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余者,非剩余之余,乃余韵、余音之余也

早在宋代,词人都把词称为诗余。现在已经知道的宋人词集中,有27种称为诗余。较早的如北宋廖行之的词集就叫《省斋诗余》;影响最大的是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4卷,主要收集两宋作品,同时兼收了少量唐五代词作。这是以诗余之名的词选本中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集子之一,与《花间集》并称。而以诗余称词的最大选本,则是由清政府主持编定,沈辰垣等编的《御定历代诗余》,共120卷,辑录自唐至明的词作9000余首,涉及1540个词牌名。

唐诗感怀(诗余者非剩余之余)(1)

把词称为诗余的说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其一,词是诗的下降,是诗的余绪剩义,是诗的延续。如持此说的代表人物,宋代的胡寅在《题酒边词》中说:“词是古乐府的末流,诗是由古乐府演化而来的。”其二,词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体裁中变化而来的,所以称诗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说:“诗降而为词,始于唐。……词本来是唐朝人写的诗,因诗的句式有长有短,就成了词的先声,故词称为诗余。”

其实不然。诗余者,非剩余之余,乃余韵、余音之余也。终两宋18帝270年(北宋9帝167年,南宋9帝103年),唐诗之余音,绕梁不绝,其余韵延续到现在。

早在明代,俞彦就在《爰园词话》中为诗余之说正名:“词何以名诗余?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亡者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歌咏词亡者也。谓诗余兴而乐府亡,南北曲兴而诗余亡者,否也。”

唐诗感怀(诗余者非剩余之余)(2)

宋词只不过是突破了唐诗中的齐式诗的模式而组合成有长有短的诗句。这一特征在短令和齐式诗宋词中表现更为突出,尤其像《三字令》、《生查子》、《玉楼春》、《瑞鹧鸪》等原本就是诗式。如李煜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的《玉楼春》,实际上就是两首七绝的重叠: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声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

唐诗感怀(诗余者非剩余之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