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讲,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们在网上查到的是什么意思?

生1: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说,用恩德去报答别人的怨气,消除怒气,这样怎么样?孔子说,怎么能回报恩德呢,要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别人的怨气,宽恕别人,忍让别人,最终实现以恩德回报恩德。孔子教育我们要宽宏大量,学会忍让,才能最终实现天下和谐,世界大同。

生2:我觉得他的理解是错误的,假如一个人打你,他要把你打死,难道你也要忍让吗?

师:嗯,我们翻译的时候,不要靠想象去想当然正确地去翻译,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纯粹靠爱就可以拯救世界,这样并不太符合实际。人都有劣根性的一面,如果因为你的纵容,以德报怨,他发现在你这里撒野,有好处,很多人会得寸进尺,最终会变得无法无天。

我们在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一个孩子要买玩具,他妈妈不给他买,他抓住他妈妈的脖子使劲掐,要不是路人阻止,可能会造成悲剧。这个还是变成今天这样,很多程度来说是他妈妈以德报怨的结果。

生3: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里的德是恩德的意思?如果是我们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有违良知礼法的事情,对方怨恨讨厌我们,这个时候是不是自然不存在我们对对方的宽恕包容之类的,而是我们需要向对方表示歉意。或是给对方一些补偿,来弥补自己做地不好的事情。

如果是对方做了不好的事情,并且怨恨讨厌我们,这个时候自然是对方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那又何需要我们宽恕包容和仁慈呢?我们正常做自己的不就行了吗?

论语12章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 论语讲记36以德报怨(1)

所以这句话里面第一个核心字就是德,这里的以德报怨,并不是在说我们去以什么德行,仁慈,宽恕去面对对方的怨恨。而是面对对方的怨时,以一种施以恩惠,给予好处的方式,去息事宁人,处理好矛盾。

德的意思在这里就不是宽容,仁慈之类的表示一个人的态度和品行。而是恩惠,利益,好处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在《尚书》里有:施实德于民。意思就是给予老百姓实际的恩惠和利益。同样《诗经》: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也是同样的意思,用酒来喝醉,用实际的好处利益来满足。

报,在《说文解字》里,复也,酬也,也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回答,回复,报答的意思。

怨,怨恨,抱怨的意思。

直,第二个核心字,这里不是正直的意思,在《说文解字》里,直就是正见,矫其枉,正曲为直。这里的直就是一个动词,表示用你的心去分辨,然后去矫正那个不合适的念头。

以直报怨就是以致良知为面对怨的唯一方法,如果良知告诉我们是我们的问题导致了对方的怨,那么就去忏悔弥补。如果良知告诉我们,我们没有问题,是对方的问题,这个时候你还以德报怨,通过给对方好处和恩惠去息事宁人,平息怨怒,那么你的行为就是知行不合一的。

重点就是这里的直,不仅仅是看别人的问题,更多的是看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们把我讲的话,去对照别人,那么任何人都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喜欢打小报告,说别人怎么怎么的时候,完全看不见自己的问题,那么你自己始终也是无法成长的。

论语12章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 论语讲记36以德报怨(2)

我们知道一个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你们不盯着自己的短板看,老是去看别人的短板,你的目光和精力是耗散的,根本不会用心花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短板补长,那么你永远也只能装那么一点水。

同样我们也知道一个叫做长板理论,我们一生取得的成就的高低,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长处,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精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弥补自己的短处。

这个两个理论是不是相互矛盾的?如何理解呢?

生:是相互矛盾的啊,不知道怎么理解?

师:我讲一下我认为的理解吧,木桶理论是让我们学会看自己的短处,把自己的精力内聚,不是耗散到其他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面去。而长板理论呢,就是在我们在集中自己的精力后,学会取舍,把精力用到自己的长处上面去。

最后我们完整的把这句话解释一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施以恩德和利益的方式,去安抚和消除怨恨,这种方式是不是可行呢?孔子说:你要是这样做,那你如何去回报和面对那些对你好,给了你恩惠和帮助的人呢?这些好处应该是去回馈他们才对。

而面对怨恨,你首先应该做的是,先矫正自己心中升起的任何的不中正的念头,想法和情绪,然后问问你自己的本心和良知,到底这个怨恨是因何而起,然后再以正见,也就是听从你良知的指引去面对它就好了。如果是自己知行不合一引起的,那就以德报怨。反之,就应该让对方自己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