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荐书《俗世奇人》:故事入选语文教材,讲述民国天津奇人异事

曾经有一句话在朋友圈火了一阵子:

想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一身正气。

比起过去人们追求的“不食人间烟火”,似乎现在的人更愿意去当一个俗人。

毕竟俗人才最实在,吃五谷杂粮,谈男欢女爱,和锅碗瓢盆打交道,这样的日子才踏实。

既然是个俗人,那看的书自也要是本“俗书”。

说到“俗书”,就不得不推荐《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豆瓣评分8.5。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1)

为什么我要说这本书是“俗书”,其原因是这本书中有“三大俗”——俗事、俗语、俗用

俗事

在《俗世奇人》最开始的版本中,共有18篇小说,在后面补定的版本中,冯骥才又增添了18篇故事,共计36篇。

在这三十六篇故事中,素材全部来自于民间传说,讲的都是清末民国初的市井人物的生活,其中不乏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泥人张、狗不理、燕子李三等等。

比起清末民国初的风云人物,《俗世奇人》里面的人物有的甚至叫不上名字,讲的俱是俗事,描绘的皆是俗人。

俗语

《俗世奇人》的文字颇有“三言二拍”的味道,半文半白的运用,文字精简利落,读起来并不晦涩。

冯骥才在书写《俗世奇人》中文字里融入了很浓重的“津味”,在书中不少文字会带“嘛”,或者将“胜过”说成“赛”,这些都是天津当地浓重的语言特色,读起来更加有代入感。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2)

冯骥才的语言中凝练着天津特有的幽默,读起来有如在听相声,文字也是活泼幽默,风趣盎然。

俗用

《俗世奇人》自出版以后,就一直高居销量榜,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故事风趣有意思,更多人则是因为其“俗用”而购买。

《俗世奇人》故事短小精湛,又有着思想内涵,所以这本书多篇入选了人教语文教材,而语文试卷里阅读题目选用此书故事的也是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被教育部推荐为学生阅读丛书,在这本书的评论下面,为了孩子而购买的家长占了很大一部分。

比起熏陶情感,这为了考试的功利目的可算是一大“俗”用。

无论如何,既然愿意做个俗人,哪怕是为了某种“俗”的目的,也应该把这本《俗世奇人》好好地阅读一遍。

01 俗世

既然是《俗世奇人》,书里体现的最多的,也是一个“俗”字。

在书中,捏泥人的、粉刷的、医生、开饭馆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清末民国初的天津市井众生相。

其中酒婆就是一个代表。

没有人知道酒婆真名叫什么,她衣衫破烂,赛过叫花子,却是小酒馆的头号酒鬼。

酒婆平日里来酒馆只喝一种酒,名叫“炮打灯”,这种酒是用山芋干酿制的,味道重,价格却便宜。

酒婆日日花两角钱喝这种酒,酒入肚中后,酒婆便醉了,她出了酒馆东倒西歪。可稀奇的是,在十字路口车来车往的时候,酒婆从无闪失,仿佛长了天眼。

其实并非是酒婆开了天眼,而是因为这酒有端倪:

酒馆老板平日在酒中造假掺水,酒婆心里也清楚,只是喝个尽兴,从来不拆穿。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3)

待到有一日,老板有了孩子。老板欣喜之余,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也不在酒里掺水了。等酒婆到酒馆,老板便把没有掺水的“炮打灯”倒给酒婆。

谁知酒婆喝了真酒醉得不省人事,醉倒在马路上,反而丢了性命。

这事也让老板很疑惑,自己平日里骗人,他和酒婆还算是相安无事;但一旦他不骗人的时候,为什么一切都毁了?

故事在老板的疑惑中戛然而止,没有更深的思考,没有温暖人心的鸡汤,只剩满篇的俗人众生相。

在故事里,酒婆毫无疑问是个俗人,她甚至没有姓名,穿得和叫花子一样,喝得也是不名贵的酒,就连所谓喝醉后在路上毫无闪失这一“绝招”,不过也是老板在酒中造假的缘由,换做别人恐怕也有这种“绝招”。

酒馆老板更是个俗人,他不但身份俗,心更俗:

为了一点利益掺假,又因为有了后欣喜若狂而决定洗心革面,最后因为酒婆的事情产生了疑惑……老板就连精气神都透着一个“俗”字,若是有清高之人看到此处,可能会嗤之以鼻。

酒馆里的看客更是俗人,酒婆在时,到不见得有什么人去接近;酒婆不在后,这些看客却倒是怀念起她来,虚伪得淋漓尽致。

酒婆的故事倒是让我想到了鲁迅的《孔乙己》,二者都发生在酒馆之中。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4)

民国时期,酒馆便是俗世中俗人的一个缩影,里面交杂着各种身份、各种等级的人,这群人麻木、冷漠却又善良,他们没有洞察世事的能力,也不会发出什么惊世骇俗之语,只会着眼于当下,顺应于时代。

透过酒馆,便可看到市井众生相。

在《酒婆》的故事中,正是这么一群人。

酒馆的酒就像是一个世界,假酒意味着世界的虚假,所有人在酒馆中习惯喝假酒,正和他们习惯了这世界的虚假一样。

而那碗真的“炮打灯”则是意味着真实,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于虚假以后,当真实来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无力去适应,只会被真实所吞噬。

酒婆如此,其他人也如此。

假作真时真亦假,看不穿也懒分辨。

这就是俗人

俗人和俗世奇人又有何分别?

作者用一个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故事告诉读者:何为俗人,何为俗世奇人。

02 奇人

欧阳修曾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卖油翁》。

卖油翁可以将油透过钱孔、不漏一滴地注入葫芦,且油不沾在钱孔。

在文章里,欧阳修仅用“唯手熟尔”四个字来总结卖油翁高超技艺的来源。

“熟能生巧”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道理,在过去的生活中,市井的匠人则是这一道理的最佳践行者。

刷子李就是这样一位奇人。

刷子李专干粉刷这一行,刷墙有一个习惯,必穿一身黑。

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刷墙的时候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曹小三是刷子李的徒弟,头一次跟着师父去干活,见师父刷着一身黑衣黑裤,悠然刷墙,让墙面变成一面面雪白的屏障,心里不禁叹服。

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的时候,曹小三的心被揪紧了。

因为他愕然发现,刷子李的裤子上居然出现了一个白点!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5)

一旁抽烟的刷子李察觉到曹小三心里所想,便将黑裤拎起来,白点即刻消失了。

原来,那白点是刷子李抽烟时候在裤子上烫的一个小洞,白衬裤从小洞露出来,就像是刷子落在衣服上的白点。

刷子李对着惊讶的曹小三笑道:

“好好学本事吧!”

和酒婆不同,刷子李是一位手工匠人,他虽在俗世中,可依照着自己的技艺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奇人”名号。

综观《俗世奇人》整本书中,和“刷子李”一样的奇人奇事占了一大半的篇幅,除了刷子李,还有家喻户晓的泥人张、狗不理等等。

这些俗世奇人大多都一样,身怀绝技,看起来这些绝技似乎是他们与生俱来,可究其根源,却发现这“奇”是后天勤学苦练才获得的。

与其说这些人是“奇人”,不如说他们是“匠人”。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6)

近来“匠人精神”一次在网络上火过,据说是从日本传来,指的是长久专注于一件事,把事情做到专注的人。

其实这一精神在中国也流传已久。

除了耳熟能详的卖油翁以及庖丁解牛,从《俗世奇人》的故事里就能见到民间匠人对于技艺的坚持与磨练。

匠人是一种态度。

刷子李刷墙的时候立下了规矩,凡是白点落在衣服上,便不要钱。这种严苛其实就是匠人对于技艺的一种态度。

只有拥有了这种态度,加上日积月累的磨练,匠人会内蕴成一种精神。

而拥有了这种精神的人,在外人的眼中,便是“奇人”。

虽说是有着相同的追求,可是日本的匠人和中国的奇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如果说日本的匠人给人的印象是“孤独”,而中国的奇人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词——“范儿”。

03 范儿

2015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一段材料,主题是“范儿”。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7)

“范儿”是什么?

“范儿”的含义没有人能说清楚,据说这个词是北京传过来的,有“劲头”“派头”的意思在。

当年梅兰芳出戏园子,每当听到有人喊他“梅老板”,他都会脱帽点头回礼,这就是戏曲大师的“范儿”。

民国大师黄侃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时候,和学校有“三不来”之约:即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因此他又被称作“三不来教授”,这是民国文人的“范儿”。

在《俗世奇人》里,奇人也要有奇人的“范儿”。

泥人张就是这么一个有范儿的人。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8)

泥人张大名张明山,捏泥人行当里他排第二,就没有人敢排第一。

这张明山除了捏泥人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去北关口的饭馆,去那里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观察各式各样的人。

某日,大名鼎鼎的张五爷进了饭馆,因为这位爷曾经给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所以又有个外号叫“海张五”。

这海张五在天津卫横行霸道,见了泥人张竟拿泥人张找起了乐子。

泥人张听着海张五的下流之言,也没有反驳,从鞋底抠出一块泥巴,眼睛盯着酒菜,手里不断摆弄着。摆弄完后,泥人张“啪”地将泥团在桌上一扔,拂袖而去。

众人盯着那泥团,发现那泥团就像是把海张五的头割下来,模样比海张五还海张五。

第二日,在市井杂货摊上,摆着一二百个海张五模样的泥人,并且贴了个白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据说三天后,海张五花了大价钱,把模子都买走了,这个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泥人张》是《俗世奇人》的名篇,比起其他奇人,泥人张的故事更注重去写泥人张的“范儿”。

面对海张五的嘲笑,泥人张不动声色地用自己的手艺给予反击。

这反击极其漂亮,而泥人张在反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带着一股“范儿”。

这“范儿”里,显示出泥人张的德,也显示出了他的才。

这个“德”字不仅是品格,也包含着风度、修养。

面对海张五,泥人张不发一语,没有面红耳赤地和海张五争吵,但也没有因为海张五还退缩,始终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应对海张五的嘲笑。

而泥人张的“德”扎根于泥人张本身的才,也就是手艺。

手艺是泥人张的本事,是他的饭碗,也是他反击海张五的武器。

泥人张反击海张五,并没有用一字一句,而是通过自己精湛的手艺,对海张五表达了无声的嘲讽。

有了德,又有了才,泥人张的“范儿”才得以体现。

《俗世奇人》中虽为短篇故事,各不相关,可又带着某种共通之处。

民国时期,描写市井底层人物的小说数不胜数,而这类故事大多数都用来描写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进而借以表达对世间黑暗的不满。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9)

但和这些描写黑暗社会不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则着眼于人物本身,来体现这些劳动人民的智慧。

清末民初的天津,是最具魅力的时期,随着租界的形成,商业文明逐渐侵入,中外文化交融,三教九流都汇集在天津卫这个地段。

冯骥才选取天津卫来写三教九流的人物群像,更是透过这个地域辐射到整个中国。

不仅是民国,而是从古到今,我国的民间手工艺人身上的智慧、技艺以及匠心从未变过。

古有卖油翁,民国时期有俗世奇人,今日又有大国工匠。

讲俗世奇人最经典一个故事(本周荐书俗世奇人)(10)

他们在世间,虽没有名声大噪,但凭着智慧,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范儿”。

兴许,这篇故事集给我们带来轻松之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这俗世中,我们到底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是像酒馆里看客那样的“俗人”,庸庸碌碌,随波逐流。

还是泥人张刷子李那样的“俗世奇人”,

有能耐、有范儿,知世俗而不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