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一聊关于高考志愿选择的事。

其实我一直不太愿意给别人提建议或者帮别人做选择。因为责任太大了,或许就是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使他人的人生走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但是看着每年都有无数人入坑,加上最近有人咨询,所以还是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本文没有具体的实战干货,具体操作流程网上比比皆是,一抓一大把。请结合自身情况具体分析,理性考量。本文主要扒出那些填报志愿时极易踩的坑,仅供参考。】

俗话说得好,现在流的泪和汗,都是你填志愿的时候脑子进的水。现在晃晃脑袋,依稀还能听到点水声。

所以,现在开启“小李治水”公益活动,集结多位猛将,用血泪教训帮你泄洪。

好,开闸。

5分钟教你填报高考志愿(你有一份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待查收)(1)

01 说在最最最前面

如果你才刚到高中,正面临选专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理科,不要问我为什么?所有家长都会告诉你答案。

如果你还没有高中毕业,还有哪怕一点点的时间努力。“如果学不死,就往死了学”。这句话听上去刺耳又老套,但几年之后你会明白,考一个好的大学有多么重要。

这个社会很残忍,三十年前学校的区别在于大学和非大学,而三十年后,学校只有专科,双非本科,和双一流本科的区别。

所以,能多考哪怕一分,都是决定你能不能更上一个层次的重要支点。

如果你已经走到抉择面前,正面临着选择,那么,接着往下看。

02 关于是否复读

如果连本科都上不了的话,建议复读一年。否则你极有可能后悔四年甚至一辈子。

永远不要怀疑学历的重要性。

如果你考上了一个普通本科,正在纠结要复读还是进大学考研,并且觉得自己将来大概率要考研,那建议你复读。当然,自身实在承受不了复读压力的除外。

如果你无所谓学校等级,打算读个大学出来工作,并没有深造的打算,或者是根本不担心工作问题的二代,那你直接上学即可,不必复读。

03 关于如何选择

总的来说,城市>学校>专业。

能去大城市念书就首选大城市,其次才考察学校的权重,专业放到最后考量。

为什么要去大城市读书?

这是我亲身经历以及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当地的纸醉金迷,野心勃勃,财富传奇,是你最好的老师与辅导员。

我们之中有很多人都是通过考试,一步步从小地方走向大城市,渴望通过读书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有的人想在大城市定居,有的人想在大城市追梦,有的人想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很多事情,需要依托城市的力量才能完成。

一个真实案例:

之前参加某银行面试,结构化小组形式。席上有一个男生,看上去年纪明显大于在座的其他人,完全不像应届毕业生。后来到考官提问环节,考官拿着他的简历问他:“你2010年上的大学,今年(2018)你才毕业,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那个男生诚恳的讲了自己的经历:“我来自凉山那边一个小山村,2010年我考上四川师范大学某师范专业,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山区见到大城市。第一次见到外面世界的琳琅满目和高楼大厦。感觉自己被释放了一样,大学期间疯狂的玩,所有时间都用来体验大都市的魅力,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太吸引人了。在校期间完全没有时间学习,几乎挂掉了所有学科,没有拿到毕业证。后来重新高考,考到了西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今年刚刚毕业。”

讲完这番话,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考官也有点懵,不知道怎么问下去。后来那个男生有没有被录取不得而知,但是他的经历让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难过。能说这个男生不优秀吗?不,他很优秀。川师是川内不错的本科,西南大学也是重庆很厉害的211院校。他的问题在于从未见过的新世界给他带来的极大冲击使他昏了头脑,但好在他凭借知识的力量走了出来,好在他豁然开朗。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大学在银川,号称塞上小江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学文科的应该知道,大西北、黄土高原、宁夏平原、回族自治区......学理科的大多都没听过这个地方。

客观的讲,我并没有觉得这座城市有什么不好。它辽阔,不同于南方的小城群山环抱;它空旷,不同于东边城市的熙熙囔囔;它独特,不同民族聚居于此充满异域风情。它将高中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全部以实物呈现在眼前,它的气候,地形地貌,风土人情都让我这个南方人眼界大开。从这一点上来讲,它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但问题出在哪儿?在于它不能带给人力量。之所以这么说,是对比我的家乡 ——— 高中三年的五线小城。而银川,四线城市。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给不了从小地方走出来的作为学生的你更多的机会。给不了你震撼就拓宽不了眼界;给不了你平台就锻炼不了能力。这句话听上去很难听,但事实就是如此。当你沾沾自喜的觉得自己在学生会,各种社团翻起波浪的时候,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这些城市的学生已经在各个大厂,各个行业实习很久,开始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了。

差距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一天一年中慢慢拉开。

为什么是学校?

因为已经没有什么专业可以称为好专业了。时代更迭太快。所谓的风口转瞬即逝,智能化的浪潮已经袭来,世界的变化越来越迅速,没有人能够幸免。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专业还能保证,等你学完毕了业十年以后,这个专业还是好专业。甚至没有哪个公司能保证,你进了这家公司十年之后,你还能好好的上这个班。

举个例子:

我所在的会计专业一直为广大家长学生所追捧,认为越老越吃香。的确,会计作为支撑型岗位,任何企业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但是你可知道,2017年,德勤就已经推出了名为“小勤人”的财务智能机器人,并且已经投入使用。只需要3-4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个会计师一天的工作量。如今各大会计事务所已经陆续正式研发财务智能化技术,传统基础会计已经是朝不保夕。除了会计行业,备受追捧的金融业也无疑成为了人工智能的首要取代对象,高盛、摩根等企业裁员浪潮风起云涌。

诸如此类。

以前社会发展没那么迅速的时候,大家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你种你的玉米,我种我的红薯,互不侵犯,大家都过得挺好。将来大概就不会是这种农耕型社会了,只能学习游牧民族的打法

眼界开阔,保持敏锐的观察,准确判断,灵活移动

所以,不要小瞧一个名校能给你带来的增值。

成绩好的同学,希望可以优先考虑985和211的学校,名牌学校能给的资源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很多公司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大多数都会更喜欢985,211的学生。而且这些大学对于考研的学生都会有本校照顾,所以目标是读研,读博,甚至是出国的学生,最先考虑的就是985和211。

如果你的成绩能上一个211,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普通学校的强势专业而放弃。因为之后你会因为“双非”吃很多亏。当然,211只能选到死亡专业除外。

考试不是特别理想的同学,只能在普通学校中做选择,参照第一条,同级别学校优先考虑所在城市。大城市就更加具有包容性,发展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都会更多。这四年应该是一个开阔眼界的四年,好好把握,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不会输给任何人。

最后是专业

专业问题一直是家长学生的头痛之处。原因在于很多考生的成绩比较尴尬,不上不下,好的学校冲不上去,普通学校怎么选都感觉有问题。

建议去咨询一些读过,或者正在读大学的学长学姐的建议。听一听正在从事某些行业的人的建议。如果有成功案例更好,没有成功案例请你客观判断,多方分析。千万不要凭直觉,或者依靠那些根本没有实战经验的亲戚的建议。

大多数考生面临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各个专业一无所知,完全被各种亲戚或者父母牵着走。但是,往往给你热心建议的人们,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读过这些专业,他们也不知道这些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甚至说,他们根本就没有从事过这个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呀!!!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他们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凭借着自己对一系列高大上专业名称的美好想象,凭借着自己对某一行业的美好憧憬,极力说服你选择某一专业。殊不知,就是瞎子牵瞎子。

5分钟教你填报高考志愿(你有一份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待查收)(2)

举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无知的家长觉得经济金融专业既高大又帅气且多金,说出去还倍儿有面子。但是,你们真的清楚这两个专业学些什么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如果不是“双一流”,或者你不考研深造,你确定毕业以后会有企业让你去分析他们的宏微观经济情况?又或者诸如生物,材料,化工,土木,机械这类的专业,如果没有过硬的学校背景做支撑,没有更多的学历加持,说实话,即使毕业考公大概率都只能考三不限。

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动用你所有的资源与人脉多去了解,包括了解专业,专业所对应的未来就业,了解越多越好。

比如你的长辈是老师,你可以听听他对近几年教师行业发展情况的看法;比如你的朋友正在读某电子类专业,你可以问一问他们在该专业都学些什么课程,他们自身的感觉怎么样?比如你有亲戚在软件行业,你可以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就业难易,工资水平等等......

总之,一切没有实操经验的凭想象建议都是耍流氓!!!

04 关于是否去外省读书

我的建议是值得一去。因为你无论是选择在本省或者去外省都会后悔,但基本上如果一直留在家附近,就没有其他机会出去了。出去上学四年,如果确实觉得外面不适合自己,还可以心满意足地回来。四年的时间刚刚好,不长不短。

05 关于专业与兴趣

有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当然这一点错都没有,因为只有兴趣可以支撑你长久且热情的干一件事。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只以兴趣选专业不靠谱的可能性比较大。

5分钟教你填报高考志愿(你有一份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待查收)(3)

为什么?

因为很多人其实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大多数人的兴趣其实是钱!

不要以为自己读了几篇网络小说、历史小说、哲理散文就说要学文史哲学;不要以为自己看了盗墓笔记就以为自己爱上了考古学博物馆学;不要看了几本推理和破案小说就嚷嚷要读警校;看了《货币战争》就说要读金融学......

其实,很多人口中所谓的兴趣,来源有以下几种:

  1. 自己哪门课成绩好就对哪门课感兴趣
  2. 看了一些最初级的相关书籍、影视剧就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兴趣
  3. 完全不切实际、纯粹是虚荣心的兴趣
  4. 道听途说从而产生的兴趣

这一切都是源于没有真正的了解。真正的喜欢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不是说十分的理解,但你要有个起码的认知,知道大学学哪些课程,毕业后大概干什么工作,大致待遇怎么样,如果了解以后还有兴趣那才是真正的兴趣。不要搞出那种因为自己喜欢宠物就要学动物医学的笑话,找工作同理

其实,爱一行干一行”是个伪命题,而“干一行爱一行”才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的精神。

06 最后想说

上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这代人的宿命就是终身学习。理由同上,都是因为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报志愿的确是一次艰难的选择,艰难的背后其实是你之前十多年读书生涯的累积与铺垫。就如一位学长所说:‘’人生有的境况,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又是我们所能左右的。是你之前十几年所做的所有选择和努力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把你送到了现在这个位置。”所以,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懊悔。觉得自己选对了,自己也有拼劲,就奋发努力,胜天半子;觉得自己选错了,也不需要太苛责自己。

和大学专业的学习相比,从现在开始,你需要学会面对和承担所有人生重要选择的结果,这才是你未来最重要的修行。

村上春树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祝一直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