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由此可见,读书,可以让人愈发睿智、豁达、洒脱、超然。

在变老的路上,努力做个读书人,开启与“不读书”的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莫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读书和不读书的人)(1)

01

读书之人,留下“重教崇学”的家风,惠泽后人。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爱读书的人。

早年,天资愚笨的他,发奋苦读。曾经七次应考,好不容易在第七次考试中,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榜上有名”了。

入仕之后,他为了反省自己的浮躁和骄气,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其中就包括“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等关于读书的要求。

他不仅自己坚持读书、写读书心得,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挤出时间给子侄辈们写了一千多封家书,主要谈及如何读书、作文、为人、为官的心得体会。

他还在老家宅院“富厚堂”内专门设立了三层的藏书楼,收藏书籍十万册,以供子侄后辈和乡亲邻里阅读,并将藏书楼命名为“无慢室”,意思是君子要有力戒怠慢,有安泰而不骄慢的品德和情操。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曾家后辈多以读书为出路,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靠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靠读书走出为人处世的困境成为一代传奇,靠读读书影响后人,福泽绵长;可以说,这些令人艳羡的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对读书的孜孜以求和长期坚持。

所以,在变老的路上,努力做个读书人吧,读书改变的是自己的一生,也将成为家风的一部分,成为最宝贵的“传家宝”。

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读书和不读书的人)(2)

02

读书之人,能“以书会友”,夯实成功之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人之所以能一见如故,往往基于彼此的谈吐背后,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一旦遇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意识体时,哪怕双方都想给予对方好感,但始终是“鸡同鸭讲”,很难水乳交融。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人们必须要突破这个壁垒,将原本站在不同“阵营”的人,化敌为友。

政治家富兰克林在当州议员时,有一位非常令他头痛的竞争对手。对方同为州议员,一再与他唱反调,且拒绝任何私底下的交往。

富兰克林愁眉不展之际,得知了一个看似毫无关系的消息,这位州议员家中藏书丰富,尤其是有一本极其稀有、极其珍贵的藏书。

于是,富兰克林写了一封短信给对方,表达了对他爱书与藏书的欣赏、敬佩,末了非常诚恳地请,能够借阅那本稀有珍藏的书。

这位州议员收到短信后不久,立即派人送来了那本书。

大约一个礼拜之后,富兰克林在读完那本书后,也差人将书送还,还附赠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感谢信。

有了这次借书的经历,当两人再次碰面时,对方主动过来寒暄,从此两人不仅不再为敌,还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对于读书的共同爱好,让富兰克林找到了赞美“对手”的最佳切入点,既不失身份,又委婉贴切,这样的“套近乎”,很难让人拒绝,反倒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意。

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读书和不读书的人)(3)

03

读书的人,能“超然物外”,找到毕生所爱。

小时候上作文课,常常会写《我的理想》,在天真烂漫的年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笃定地认为,此后的人生,一定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然而,世事无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总有人偏离了起初的航向。最后,活成了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模样。

在这之中,也不乏幸运儿,他们虽然一再偏离最初的航向,但始终没有丢掉读书这个好习惯,在阅读中,为人生闯出了一条崭新的路。

就像闻名于世的盲人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她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但海伦凯勒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沙利文。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不仅学会阅读盲文,还学会了说话。

师生俩靠着不断地读书,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海伦凯勒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此后,她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她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备受赞誉。

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再也不会孤独。书中的文字,就是一个个绮丽多彩的世界,早一天走进他们,就早一天获得了丰盈的审美,当一个人有了渊博的知识,便能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

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读书和不读书的人)(4)

04

结束语:

在变老的路上,努力做个读书人吧。

也许,很多书都是“无用”的,但正是这些“无用”的书,帮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宽广世界的大门。

而当我们能够 将“无用”之书,变成“有用”之书时,人生便“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