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读却惊艳的诗句(那些翻译错的诗词)(1)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更懂汉语更懂你”的百度汉语对《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解释如下: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不常读却惊艳的诗句(那些翻译错的诗词)(2)

几乎所有的地方,对“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解释都是:昨晚做了一场梦,梦里不知道自己是“客”,所以梦里能短暂地“贪”欢。

这不太能解释通,首先,“客”是怎么来的?

百度汉语对“身是客”的解释竟然是被囚禁的囚徒,客这么美好的字眼,竟然被他们搞成了囚徒的意思,实在大跌眼镜。

不常读却惊艳的诗句(那些翻译错的诗词)(3)

解读古汉语和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想象力匮乏,在不好解释的地方强行改变字的意思,以“古今不同”来突出“古”味,这种行为等于给字典打补丁,给祖先发明的科学严谨的汉字加上一条条莫名其妙的解释。

如果字的意思真的像他们强行解释的一样,那如果没有这种牵强的注释,诗岂不是没有注释就看不懂了?

难怪大家把诗歌当成怪兽束之高阁。

诗词本来是很好玩的,把无常的人生故事,用固定的格式简明地写出来,还那么好听。

诗词歌赋是苦中作乐。

如果要是在人生苦旅中,捏造比人生本身更加晦涩的“学问”出来,那就是“苦中作孽”了。

不常读却惊艳的诗句(那些翻译错的诗词)(4)

读者:好吧,说了那么多,“身是客”到底啥意思?

副主任:这里的“客”,要结合李煜的身份来说,李煜是南唐的“后主”,他写这首词的时候朝代已经是北宋了,“主”就变成了“客”。

副主任看来,这里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指的是,凌晨醒来以后,不仅昨晚,连整个过去都像一场梦(这首诗本来就是要写他的整个过去)。

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

过往如梦,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还以为自己是一国之主),怪自己贪图寻欢作乐,才让这场如梦的经历短暂得像半天的时间。

所以,厚着脸皮说,对于这首词,逻辑更加流畅、艺术感染力更强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帘外雨潺潺(这句不用翻译,门帘、窗帘无从考证,两个字并没有比一个字更显得白话),春季的意味此时显得稀少了一些,过早盖上的网眼薄被子(夏凉被?)难以抵御此时春末凌晨的寒冷(按照丝织品的定义,罗是由网眼的丝织品,特点是清凉透气,罗衾是有网眼的单层薄被子)。过往如梦,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还以为自己是一国之主),怪自己贪图寻欢作乐,才让这场如梦的经历短暂得像半天的时间。

孤身一人时不要在高楼扶着栏杆(远眺),会不忍想到宽广无限的帝王江山——拱手让人时很容易,再见到它们就难了。落花随着流水而去(好像繁华的消逝),春天般的光景已去,这是从天上到人间啊。

要知文章滋味,去问苦旅中人。

你没有体会过失去,也就不会懂由“主”变“客”的滋味。

“客”就是“客”,不是什么“囚徒”,诗词的学问不是一门难以理解的“玄学”,触动你永远靠的是你的直觉。

不常读却惊艳的诗句(那些翻译错的诗词)(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