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司马南炮轰联想的事,看到有人说,司马南质疑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时代的产物”,这让我这个90后非常好奇(因为那时候我还没出生,但是那个时代的余震又真实影响着我今天所在的世界),所以跑去查资料,了解了一下那个时代背景,给大家通俗解释一下。

通俗解释一下:国企改革极简史

1

你肯定读过这个故事,在初中历史课本里。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一个草屋里,18个农民按下血红色指印,分田包产到户干。

“如不成,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极简史)(1)

田是公家的,干多干少都得一个样,人当然没动力干活,当时的农村是这样,工厂、企业也是这样。

起初,中国的企业全都是国企,在大碗饭、铁饭碗的思潮下,打工人们一个个都非常佛系,摸摸鱼放放羊,到点就下班,有事没事还薅一薅社会主义羊毛。

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啊,国企老是亏钱。

那年,咱们的人均GDP连一些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领导们也着急,开始找出路。

2

1978年10月,四川省选了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做试验,规定一个生产目标,如果完不成,职工就自己掏钱补上窟窿,如果超额完成,可以留一些利润作为企业基金,发给职工当奖金

试验很成功,员工们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开足马力,业绩超额完成,大家拿到奖金喜滋滋。

于是,试验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是给更多的自主权,二是更多企业加入这场试验。

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

1982年,《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发布。

在这一段时间,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各种计算工资的方法,比如计分计工资、盈亏包干责任制、计件工资、浮动工资等,激励大家努力干活。

1983年,三十多岁的鲁冠球,抵押了自家地里价值2万多元的苗木,承包了萧山万向节(一种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当年超额完成154万元,产品卖到国外3万套,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第一单”。鲁冠球后来也成了“浙商三大领军人物”之一。

3

一边是试验成功的甜头,一边是还没来得及改革的国营企业哀嚎遍野。

1984年,沈阳的43户集体企业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在“大锅饭”、“铁饭碗”的思想下,企业职工没有任何竞争和发展的渴望,连续亏损10年。

1991年插播一条新闻:苏联解体。

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公布,给了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

1993年,国营广州无线电厂裁掉1000名职工,这是广东首次出现“下岗职工”(在这之前居然没有“下岗”一说?简直难以想象)。

跟“下岗”差不多同时成为热词的,是“下海”。坊间流传着各种传闻,什么去民企打工,三天挣到原来一个月的工资之类的,总之各种鼓励人接受下岗,主动下岗。

“两颗洁白的大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嘞!”——1998年,宋丹丹在春晚上扮演的白云说道。

原本的国营企业体系日渐瓦解,工人不再和企业共存亡,下岗工人按照工龄,赔一笔钱,这种方式在南方比较被接受(可能是因为南方去下海经商比较近),在北方则引起较大的反弹,闹事的比较多(没办法,得给条活路啊)。

1996年,国企亏损前所未有,破产总数超过了过去9年之和。咋办?开始大规模上市,用股票吸收民间资本,让企业解困。国企比较容易拿到上市指标,导致当时很多企业为了上市,大面积的财务作假。

但是上市只能解决大企业一时的难题,还有30万中小企业乱作一团麻。

“抓大放小战略”逐渐成型。抓大放小的意思就是,国家重点扶持大型企业,先让大多数国有中大型企业摆脱困境,中小企业嘛……祝你平安,哦~祝你平安……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极简史)(2)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极简史)(3)

4

你要是地方领导,国企经营不下去咋办?

一个卖给私人,谁愿意接盘就来参股,谁有本事盘活,谁就买。

但是谁敢卖呢?

1991年,三十多岁的陈光调到山东诸城当市长,对当地企业做了个调查:

150家,有103家是亏损的,43家资不抵债,其他也基本半死不活,每个月都要愁怎么给干部们发下个月工资。

诸城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当时在全国范围,很多企业变成了包袱,当地巴不得甩掉。

陈光一不做二不休,把282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卖给内部职工,一夜成名,轰动全国。一家香港媒体称他为“陈卖光”,有人骂他变卖国有资产,把国有企业贱卖给私人,也有人认为他为国企闯出一条新路子。

后来调查组到诸城处理这件事,得出结论:诸城的改革,方向正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群众满意。

6年时间,诸城市的生产总值从17.3亿增加到72亿,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小小县级市,没有港口码头、铁路、高速公路、自然条件又不好,愣是有3000多户人家资产达到千万。

诸城开了个先河,许多地方也来学习啊,疯狂卖掉中小国企。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利益关系,一旦涉及到买卖,那卖给谁,怎么卖,里头有很多门道和操作空间的,当时还没有法律法规和监管来管这块。

不患贫而患不均,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声越来越大。

5

买股权,那得有钱才能买得起啊,于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前后,香港和国外相对雄厚的资金跑来内地投资。

1983年,香港商人霍英东投资的白天鹅宾馆在广州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以前,住个招待所还需要凭介绍信,白天鹅宾馆富丽堂皇,而且谁都能进,所有人都能来参观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白天鹅宾馆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大批港资进入内地。

1988年,香港导远公司出90万港元,和北京联想、中国技技术转让公司一起合资成立了香港联想,也就是后来上市的“联想集团”的前身。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极简史)(4)

1992年,香港中策公司,用合资的方式,把国内一百多家企业改造成35家中外合资公司。合资之后,企业的机制变化,效率大幅提高。

6

1997年1月,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出炉:国有工业的负债是所有制权益的1.92倍,意思就是,全国范围整个国有企业集团资不抵债,要玩儿不下去了。

咋办?卖!

1998年,很多地方在很短的时间内批量出售国有企业,以至于中央被迫提出要求,不能一卖了之。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全球相机胶卷行业的老大美国柯达公司,对中国胶卷工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把全中国所有胶卷公司(当时一共7家)都给买下来,或是入股(其中一家),建立合资公司。

当时的情况是,柯达受到日本富士的冲击,在欧洲市场节节败退,背负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债务,在中国市场,也被富士抢走70%的市场份额。

于是柯达承诺投入10亿美金,跟众多胶卷国企合资,并把世界一流的感光技术带到中国(一起对抗日本富士)。

这件事后来成了经典案例,柯达凭借“98协议”,缓解了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阻挡了富士在中国的发展。

诶?一说到1998 ,我就想起一首歌:“来吧,来吧,相约98,来吧,来吧,相约1998……”

7

98年之后,卖得就更狠了。

国企退出的速度和比例,甚至成了改革政绩考核的指标,很多城市把上百家企业一起打包出售。

2003年,西安市宣布了一揽子出让600亿元的国有资产。与此同时,重庆有1000亿国资等待买主,深圳几十家国企进行国际招标。

前面说了,这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脱困(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目标,改革运动本身就是运动化的,缺少法律监管,因为太新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灰色地带,以及大范围的重大腐败。

前些天很火的电视剧《突围》讲的可能就是这些个事儿。

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极简史)(5)

1998年到2003年这几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数,从23.8万减少到15万,减少了40%

中小企业在卖卖卖,大企业就在重组和上市。

1998年,中国石油行业重组,组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1999年至2000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先后在纽约或香港上市。

至此,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

8

刚才讲到2003年,西安一揽子出让60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件事的两个月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也就是国资委,成立了。

专门指导国企改革和重组,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管,简单来说就是更规范了,不让底下人瞎搞了。

2003年底,全国六成以上的国有中大型骨干企业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多元持股。

比如,湖南友谊阿波罗集团之前是国有独资企业,后来改成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沙国资委有28%的股份,是大股东,参与决策和分红,企业薪酬则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按照市场规则决定。

国企的效益越来越好。

到2005年前后,国企利润已经接近5000亿,其中主要是大国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移动、联通、电信7家公司的利润就占了全部央企利润的70%。

2006年,中央开始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2007年,国企开始上缴5%到10%的红利……

2008、2009、2010……2021……有的业务上升,有的下滑,但无论如何,改革和探索仍在继续。

今天就先整理到这,后面的事情咱们来日方长(主要因为是越靠近当下,资料越不好整理,也不好说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文完,如果你有收获和启发,记得点赞和“在看”,欢迎转发,并且再次谢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