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寄托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不敢想象,没有诗人,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没有张九龄这首诗,中秋之夜,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月夜。

张九龄是哪个时期的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1)

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文/钟百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朝大海,遥望明月冉冉升起之时,人们总会想起张九龄所写的这两行诗句。但是,我国的诗人灿若星河,吟咏明月的诗人和诗句更不胜枚举,有时候竟然记不清一些诗句到底是谁所写。

我与张九龄的缘分始于2013年4月的某一天。那时候,我带着妻子和女儿,女儿的同学及他们的家长一行十多人去韶关旅游。在参观马坝人遗址的时候,偶然邂逅了张九龄纪念馆,大为惊喜。纪念馆不大,只有一层,门前是张九龄的雕像,身穿朝服,头戴官帽,须发飘然,双手合拢,平放在腹部,藏于两袖之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风度翩翩。纪念馆的门是圆形的,或许是别有深意罢。左侧镶嵌着“张九龄纪念馆”七个字。进门便看见墙壁上悬挂着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诗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当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了这首诗,并让他们背诵。如今重读,倍觉亲切。

张九龄(678—740),唐韶州曲江人(即现在韶关曲江县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是有史以来从我们岭南走出的第一位宰相,被誉为“岭南第一人”。苏轼有诗为证:“江南作相何人始,岭表孤忠独我公,岂特魏房姚宋上,直追天宝卷阿中。”(《读张文献公祠金鉴录有感》)清人邱浚也曾题诗赞曰:“岭海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伦。江南人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

作为岭南的广东人,真正了解张九龄的人其实并不多,他至今还停留在地方品牌,还没有成为岭南的名片,甚为可惜。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张九龄,使之成为激励岭南人奋发图强,再造辉煌的契机,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张九龄于唐仪凤三年(即唐高宗67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据张九龄纪念馆资料记载,其“曾祖君政,唐韶州别驾;祖子胄,越州剡县令;父弘愈,新州索卢县令。”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九龄很早就接受了教育。他七岁能文,十三岁以文章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对他极为赏识,曰:“此子必能致远。”

张九龄参加了三次具有决定命运的考试,一次进士考试,两次制科考试。

武后长安二年(702),二十五岁的张九龄参加癸卯科进士考试,考取第一名,当时的考官是著名诗人沈佺期。“考功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徐浩《张九龄神道碑》)。王鸿鹏主编写的《中国历代文状元》也有记载:“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则天武后长安二年(702)癸卯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21人。考官为沈佺期。……”神龙三年(707),张九龄参加了吏部组织的制科“才堪经邦科”考试,且一举中“乙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张九龄参加太子李隆基组织的道侔伊吕科考试,由于对策优等,授右拾遗。李隆基即位后,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张九龄幼年时以文才受知于广州刺史王方庆,举进士时又为沈佺期激赏,一举中第,又为宰相张说所赏识,后来又在李隆基选拔文学之士时被看中,授右拾遗。唐玄宗即位后升迁左拾遗,逐渐进入唐中央权力中心,担任不同官职,可谓仕途亨通。

开元十四年(726),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迫罢相,张九龄受到牵连,仕途上遭遇了第一次挫折,但不算严重,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九年(731),又因为张说遗言,九龄被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副知院事。不久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开元二十年(732)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过了几年,张说病死,唐明皇怀旧了一下,顺道也想起了张九龄,尤其是他的诗文。于是就重新起用张九龄,任命为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侍郎。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正式提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开元年间最后一位杰出的宰相。

最牛的是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到开元十一年,他已经是正五品的中书舍人。

虽然唐朝此时处在全盛时期 ,但又隐伏着种种危机。张九龄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可惜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736),他因直言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张九龄实际担任宰相一职不到四年。他的罢相,在唐代起着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张九龄的历史功绩,最让岭南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开凿大庾岭新路。据张九龄纪念馆资料,唐开元四年(716),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向唐玄宗建议并获准开凿大庾岭新路。大庾岭新路又称梅岭驿道,是历史上北方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它的开凿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为扩大和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经贸文化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隋唐以前,中国对外销售的商品以丝绸、茶叶为主,从长安出发,运往西方诸国之商道,有“丝绸之道”之称。隋炀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水而上,逾大庚岭而进入广东,然后顺浈水、北江到达广州,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又一条主要通道。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交往愈加频繁,广州成了全国对外贸易的大都会和重要港口。但从中原经江西通往岭南的陆路,仍是秦汉时期开拓的“新道”,因年久失修,“山道狭深,人苦峻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为了适应南北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张九龄向唐玄宗建议开凿梅关古道,并得到批准,于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督率民工凿修梅岭驿道,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

如今,当人们再次徜徉梅岭古道的时候,也一定会想起当年那个建议并亲自动手开凿大庾岭的张九龄。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不由自主地想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寄托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不敢想象,没有诗人,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没有张九龄这首诗,中秋之夜,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月夜。

但是,诗歌绝不仅仅是生活的点缀,也绝不是仕途的政治筹码,它是一个文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对宇宙、对大自然的观照。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抵就是这个作用。

张九龄作为一位文学家和诗人,游恩国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穆讲述,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文学史》,均未提及。在一本以清代蘅唐退士选本为底本,王辅政编的《唐诗三百首》中,首选了张九龄五言古诗感遇二首,五言律诗“望月怀远”一首。张九龄有诗作两百一十七首,仅凭“望月怀远”一诗,足以享誉诗界,流传千古。另有《曲江集》二十卷及其他著作传世。

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我国古代文人都有从政的经历,但是,如果只有政绩而无诗文留世,则是人生的最大败笔。因此,一个读书人,就要立志写出好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作为政治家,张九龄做过盛唐的宰相,共同开创了开元盛世;作为一代诗人,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扭转盛唐诗风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开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诗风,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清人屈大均在评论岭南诗歌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张九龄的诗歌为“张曲江体”,他的《感遇》等五言组诗,远师阮籍、近承陈子昂,下开李白,在盛唐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山水诗,以清淡为特点,也是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开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诗人,作家,如璀璨的明星,层出不穷,闪耀在文学的天空之上。这是为什么?这是文人的情怀,文人的担当。

张九龄作为一位政治家兼诗人,其影响是双重的。第一,开凿大庾岭梅岭通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第二,以《望月怀远》等诗歌,引领了一代诗风,成为千古绝唱,为诗歌领域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至于他儒雅的风度,耿直的秉性,更是熠熠生辉,光照后人。如今,我们缅怀张九龄,除了敬仰之外,还能生发怎样的情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怀有一棵草木之本心。凭着这颗本心,不管是否得到他人赏识,都不会过于自责,顺其自然,坦荡做人,自成君子风格。“九龄风度”便是最好的明证。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个人,诚如一棵丹橘,经冬不变色,保持岁寒心。张九龄能够成就伟业,也在于一颗不变的心。什么心?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

如今,环视芸芸众生,多少人怀有这样的心呢?我真的还想去一次韶关,问一问张九龄。

2018.2.25

,