当年沈浩书记在参观大寨村时,无奈地对大寨村的村干部讲了这段话:“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而小岗村却是‘按’出来的。”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逗笑了。

小岗村沈浩讲解员(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1)

大寨村

大寨人的笑是爽朗的,而小岗村的人脸上的笑容和神色却是愧疚和尴尬的。曾经鼓动分田到户之一的严金昌坦然:“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丰富”

集体的力量总归强于个人英雄主义,无论人民公社时的“人多力量大”,“人定胜天”,还是老百姓口的“众人拾柴火焰高”,都是集体力量的体现。

1978年小岗村18名村民立下军令状,按下了红手印,把集体的田地就这样分了。于是乎,小岗村一夜之间成了农村改革的典型,全国都在学习小岗村,学习小岗村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学习“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精神。

在抬高小岗村时,人民公社时树立的另一个村却遭到了贬低,那就是大寨村。“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曾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三大学习典范。随着深化农村改革的推进,大寨精神被否定了。理由是:“农业学大寨运动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80年代初,大寨精神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小岗村沈浩讲解员(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2)

大寨村带头人铁姑娘郭凤莲

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组成联合记者组到大寨、昔阳和山西各地做了四十天的采访调查。他们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写出了两组内参。第一组批评大寨,如《大寨走向了反面》、《“七斗八斗”给大寨造成严重恶果》等;第二组批评昔阳和陈永贵提拔起来的干部,如《造反起家,帮派掌权》、《任人唯亲——以对大寨“感情”“态度”划线》等。这些调查报告,最终否定了“大寨精神”。

1991年,离开大寨村支部书记岗位11年后的铁姑娘郭凤莲重返工作岗位,在强大的压力下,坚持走集主义路线。他向前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宋立英立下誓言:要让大寨有朝一日成为“百万元”村。在郭凤莲不牺牲集体利益理念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继续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

在郭凤莲这领头雁的带动下,大寨办起了羊毛衫厂、酒厂、饮料厂等集体经济,“大寨”牌核桃露、“大寨”牌黄金饼、“大寨”牌白酒……“大寨”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种商品上。同时,大寨村搞起了旅游产业,这个仅500口人的村子每年旅游业即可创收两三百万元。

大寨人以实际行动堵住那些否定大寨精神的嘴巴。用郭凤莲来说:“并不是历史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都要否定。好的要坚持。”

小岗村沈浩讲解员(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3)

小岗村

而1978年树立起来的小岗村又是什么样的发展状况?2003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村集体还欠有外债。村里连续两年选不岀村领导班子。有人形容当年的小岗村是:一夜跨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过富裕坎。

其实,小岗村分田到户不是第一次“创举”,两次分田到户都出在安徽省。1961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搞起了分田到户, 毛主席打电话给他,明确反对这种做法,但是曾希圣没有顺着毛泽东的意思,他反而恳求说,群众刚刚尝到了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吧。 1962年2月,在7000人大会期间,曾希圣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以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面对小岗村现状,2004年2月,沈浩同志担任了小岗村村委书记。他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深入华西村、红旗渠、大寨村等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让村民直观感受小岗村与外界发展的巨大差距。2006年,沈浩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发展思路:把分田到户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规模经营。最终,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走出了困境,小岗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小岗村沈浩讲解员(你们大寨是干出来的)(4)

小岗村带头人沈浩书记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人民公社那个年代,那时至少农村发展没有走弯路、没走过回头路,靠一步一步脚印走出来的,没有幻想,只有集体主义,只有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