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1)

文 颖宝

好笑的节目多如牛毛,我们为何偏偏爱上脱口秀?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2)

脱口秀,年轻人市场的硬通货。/《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剧照

电视综艺的热度多年不减,且随传播方式的革新持续升温,但潮流的主角时刻在变。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明星游戏类型最火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快乐女声》引发万人空巷齐投票的盛况,歌唱选秀类型催生大量话题;第二个十年,以《奔跑吧兄弟》为代表的室外真人秀类型大受追捧。

如今,市场的C位,轮到了脱口秀。

2020年9月收官时,综艺《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拿下了97个微博热搜、平均每期播放量超1.1亿次的成绩。随手翻看微博上的数据,#脱口秀##吐槽大会#等话题,阅读量都超过10亿次。

另一方面,“笑果文化”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超10万人观看线下脱口秀,相比2017年增长了500%。(2020年受疫情影响,线下统计结果的意义不大。)

年轻人不止在网上为脱口秀打Call,更将它带入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工作等方面。

好笑的节目多如牛毛,我们为何偏偏爱上脱口秀?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3)

脱口秀的精髓:拼尽全力膈应别人。/@吐槽大会官方微博

脱口秀的迷弟迷妹们

晚上9点,大菲的手机震动了一下。脱口秀爱好者微信群弹出消息:皮球(国内脱口秀演员)下周日来广州表演,明天中午开始放票。

她调了一个抢票闹钟,然后继续赶方案。加班是她如今的常态,每天早上8点起床、9点到公司、晚上11点下班、接近凌晨1点躺下睡觉,除了午饭和睡觉,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工作。

偶尔,她会产生自己是机器人的错觉。机器人不需要呼吸,她也觉得自己快喘不过气了。

每周末固定看一场线下脱口秀,成为她消解窒息感的方式。

“压力大的时候,我就躲进脱口秀剧场。在里面笑一个小时,心情瞬间轻松起来。”大多数脱口秀爱好者只看自己喜欢或知名度高的演员表演,她却从来不看演员名单,“不管谁站在台上讲段子,都能让我找回一些生活的乐趣”。

不开心就看脱口秀,是大菲在高中时期养成的依赖心理。相比明星效应,她更关注内容与观看体验。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4)

从另一个角度看,脱口秀也是她暂时放下工作的理由。/大菲拍摄于线下脱口秀

脱口秀翻译自英文“Talk Show”,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引进中国,至今已经发展近30年。脱口秀在最初仅一种形式——几位嘉宾围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随着在国内的传播阵地由线下小剧场、电视转移到网络,为了迎合基数越来越大的受众,才慢慢衍生出讨论型脱口秀、戏剧型脱口秀、评述型脱口秀等子类目。

像大菲这一批95后,从小生活中就有脱口秀的概念,长大后爆发出强烈的兴趣,是经过情感铺垫的。

坚坚今年24岁,已经追了8年脱口秀。

他的高二同桌总在午休期间,把手机藏在课桌抽屉看《暴走大事件》——当时在学生群体中很火的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偶尔还会“扑哧”一笑。

某次,他好奇地把头凑过去,“那天我笑疯了,竟有人能把抨击的话说得这么有意思,大胆直白、不留情面,却把人怼得十分舒服”。

那之后,他就入了脱口秀的坑。无论国内或国外、出圈或未出圈,只要是脱口秀,他都会看,“看完了最新的节目,就翻看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表演”。反正,吃饭、洗澡、坐地铁时,耳边都得有脱口秀的声音。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5)

王尼玛、唐马儒、张全蛋等脱口秀演员,曾在节目中怼天怼地,替我们说出心中压抑已久的话。/《暴走大事件》剧照

与借助脱口秀暂时放下工作的大菲不同,坚坚认为“看脱口秀”是穿插在时间缝隙中的碎片行为,早与生活、工作、社交融为一体。

大菲和坚坚,是大多数脱口秀爱好者的缩影。

据《2018中国年轻态喜剧受众消费大数据报告》,他们是一群以18-29岁为主的年轻人,其中近半数人的月收入超过1万元,消费力较强。

长期身处高压力、快节奏的环境中的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脱口秀上,比如有38%的人在过去一年中买票看过线下脱口秀,以获得负能量的宣泄口。

同时,在他们之中,学生群体仅占10%。在剩余的“社畜”群体中,有超83%的人职业带有专业性,如律师、医生、媒体人等。

表演好笑、犀利,是脱口秀爱好者入坑的最初理由。但不同年龄段的心态各有不同,他们能长期保持对脱口秀的热情,不止为图一时爽快。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6)

真正让我们兴奋的,是脱口秀中的自黑、讽刺与共鸣感。/《脱口秀大会》剧照

“一句笑话”的多种可能

今年年初,江颖又看了一遍香港演员黄子华的《栋笃笑》系列。

这是在他入坑脱口秀的15年里,第四次重温《栋笃笑》,“每一次看,都能找到新的惊喜”。

严格意义上,“栋笃笑”属于“单口喜剧”,与脱口秀不在同一范畴,但两者都有语言风趣、单口演讲、即兴互动等特点,因此很多人将栋笃笑视作自己的脱口秀启蒙。

《栋笃笑》系列中有一段告诫年轻人别天天当咸鱼的内容,让他印象深刻——

“你都找不到工作了,还当自己是梵高那样伟大的艺术家、死了以后才会得到尊重。再不努力,你会比伟大的艺术家还伟大,因为死了都没人尊重。”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7)

《栋笃笑》的另一段经典——人生三大矛盾:找口饭吃而已、这犯法吗、我也不想啊。

看第一遍时,江颖那尚还稚嫩的心灵受到冲击,“黄子华竟公然诅咒人‘去死’”。

看第二遍时,他开始研究“贱嗖嗖”的句式,并复制到大学文娱晚会上表演,一度成为师弟师妹眼中的“风云师兄”。

看第三遍时,他联想到了一些新闻案例,“怼得好,就得有人站出来刺破美好表象、痛骂这些社会害虫”。

看第四遍时,他将这些问题套在身上,感觉被戳中了痛处,“我现在不也如此普通,但又如此自信”。

小孩子图乐呵、少年怼天怼地、青年求反省,不同圈层的爱好者,都在脱口秀中找到生活的不同切入点。表演者将观众当下关心的内容,用幽默的艺术手法修饰、再输出,衍生出大范围的群体认同。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8)

《栋笃笑》曾让我们无数次“笑死”,也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栋笃笑》剧照

江颖爱回顾经典,恩嘉则只看最新的脱口秀节目。

作为一名广告策划,只有了解in的潮流、最劲爆的八卦,才能在每日例行的头脑风暴会议中,接上一两句话。如果这些话中还包含不同角度的观点,那方案被客户爸爸通过的几率就更大了。

巧的是,时效性与主观独特性,在脱口秀中同时呈现。“我现在天天追着看脱口秀,一边看一边摘抄段子”,恩嘉甚至把脱口秀形容为“应对客户的救命稻草”。

她认为,这两点足以赋予脱口秀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地球不爆炸,新闻就不会停,脱口秀的内容来源就不会断,观点也不会停止输出”。

随着流量越来越高,脱口秀受到的关注,也从线上蔓延至线下。前几天,恩嘉听到住在对门的老婆婆,问小孙子什么是“雪国列车”。(脱口秀演员王建国与李雪琴组成的CP)

但不是所有的提及,都是赞美。今年春节期间,她在老家看脱口秀时,就曾被亲戚质疑:

“这不就是抄相声的吗?”

“你无非想看搞笑的东西罢了,为什么不看喜剧电影?”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9)

“说话这么阴阳怪气,到底哪里好笑了?”/《脱口秀大会》剧照

为什么偏偏是脱口秀?

为什么不看相声、喜剧电影和小品?

大菲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她看线下脱口秀,不只为了听段子,还为了感受现场氛围。

演员与观众即兴互动,才是线下脱口秀的亮点——

观众可以随时打断演员表演,向他抛出难题甚至“抬杠”,比如当演员问“现场有人坐地铁来的吗”时,台下绝对有人唱反调:“没有,都开飞机来的。”好家伙,演员提前写好的段子,这下都接不上了。

这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大伙儿抱成一团笑的热闹气氛,恰恰是大菲最想嗅到的生活气息。这种感觉,是银幕上的电影与照着剧本演的小品都给不了的。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10)

与演员近距离互动的乐趣,只有看过线下脱口秀的人才能懂。/大菲 拍摄

坚坚倒是愿意了解其他艺术形式,但无奈时间太稀碎——洗澡15分钟、吃饭10分钟、坐地铁20分钟……打开一部电影,估计得花上两三天才能看完,剧情和情绪被分割成一段段,毫无连贯性,看得不过瘾。时长30-120分钟的小品和相声,也同理。

每一段脱口秀的时长,恰好为10-15分钟,除了适合在碎片时间里观看,也符合短视频的分享逻辑。

在恩嘉看来,脱口秀紧跟潮流,不止体现在内容上,还有形式上。

在中国本土化发展中,脱口秀不断“跨界合作”,繁衍出新爆款,如综艺《奇葩说》中呈现的“辩论 脱口秀”、让王冕一举拿下《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冠军的“音乐 脱口秀”、把呼兰推上热搜的“说唱 脱口秀”等等。

观看脱口秀有啥注意事项(年轻人看脱口秀上瘾的毛病)(11)

王冕一背上吉他,观众就开始笑了——能想到把脱口秀唱出来,也是个人才。/《脱口秀大会》剧照

相比之下,相声与小品已经陷入程式化的困境,如何与观众打招呼、何处抖包袱,似乎都变成流水线上的产物——不再出乎意料,又何以撩动年轻人的好奇心?

我们为何偏偏爱上脱口秀?

内容上,犀利、直白、敢于嘲讽批判一切;附加值上,氛围感、符合当下观看习惯、形式多变,都带来了感官刺激。

把这些特点逐一列出后,答案便也出来了。

但有一点也许更重要:

一个人怎么对另一个人说话,是最接地气的表演,甚至自己每天都在“表演”。

我们爱电影、戏剧、相声、小品,爱的是艺术,但对脱口秀的爱,却源自生活本身。

文中大菲、坚坚、江颖、恩嘉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