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七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是谁说的(顾高谈博学于文)(1)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孔子说做君子,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学“文”。孔子说学“文”,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积累自己的知识底蕴,做一个知识丰富、学识渊博的人,而博学又可以开阔自己的胸怀,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做一个知书达理、充满自信的人;另外一个方面,孔子又说要懂 “礼”,善于用“礼”来约束、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使我们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既要注重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注重道德礼仪,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与人格魅力。这样做到了,就是君子了。你做到了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是谁说的(顾高谈博学于文)(2)

腹有诗书气自华,君子博学多识,彬彬有礼。一个人从牙牙学语,蹒跚走路,到伶牙俐齿,八面玲珑;从懵懂无知,知之甚少,到学富五车,知行合一。这其中的变化、发展,源于学习。“文”指什么?孔子把对学生进行古籍、文献、诗、书、礼、乐的教育为“文”的主要内容,我想这由于孔子所处时代历史的局限,流传下来的“文”都是适应于统治的需要的“文”。历史上为什么“文书坑儒”?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为什么将《四书》、《五经》《六艺》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明朝为什么“八股取士”?这是 “文”历史和时代局限,虽然孔子也肯定是取古代经典文献中的精华教学生,但服从于封建统治需要的“礼”没有改变。比如从父子、兄弟、师生、夫妻、君臣之礼,比如由此演变为“礼制”、“礼治”、“礼教”等都是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是谁说的(顾高谈博学于文)(3)

孔子的弟子颜渊也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说明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在实施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是指离经叛道,这里的“道”,同样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道”。

我们现在理解“文”和“礼”的时候,眼界要更加开阔一些。我认为现今社会“文”的概念应该是指一切有助于人类发展的知识、理论都应称之为“文”。比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不是“日新月异”,而是“瞬息万变”,学科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这就要求我们为了适应时代的竞争发展,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专业知识束缚限制,广博的学习,博后而专,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的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内在修养的提升将有助于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学业。学问渊博,也必约之于礼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是谁说的(顾高谈博学于文)(4)

当然,近些年来,社会上学问渊博、拥有极高学历的人也时有做出不合乎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约之以礼”。我们现在所说的“礼”又是指什么?我认为“礼”小而言之是礼仪、礼貌、礼节等,是为人际相处、人际交往之道德之礼;大而言之“礼”应为国家之法律、规范、标准,你说一个人没有什么可以约束了,还不“无法无天”?

借助孔子的这句话,我个人理解:人要广泛学习,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内涵品质;又要遵从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自觉地内化并进行品德修养的提升,这样才不会离经叛道而成为祸害社会之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是谁说的(顾高谈博学于文)(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几千年来的古话在当今社会依旧适用。尊重他人是礼、谦虚为人是礼、讲究诚信也是礼……可见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当中。“约”是指约束,我们除了要遵守法律、社会道德外,在我们单位这个社会的基本组织里,我们最起码还应该爱岗敬业,遵守我们单位的规章制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自觉地行为习惯。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习会使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曾国藩有句名言:有才无德,则近于小人;有德无才,则近于愚人。这与《论语》中的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把道德和文章的统一当作完美人生的标准。而作为现代社会一份子的我们,更要做到博学勤思,以才辅德,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是谁说的(顾高谈博学于文)(6)

博学可以明理,约礼又能善人,由内而外,由表及里,言行一致,而后谦谦君子。希望我们大家博学而知礼,知礼而为礼,对内修身养性,对外构建和谐,做一个有抱负、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